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望2030,未来食品新风向关键洞察圆桌记要丨IFA2020

 35斗 2021-01-10

来源丨 展望2030,未来食品新风向关键洞察圆桌纪要

编辑丨李薇羽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人们对食物呈现出更加多面的需求,口味上的独特发明、强调健康的功能性、呼应环保的包装材料……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渴望寻求新的突破,试图抓住人们的多重消费心理。未来食物势必用多样化的方式生产,而消费者需要获得更多食物生产资讯,以便选择和规避风险。

近日,在2020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IFA 2020)上,“展望2030,未来食品新风向关键洞察:创新、转型、颠覆”圆桌上, 食芯资本Bits x Bites 市场传媒经理胡英作为圆桌主持人,艾地盟中国区战略投资与商务发展负责人王可、杜邦食品与饮料事业部全球创新总监乔全胜以及洽洽食品家族基金昕先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刘源作为圆桌嘉宾,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为分享实录。

展望2030,如何看未来十年中国食品产业链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创新机遇?

圆桌主持人胡英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约,我们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食品农业风投基金Bits x Bites,我们希望赋能科技创新的企业来帮助产业转型,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三位来自食品行业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国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和创新机遇。

接下来想有请三位嘉宾探讨 “站在2020年的尾巴,我们展望2030年从上游原料端的可持续供应到终端消费者需求的多变,如何看未来十年中国食品产业链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创新机遇?”我们先从产业链最上游,艾地盟的王总,率先为大家带来分享。

王可

大家好,我是来自艾地盟的王可,很高兴能第一个和大家进行话题分享。很多报告提到60%的中产阶级都会集中在亚洲,亚洲人经济条件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大家可能更多地从关注身体变成关注思想,更要求吃的东西更健康、更营养、更环保。从供应链来说,是否可追溯,对于上游原料的生产商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艾地盟内部提出了一个“2035年计划”,即希望到2035年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减少25%,水资源的使用能减少10%,能源的使用能减少15%,垃圾填埋率能达到90%。对于上游的企业来讲,应该考虑如何去把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植入到我们企业的基因里面,从每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环节里面去努力去推动行业的发展。

乔全胜

我是来自杜邦的乔全胜,谈未来十年机遇和挑战,谈未来的机遇更容易,即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在未来的十年这些人很多一部分进入到城市,这些人会消费包装食品和饮料。另外,随着我们经济的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饮料的需求从量上肯定会增加,我觉得这些从量上对食品和饮料是未来强劲的趋势。即使在疫情之下,国内的食品饮料方面还有一个非常强劲的增长,目前受疫情的影响,从吃饱之后要吃的更好、吃的更健康,追求功能性的食品这个非常也是非常明显,这个趋势在未来十年内不断加强。

此外,从消费者层面,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中国正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未来十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部分人跟上一代老龄化不一样,追求健康的品质和更多生活质量,对于这部分人,什么样的饮料帮助他们经历健康老龄化这是一个重大机遇。

接下来,大家最近关注革命性的生物技术发展,生物技术对农业食品饮料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各方面来讲极其重要,我相信生物技术是真正在未来十年内对食品饮料包括农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将使我们的整个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

最后是关于可持续性发展,这已经是非常紧迫的一个议题。如何保证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能够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规划,这个也提出了对食品饮料未来十年走向非常重要的议题。

回到现实,我在食品行业工作了20年,食品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大活力,过去做一个新产品用一两年的时间,现在产品迭代非常快,可能几个月就要颠覆一代产品,这在给提供消费者便利的同时,其实对整个产品安全性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尤其看到在食品饮料产业链上,很多是新的进入者。比如有些电商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没有自己的生产,甚至没有自己的分销,他们只负责品牌的建设和消费者的触达。现在消费者需求非常旺盛,新产品开发被加速,但同时可以看到,法规建设没有赶上这两者发展,这都为未来十年提出巨大挑战。人们需要思考怎么样在满足消费者同时,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同事满足法规需求。

刘源

机遇和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我做投资的原因,聚焦于食品饮料的早期投资,想法更偏消费者端这一段。机遇和挑战,在我的视角里看到机遇更多一点,这可能也是消费投资食品饮料同行的共识。短的十年,未来长的50年对于中国的食品饮料品牌来说,会有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国内诞生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品牌,基于这个背景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会有各个方面的红利和优势去不停地去迭加,这是机遇。关于挑战,我非常赞同前两位嘉宾提到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更宏大、更全局性的问题。

功能性食品创新方向及投资逻辑

圆桌主持人胡英

谢谢三位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带来自己的预测和看法。此外想请教各位在应对未来挑战和机遇方面,有哪些产品策略调整?在这么多的功能性创新方面,各位最看好的两个方向是什么?

