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工作概述》(22)

 平高华北 2021-01-09

把我后方建在敌交通线周围

------忆肖(县)铜(山)

地区抗战中的后勤工作

岳纲瑚


        1942年秋,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日、伪、顽对我游击区频繁扫荡袭扰,斗争十分艰苦复杂。为保证我肖(县)铜(山)抗日武装挺进敌后扩大游击根据地,中共肖铜县总队党委决定组建一个供给处,并任命我为处长。供给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做好部队的被装、枪弹、医药、通讯器材等物资的采集、制作、储运和供应工作。当时在敌人疯狂扫荡清剿,我方没有固定根据地的情况下,要保障两千余人的供应确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根据总队党委的指示,供给处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依靠当地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掩护,利用日、伪、顽之间的矛盾,在敌交通线周围建立我后方基地。

        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在铁路、公路沿线和敌伪据点附近选了十几个村庄,作为修造枪弹、安置伤员、缝制被服、储存物资的点。我们把选点方案向总队党委作了汇报,总队党委书记寿松涛、副书记顾寒星等同志到各点实地察着后批准了选点方案,于是我们很快地就在各点展开了工作。

        被服缝制选了两个点(小店子、马湾)及四个供紧急情况下转移用的备用点。小店子在津浦铁路东侧,是个只有30户人家的小村子,离铁路只有半里地,离东边的公路也只有两里路。两边都有敌伪的据点和碉堡。这个村子基本群众很多,缝纫间就设在军属万世员家。由于这个点就在敌人眼皮底下,为了安全隐蔽,我们在他家的套院里挖了一个一人多深,面积约有九平方米的地下室,上面用木棒、席片搭好,再盖上土,表面用高粱秸堆垛伪装起来。挖掘地下室时,房东、近邻和村干部都纷纷赶来参加。为使挖出的鲜土不暴露目标,还连夜装上牛车,上面盖些牛粪,充作肥料,运到湖地里。地下室挖好后,在里面安放了两台缝纫机和一个裁剪工作台,五位同志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忘我地工作。我们又在这个庄一个姓赵的军属家砌了个夹墙,作为储存布匹、衣片的移密“仓库”。利用夹墙储存物资或临时隐蔽伤员,还是傅介华等同志在路西寺候村先搞起来的,这样安全保险,敌人不易发现。当时我们用这种办法,在敌人交通线周围保存了许多军用物资。为了解决缝纫机械和缝纫工人不足的困难,我们还从敌占区动员了一些裁缝师傅,自带缝纫机到点上来为我们工作。

        染布点选在离铁路只有三里多路的桃山集,徐(州)、宿(县)公路就从集中穿过。集的西北角是桃山车站,驻有日寇和伪军,西边铁路旁有几个敌伪军的碉堡,南边的曹村是敌伪区公所所在地。这里的环境对我们十分不利,但桃山集是这一带抗日游击区的发源地,有名的孙“豁子”(即孙象涵同志)所领导的游击十八大队(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五团前身),大部分是这一带的抗日青年。桃山集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经受了与敌人斗争的严峻考验,群众基础雄厚。他们经常为我方隐藏伤病员,采购和保存药品、布匹、弹药等军用物资,护送干部、交通员过敌伪封锁线。由于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染布点选在这里是安全可靠的。当时染布间就设在集东南角的佃农凌家。我们把凌家靠公路边的墙加高些,又套了个小后院。为防止煮布时锅灶冒烟暴露目标,在这个点工作的赵书璋、王洪勋等同志与房东一起想了很多办法,他们挖了一条通往东小河的散烟道,使烟在水面上散出。染布的颜料因敌伪封锁严密,难于采购,就发动群众收集烟子、锅灰,再掺些染靛,煮成灰色(当时军服要求灰色)。他们白天染晒,晚上就把染好的布匹分头运到各缝纫点。

        弹制棉花点也设在敌交通线的两侧,如路东的马湾、陈町、路西的小山口、寺候等,由岳邦圣、傳介华、赵书璋等同志分点负责。这些点和其他点一样,经常遭到故人疯狂扫荡的袭击,但在群众的保护下,均无大的损失。有一次敌人偷袭马湾村、为我们放哨的马老四大爷发现敌人后就边跑边喊,向我们报警。马老四被敌人抓住拷打致伤,弹花点上的同志和隐藏在该村的四名重伤员却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我们将弹好的棉花和缝制好的棉衣片运到离部队活动较近的村庄去,由各村妇救会组织妇女絮棉花、锁扣眼。终于赶在立冬前,使指战员们领到了御寒的棉衣。负责被服工作的各点,在完成了冬服制作任务后,还赶制了大量的子弹袋、手榴弹套、马装具等军需用品,满足了部队和县、区武装的需要。

