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检查费用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1-01-09

  1.诊断:

  1.1.实验室检查

  1.1.1.淀粉酶:是目前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基本项目,只要临床症状、体征与本病相符,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3倍即可确诊。

  血淀粉酶: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开始下降.3~5天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病变轻重无关,有些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胰腺腺泡破坏过多,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若血清淀粉酶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常表明胰腺病变有发展、扩大、复发或有并发症存在。

  尿淀粉酶: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但下降较慢,维持时间长,1~2周后才降至正常。此项测定适用于就诊较迟和血清淀粉酶仅轻度升高或已恢复正常者,其可靠性不如血清淀粉酶。

  腹水淀粉酶:胰源性腹水的淀粉酶可升高,其数值显著高于血清淀粉酶。若腹水中的淀粉酶高于15000U/L,则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当血清淀粉酶的数值已降至正常时,腹水淀粉酶测定的诊断价值更大。

  淀粉酶的同工酶:血清总淀粉酶包括胰淀粉酶( P-AM)和唾液淀粉酶(S-AM)两型,正常情况下血清淀粉酶的活性有40%来自胰腺,而唾液淀粉酶除由唾液腺分泌外,输卵管、卵巢、肺、前列腺、乳腺和肝脏也可产生。分别检测这两型淀粉酶,对胰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正常范围是1%~4%,在急性胰腺炎时可增加3倍左右。其计算方法为: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血清肌酐/尿肌酐×100%(注:血、尿淀粉酶均用Sornogyi法测定)。

  1.1.2.血清脂肪酶:病后24小时始升高,持续1~2周。由于此项测定技术难度较大,难于作出早期诊断,故在临床上不如血清淀粉酶测定常用。

  1.1.3.血清磷脂酶A2:该酶活性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正常值为5. 5μg/L,重型病人可升至42. 6μg/L。

  1.1.4.其他:血液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增高,血钙下降,一过性血糖升高等。

  1.2.影像学检查

  1.2.1.B超:水肿型者可见胰腺均匀肿大,坏死型者除胰腺轮廓及周围边界模糊不清外,坏死区呈低回声并可显示坏死区范围与扩展方向,可证实有无腹腔积液、胰腺脓肿或囊肿等。此检查除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外,对两型的鉴别也有一定的帮助。

  1.2.2.CT:形态学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增强CT的应用。注入造影剂后胰腺显影增强表明胰腺存活,若不显影表明组织坏死。Bradly的研究中,大约早期增强CT未显影的患者70%出现坏死胰腺或胰腺组织感染。而30%的患者未合并感染。早期增强CT正常的患者,胰腺感染的危险仅为8.5%。早期检查结果被分成5级:

  正常;

  仅胰周增大;

  炎症局限于胰腺;

  一个区域胰周积液;

  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胰周积液。

  这种分类对晚期胰腺脓肿确有指导价值。在或组的患者,晚期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零,在或组的患者,分别是11.8%和16.7%,而在组则为60 9%。

  1.2.3.x线:胸片可发现肺及胸膜的并发症。腹部平片可显示有无肠麻痹和麻痹性肠梗阻。

  1.2.4.磁共振成像(MR1):常规MRI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不如B超和CT。但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为诊断肝、胆、胰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较适用于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

  1.3.分级: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胰腺炎CT分级为A~E级。

  A级:正常胰腺。

  B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

  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

  D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

  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

  A—C级:临床上为轻型急性胰腺炎。

  D—E级:临床上常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1.4.诊断:急性间质性胰腺炎根据临床有典型症状:上腹疼痛、呕吐、腹胀、发热伴血、尿淀粉酶增高,诊断常不困难。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重,小儿症状常不典型,血、尿淀粉酶可以不增高.故常易误诊。目前建议在急性间质性胰腺炎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需考虑有坏死性胰腺炎可能。

  1.4.1.经内科治疗48~7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病情加重,病人表现为高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RDS等)。

  1.4.2.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1.4.3.出现腹水,尤其是血性腹水,检测腹水淀粉酶升高。

  1.4.4.早期出现明显脱水和休克。

  小儿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往往呈暴发经过,常以腹胀、呕吐、全腹压痛等腹膜炎及肠麻痹症状为首发表现,因此对于原因不明的腹膜炎、肠麻痹者应常规行腹腔穿刺及腹水淀粉酶测定,以利早期诊断。

  2.鉴别诊断:

  2.1.急性胃肠炎:本病常伴有急性腹痛、呕吐,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2.急性胃扩张:本病较少见,常有暴饮暴食史,或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后、过度劳累、长期卧床及情绪剧烈波动者,因常伴有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加剧,并出现频繁恶心、呕吐,需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2.3.急性胃扭转:本病较罕见,在老年人中较多见。常有暴饮暴食诱因,出现上腹部严重而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需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2.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本病常有饱餐、脂餐诱因,出现上腹部、右上腹部剧烈而持续疼痛,伴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发热和黄疸,常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5.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本病常于上腹部剧烈腹痛后出现全腹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需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相鉴别。

  2.6.急性肠梗阻:本病有腹痛和恶心、呕吐,需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2.7.胆道蛔虫症:因本病有剧烈上腹痛,恶心、呕吐,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随着卫生水平的提高,本症已少见。

  2.8.急性胆囊扭转:本病较罕见,多见于老年女性瘦长体型,可有剧烈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口区吐,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9.肝破裂:本病首先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然后扩散至全腹,呈持续性疼痛,腹部检查有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需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进行鉴别。

  2.10.脾梗死:本病突然发生左上腹疼痛,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11.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本病突然发生剧烈持续性腹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弥漫性腹膜炎和休克等征象,需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进行鉴别。

  2.12.急性出血坏死型肠炎:本病突然发生脐周或中上腹剧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和发热,严重者有休克、肠麻痹等征象,有时需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进行鉴别。

  2.13.急性高位阑尾炎:本病发病初为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有时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14.急性原发性腹膜炎:本病常突然起病,出现腹部持续性疼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腹膜炎等征象,需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进行鉴别。

  2.15.急性心肌梗死:本症常突然发生剑突下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有时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1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常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2.17.血卟啉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有时需与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