乔全胜

我认为,讲胃肠道健康,当然要从益生菌入手,目前益生菌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不仅是一个消化器官也是一个免疫器官,甚至是情绪管理的器官。所以我相信胃肠道方面将成为杜邦重点研究的领域。

另一个是体重管理,越来越多希望人吃的健康,比如我们对健康老龄化持续性关注,除了老龄化营养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吞咽功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如何在保证正常饮食的同时,能够帮助老人解决吞咽困难的问题,也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王可

2020年比较特殊,所以人们对于免疫健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艾地盟十年前很少涉及营养健康,这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收购并购业务扩张不断地在往下游的特种配料方向发展,也一直在研究整体解决方案,希望应对消费者不断地变化和需求。益生菌也是其重点发展方向。艾地盟是全球最大的膳食纤维生产商,所以其整个业务方向都是在迎合消费者需求,去往更健康、更营养、更天然的方向发展。

我觉得益生菌比其他的市场更加成熟一些,因为中国对于酸奶的市场培育已经给消费者一个概念——即有益菌,所有人中国都有这个共识,因此发展起来教育消费者是更容易的方向。

刘源

相信大家逛超市都可以看到洽洽食品有小黄袋,今年洽洽食品有推出另外一个系列,就是益生菌每日坚果,即怎样让坚果产品带有更多功能属性。

除了其主业的坚果+功能的一个升级之外,在保健品功能性原料这一块也在关注,但是因为这个方向对于技术和创新的要求会相对较高,目前没有看到特别有亮点的某个方向。

疫情以后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对于线上消费的刺激,比如说线上的零食等等。疫情也带来一些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包括也培育起对于线上生鲜电商的消费。所以大体上,我觉得企业把自己的方向或者把自己的定位在线上的品牌,是一定会被关注且看好的。健康营养大方向在疫情背景下的发展理由也如上所述。

替代蛋白的布局与创新

圆桌主持人胡英

今天三位嘉宾都对替代蛋白有丰富的经验和简介,还涉及非常多的布局跟创新。我们看到,目前产业端跟资本端纷纷在植物蛋白领域,但是市场上也有人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可能连欧美的人均消费1/2都不到,我们真的到了需要替代蛋白的程度了吗?一种是看好一种是质疑,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待未来植物蛋白的确定性机会,哪些细分品类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乔全胜

中国人来说,植物基是什么?我们一直以来跟客户和跟专家都有讨论,植物基在欧美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植物基是非常重要的一大部分,比如我们的核桃奶,所以植物基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为什么植物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国人吃掉全球猪肉的一半,按照这个趋势再上涨,猪是养不过来的;另外,站在健康的角度,红肉是有健康隐患的。我的观点是说:植物基很重要,质量植物蛋白更重要,用一部分的高质量的植物蛋白去替代日常饮食当中动物蛋白是很好的。在欧美之所以兴起植物基,是源于对环保和健康的追求。

饮食是要平衡的,我们其实不主张完全用植物基或者用素食替代肉制品,现在欧美的植物基的奶制品占到乳制品10%左右,在中国不知道将来比例会达到多少。植物基肉制品方面,如果植物基替代肉制品已经有好几百万吨的量,从国家的发展来讲和老百姓追求健康的角度植物基都有它自己的位置。植物基饮料,这是中国老百姓非常重要的,植物基肉制品到中国来一定要本地化。

中国人对美味的需求非常强烈,我们也认为美味为什么要做成植物肉,因为肉这个东西大家本身也喜欢吃;另一方面,能够把植物基做的非常好吃不一定非得模仿这一块肉,比如说在植物基的零食方面,能否做一些技术方面的突破,因为未来植物肉消费群体可能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我们觉得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王可

从全球来讲,我觉得发展替代蛋白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我们预测植物蛋白在未来是三到五年将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植物蛋白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非常乐观。

中国大概消耗了全球20%-25%的蛋白质。但是我们传统的养殖、种植包括消耗动物蛋白的方式,是不可持续。它是以破坏土壤资源、浪费水资源等不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的。十年以后,亚洲人口可能要增加2.5亿,为了满足对于蛋白质的巨大需求,发展替代蛋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然后作为植物肉来讲,因为我们公司也做很多行业的研究,包括业务的发展,我们觉得可能更多地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市场确实要比欧美市场更碎片化、更复杂,亚洲比他们饮食结构复杂很多,并不是完全把植物肉对标新肉发展,而是新增食物品类,去满足营养健康需求。

植物肉或替代乳制品市场潜力都非常大,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几年市场,西式的连锁餐饮是会更快发展这种业务,中式的餐饮需要更多人研究符合中国人口味食物,这是需要时间去培育的。

刘源

从我看项目的偏好上来讲,我会关注植物乳,因为这关乎价格和体验这两点,目前植物肉认可度不太高,中国的消费者对于肉类的状态非常的挑剔。所以现在欧美植物肉主要应用它的形态会更偏向于肉酱、肉泥肉饼等,但是在中国的饮食习惯结构里面,这类比例没有那么高。

另外在技术层面的话,整个植物肉领域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反过来说植物乳的话,比如我在日本的超市都能够看到巴达木奶,因此植物基奶上架率很高。目前来看,植物乳的机会更大一些。

在圆桌的最后,嘉宾们纷纷表示,巨头有责任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要给予早期科研项目、初创项目一定的支持,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

近 期 推 荐

大疆眼中的未来农业,从无人机到智能化解决方案

麦飞科技宫华泽:从土地到食品,精准数字化背后的产品价值升级

采用立柜式种植箱,爱勒康把“农场”装进社区、酒店

先正达宋荣:四大因素驱动,生物农业浪潮来临

健翔农旅总裁张跃勇谈恢复农业生机,寻求中国农业新模式

赢创王旭谈动物营养:降低饲料粗蛋白2%,中国可减少1000万吨大豆粕消耗

博创联动刘飞飞谈构建农业新生态,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终局是什么

耐特菲姆曾秋朋:引领智能化农业潮流,变沙漠为绿洲沃土


声明:本文来自35斗,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