分享

八一特刊 || 史说:由"靡不有初"看诤臣、廉吏 || 王玲

 新用户8981n2sT 2021-01-09


  

由"靡不有初"看诤臣、廉吏

文/王玲

  

  近日,我和老公去到富平县老庙镇参观了杨爵祠。同学陈清伟导游。

  

  祠内有通石碑,上刻毛主席对杨爵的评价——靡不有初。陈清伟说毛主席在点评《明史·杨爵列传》时,引用《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指出中国绝大部分封建帝王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当然,杨爵不是帝王,但他做到了谏言政见、善始善终,留下了诤臣、廉吏的美名。

  

  据《明史.杨爵传》记载,杨爵(1493——1547),字伯修,号斛山,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人。自幼家贫,耕读自励,二十岁才开始读书;跟从关学大师韩邦奇,学习诗书礼培养品性,在长安乡试中列书经科第三。

  

  明嘉靖八年,杨爵考中进士,被授行人司行人,奉使藩楚,因上奏《固邦本疏》奉使河南道,再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因兄亡母病请归养母,母丧后为母守孝三年。嘉靖十九年十月,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嘉靖二十年,杨爵奏《隆治道疏》,痛陈时弊,极力劝谏,被诏入狱,狱中著成《狱中谏书》等。

  

  杨爵与海瑞是同期铮臣,有“北杨南海”之称。清康熙皇帝为杨爵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

  

  听了陈清伟的介绍,我们对杨爵的“善始善终”有了初步的了解。

  

  走进“忠介公祠”,看到大门两边的对联“陈五弊忠国载青史,谏三疏忧民献赤心”,这是对杨爵的高度赞誉。

  

  祠堂分为三部分:依次是是杨爵史籍展、杨爵碑石展和杨爵生平展。

  

  我们重点参观了第三展厅,探寻作为诤臣、廉吏的杨爵如何善始善终、忠国爱民的。

  

  有同学问道:“为什么称杨爵为‘诤臣’?”

  

  我说:“诤臣,就是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如魏征、海瑞、刘墉那样的敢于直言,不畏生死的大臣 。”

  

  陈清伟说:“是的,杨爵是以直言进谏著称的。他力挽国危,救民于水火,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忠国爱民之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杨爵的‘三疏’是他忠国爱民的集中体现。”

  

  杨爵中进士后,在行人司供职期间,多次奉旨巡视灾情,体察官风民情。杨爵在巡查湖广时,看到了闻所未闻的惨相:由于蝗灾不断,庄稼颗粒无收,有人捕食蝗虫、剥食树皮赖以生存;饥民横尸遍野,食不果腹,有人割取尸肉,就地烹食,情形甚为凄惨。他忧心如焚,寝食不安,愤然提笔,上书陈情,向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离散,邦本不固,土崩之势可以立待。纵使周公之礼尽行于今日,有何补救百姓之饥饿者”。谏词中饱含着眷眷爱民情、殷殷为国心,希望嘉靖皇帝能够体察民情,悯恤百姓,使国家稳定,百姓安康。这便是杨爵向朝廷力谏之第一疏——《固邦本疏》。嘉靖皇帝当时还励精图治、虚心纳谏,看到杨爵所陈之情,大为震惊,即可便诏告天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擢升杨爵奉使河南道。这一疏救助万民于水火之中,是杨爵的忠国爱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政局稳定后,嘉靖皇帝就忘了初心,玩弄权术,沉迷享乐。政治日益腐败,国家趋向衰落。杨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541年,正月初一,天降小雪,权奸严嵩等人上疏表示祝贺。杨爵想到,自去年夏天以来,连续干旱,民不聊生,刚刚下了一点儿雪就表贺称瑞,这不是在欺瞒朝廷吗?二月初四日,他不顾奸臣当道、实言遭贬的危险,凭着忠心耿耿、心系家邦的凛然正气,宁可拼死朝堂,也要前去直谏。他引用古代治国之道,痛析天下危乱之原因,力陈救国为民之策略。期望皇帝能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言辞恳切,忠谏直陈,一颗赤诚之心尽在洒洒万言之间。但是,此时的嘉靖帝早已不思救国为民,沉迷于巫术和修仙炼丹之中,由四岁太子监国,根本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看到杨爵奏疏,震怒不已,即令东厂将其押赴北司,施以重刑,鞭笞入狱。这便是震惊朝野的《隆治道疏》

  

  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初,杨爵上书《隆治道疏》被诏入狱后,受尽酷刑,几欲丧命,且遭受东厂严密监视,身心疲惫,但仍怀忧国忧民之心,上书《狱中谏书》,列举了古代皇帝与忠臣治国安邦的实例,期望皇上能够像当年尧舜一样治理国家,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其忠君爱民之心日月可鉴,其诚恳劝谏之言万世可风。

  

  这三“疏”,集中体现了杨爵的忠国爱民思想,“诤臣”的美誉万古流芳。

  

  

      我问:“作为‘廉吏’,杨爵还有哪些故事呢?”