        枪弹修造点选在望洲河与奎河之间的姚楼、柳庄、海子等易于转移的村子里,由张云航、许大脚(致远)等同志负责,其任务是: 试制手榴弹、迫击炮弹、地雷,更换步枪弹底火,配制发射药、炸药等。当时的技术力量很弱,只有几个请来的师傅懂得铸造和修枪技术(如王平师傅和阎绍印师傅等)。我们安排了一些同志跟着师傅当学徒,以便使更多的同志能掌握修造枪弹的技术,修造枪弹的原材料,一是利用敌伪中内线和商人的关系,在城市、矿山购买雷管、导火索、黄磷、赤磷、雷汞等; 二是发动群众收集破铁锅、废旧农具等铁铜器,作铸造用; 三是部队从战场上收集来的空子弹壳、瞎火子弹等。试枪弹、炸药是件很危险的工作,许多同志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时旺同志因拆卸弹药被炸成重伤后牺牲,张云航同志在试配发射药时脸部被烧伤,我也因试投自制的手榴弹面使腿部骨折。各修造点的同志为了能造出更多更好的枪炮弹药消灭敌人,大家不怕流血牺牲,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为部队的武器弹药补给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伤病员的医疗点,也选在敌交通线两侧。重伤员安排在马湾、东高庄、陈町、陈贾庄、杨堡、寺候等村庄,由卫生队派人巡回治疗换药。敌人搜查时,就把伤病员隐藏在夹墙内或转移到沟湖草地内。轻伤员则搞个流动小医院,由卫生队后方负责同志赵学诗带领,辗转于奎河、望洲河边的石厢、祖沟寺、南赵楼等地。当时药材极端困难,我们就用土方、单方和代用品为伤病员治疗。如没有凡士林膏,就用板油代替配药,没有硫酸镁,就用蓖麻子油代替。没有牙粉就从食盐中提炼精盐来代替。在极端固难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想方设法。战胜各种困难,使伤病员能安全地治伤养病,尽早痊愈重返战斗岗位。

        以上,仅是肖(县)铜(山)地区抗战中我后方工作的一些回忆片断。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肖铜地区把后方建在敌交通线周围的有效办法,对如何做好现代战争中我军的后勤工作也是一个启示。

************    ************

后    记


        本文是在郭金林的积极倡议下,根据谢胜坤的《新四军第四师供给工作回忆》所提供的10万余字的基本资料,由白辛夫、张建槐执笔写成的。1988年6月,谢胜坤、郭金林、白辛夫、张建槐,以及其他有关同志,汇集武昌,对第二稿进行了集体会审,补充修改; 同时打印出来,寄给曾在新四军第四师做过供给工作的30多位老同志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先后请南京军区的丁星、陈广庆、军事科学院的丁永年、总参的徐树森、张彤、国防科工委的黄林和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李晖等同志在文字叙述、编排体例等方面。做了润色、加工,使该书更加翔实、准确。

        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张爱萍、韦国清、张震、萧望东等首长的关怀支持,兰州军区司令员赵先顺中将、政委李宣化中将、21集团军军长裴怀亮少将、政委李宝祥少将十分重视,亲自组织安排审校印刷。特别是得到21集团军党史办主任许道化、干事宋怡、牛继红的鼎力相助,大力支持,他们做了大量的编印审校工作,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资料翔实准 确,但由于年深日久,原始资料有限; 加之我 们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写作经验,记忆力锐减,纰缪偏颇之处,在所难免。请在新四军第四师工作过的战友们批评指正,以便重印时加以修订。


                                         作    者

                                            1989年 3月

************    ************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工作概述》

(内部发行)

责任编辑: 李    晖

编印校对: 许道化    宋    怡    牛继红

封面设计: 袁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编印

国营五二三厂印刷

字数107千字

1989年12月第一次印刷

该书封面题词:张爱萍

封面设计:袁鹏飞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