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30篇  中华祖先图腾神话之谜的破解

 寂寞红山 2021-01-10
第1230篇 <wbr> <wbr>中华祖先图腾神话之谜的破解X

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以下凡引此书只标明页数)是叶舒宪对考古发现的再发现。之所以称之为再发现,那是因为,在此之前,8000年前的石熊、红山文化的熊下颚骨、玉熊龙、妇好墓的石熊、玉雕熊龙等是早就被考古发现了的(红山文化的玉熊龙发现至今也有20多年了),但是,这些熊形象到底有什么文化意义,一直没有人能够解答甚至没有人尝试去解答。考古只发现熊,并不“发现”熊的意义。那些石熊被放置在简陋的博物馆中(如林西石熊),而那些玉雕熊则被古玩收藏家们以几百万的高价买来买去地收藏,然而,熊的文化意义却鲜有人问津。是叶舒宪以文化人类学家的思想智慧和敏锐眼光,对考古成果作了惊人的再发现:他在女神庙中的熊下颚骨、各地石熊和玉雕熊造型上发现了史前人类的思想表达方式,发现了史前人类精神的符号形式,发现了从黄帝到夏商周的熊图腾谱系,发现了今天民间口头承传熊故事和儿童玩偶笨笨熊的原型。是叶舒宪,第一次破解并勾勒出了中华祖先熊图腾神话的脉络。
这是一部意义相当重大的学术著作。它的重大意 义在于,通过对熊的实物造型的追根溯源、比较对照,恢复了被“历史”遮蔽、湮没和遗忘了的一个失落已久的熊崇拜文化传统。“而这个熊图腾神话传统的深厚程度是足以让今人瞠目结舌的,因为它的由来比我们通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要早至少三千年!”(第14页)它以熊的实物图像的证据令人震惊而又使人信服地证明:今天被称为“龙的子孙”的中华民族,原来曾经有过自认为“熊的子孙”之信仰!中华民族在以龙为图腾之前曾经存在过以熊为图腾的漫长岁月。《熊图腾》以熊的实物图像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不仅使兴隆洼的石熊、牛河梁女神庙的熊下颚骨、泥塑熊的残件等考古实物得到了神话学的揭示和解释,又使鲧、禹、启和黄帝的上古神话在熊原型的参照下得到重新的揭示;不仅使今天仍然在北方民族口头传承的熊的传说得到了熊图像的解释,又使上古传世文献和文字训诂意义等在图像学的视角中得到了重新的揭示和解释;不仅从横向上使熊图腾神话得到了欧亚美三洲北方地区熊崇拜和女神崇拜的更广阔地域文化的揭示和解释,还从纵向上使8000年兴隆洼石熊到21世纪今天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熊崇拜的历史文化线索得到了重新的揭示。这部著作标志了由叶舒宪所率先译介和实践的原型批评和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由对传世文献的破译推进到了对中华祖先图腾神话的破译,更为重要的是,在汉语书写文本的有限记录之外的大量实物图像材料的运用,使图像学超越了唯文字至上时代插图活跃文字阅读效果的作用,使先于汉语文字的熊实物图像所凝聚的思想文化精神得到了还原和释放,熊实物图像变成为最具说服力的呈堂证据,从而突破了或被时间淹没、或因文献不足、或有意扭曲的文字历史的限制,重构了一个被遮蔽的熊图腾崇拜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清晰脉络线索。这部著作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学术方法的突出贡献,它显示了叶舒宪把对国学大师王国维学术研究的“二重证据法”推进的“三重证据法”又进一步推进到了“四重证据法”的研究实绩,并以熊图腾神话源流的使人信服的研究结论,证明了“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中的特殊效用,它不但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再生的女神象征——熊形象符号意义的破译
《熊图腾》是由牛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