  

  陈清伟把我们领到了“馈金不受”和“石叠泪访” 的图片前,让我们感受杨爵之“廉洁”。

  

  杨爵巡查官风民情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官吏贿以重金,以讨好杨爵。杨爵对此不屑一顾,坚辞不受,并告诫他们,“为士饿死不食人非礼之食,冻死不衣人非礼之衣,岂可受此馈耶?”坚决不接受任何人的贿赂。

  

  杨爵为母亲守孝期间,朋友李石叠来访,看到家人辈衣单惧寒,日近薄午还饿着肚子,便问杨爵缘由。杨爵作诗回答:吾家生事少,幼稚多饥寒;薄午烟方举,隆冬布不完。三旬九迁食,十载一著冠;坚读我有命,长贫汝自安;但看顔氏子,陋巷乐瓢箪。

  

  李石叠看到身为朝廷命官,杨爵不惟小利、固守清贫到如此地步,深受感动,泪流双颊。

  

  作为“廉吏”,杨爵是如此的严格要求自己,而“杨爵拜水”的传说则充分表现了他的心系百姓、一心为民。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杨爵得知关中地震,墙倒屋塌,河水四溢,民不聊生,而官府不体察民情,增加课税。于是他祈求大水峪的河神:暂息三天,避过税官。河神错听为暂息三千,让河水径直流到了白水的林皋湖去了,常乐镇(老庙镇)从此干旱缺水,旱涝难保。杨爵出狱后,带领百姓开山凿洞,想把河水导回来,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杨爵拜水的美名却永远流传。

  

  我说:“我还听说过蒲城版的‘杨爵拜水’。蒲城县南紫荆原下卤阳湖一带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有一年,皇帝要经蒲城到黄陵祭祖,县令杨爵,怕皇帝看到湖畔的水田又要加税,来到湖边龙王庙祈祷,望龙王能在皇帝到来之前暂息湖水三天,让百姓和杨爵躲过此难。果然,三天之内百里湖水退尽。虽然为百姓着想的县令杨爵不久被罢官了,但是这个美丽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

  

  陈清伟说:“虽然版本不同,但都是退水救民。有人质疑这一传说,说它漏洞百出,你怎么看待?”

  

  我有点激动地说:“传说不一定真实。要论真实性,白蛇能与许仙结婚,孟姜女能哭倒长城,牛郎和织女能鹊桥相会,祝英台与梁山伯能同窗三载?”

  

  我平静了一下情绪,接着说:“我宁愿相信杨爵拜水的真实性。因为它表达了百姓的良好的愿望——他们渴望多一些为民着想的好官啊!”

  

  老公在一旁补充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拒绝进贡荔浦芋头也是这样。刘墉被贬为广西巡抚,还没有赴任就收到了广西的中秋进贡——荔浦芋头,刘墉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宴请乾隆时,拿修仁薯莨冒充荔浦芋头,吃得皇上大倒胃口,准备免掉广西百姓的供奉。后因和珅献了荔浦芋头,乾隆给刘罗锅降官三级。”

  

  我说:“是啊!不管是明代的杨爵,还是清代的刘墉,都在处处为国着想,为民分忧,都是百姓心中的廉吏。”

  

  陈清伟说:“像杨爵这样的廉吏,与海瑞齐名的一代铮臣,觉得自己为百姓做得不够。还自撰了墓志铭:‘平生欲做天下第一等人,而志不逮;欲为天下第一等事,而力不及。’以此表达深深的遗憾。”

  

  我一边听着,一边为这位诤臣、这位廉吏点赞,赞美他的忠国爱民、善始善终。

  

  富平县在此特意建有“廉政教育展厅”,门庭上的对联“诤臣心装人民事,百姓谁不爱好官”,既是对杨爵的褒奖,更是对今人的警示。

  

  杨爵廉政思想,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警示着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清正为民、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及时反思,不断前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杨爵做到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才是我参观的最大的收获!

(作者为陕西省铜川市第二中学教师)

继续阅读更多精品文章

朱文杰:雨中贵清山

史说 || 程贵涛:战争的那些"遮羞布"

湖南 || 唐胜一:不知彼此无胜算(小小说二题)

湖北 || 江旺明:重要材料(小小说)

史说 || 沈淦:一个清代厨师的气节

书讯:陈嘉瑞小品散文集《终南漫志》近日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

秋子红:陪老莫回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