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中描述的是上古时代的真实情况吗?|上篇

 clsdzj_29 2018-06-30

热播网剧《镇魂》

《镇魂》、《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都市妖奇谈》、《诛仙》随着玄幻题材在小说、影视和游戏中的兴起,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课余生活充满了源自《山海经》的奇特部族、怪异神兽和神景秘境。

《山海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功不可没。

千百年来,它不但为中国人展现了一片充满幻想的天空,更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缤纷瑰丽的大千世界,那么,《山海经》中的记载与中华祖先起源究竟有何关系?炎黄时代的传说,究竟是事实还是文学虚构?中原国学讲坛第214讲,曾特邀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舒宪老师以《<山海经>与中华祖先神话》为题进行讲述。以下是文博喵对该场讲座的一些整理——

远古祖先眼中的、如梦似幻却又生机勃勃的“山海”世界。

首先,在这里,我想强调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华夏祖先谱系的历史学辨伪与考古学求证。

中国人都知道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但文字记载从甲骨文算只有三千多年。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有文字记载的是三千多年,那文明号称五千年的话,那中间这两千年去哪里了?这就是我们说的所谓历史学辨伪的问题。

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对中国现代学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叫古史辨派

古史辨学派认为西周以上的历史都是神话传说,把上古史的一部分认为是靠不住的。那一个世纪以来,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问题实际上在学术上是一个尖端问题。

那么,上古史到底靠不靠的住?

在这里,我主要围绕着咱们的两个祖先——炎帝和黄帝,这两个支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山海经》中上古经典中的一些神话传说进行讲述。

1

要讲五千年前的事情,在上个世纪除了历史文献的辨伪以外,没有更多的材料可以讲。

到了今天,这个情况完全发生变化。

五千年前没有文字,但是古代的遗址、神庙、祭坛、墓葬大量的出土了。不仅在咱们中原地区,在长城以外的北方,内蒙古东部到辽宁,然后南方是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都发掘出了五千年以上的遗址和文物。

这两个图就是咱们国家目前投资最多、号称世界最大的史前遗址博物馆,名字叫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

它的地点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以前这里不是什么旅游区,也没人去,就是一个小山包,上面发现了神庙,号称“中华第一庙”。

什么神庙?因为发现的神像是女性的,所以叫女神庙,又叫牛河梁女神庙。它所属的文化距今有五千年以上,叫红山文化

为什么叫“红山文化”?

内蒙古有个城市名字叫赤峰,赤峰什么意思?就是红色的山峰的意思,所以在当地发现的史前文化就命名为“红山文化”。(就像在咱们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文化就命名为仰韶文化一样。)

牛河梁发现五千年前的神庙,目前为止全中国还就这一个。

神庙里供奉的有神像,有动物的像,最重要的动物现在发现是熊。熊,这跟我们历史上传说的黄帝叫有熊氏有密切的关系。

牛河梁泥塑熊

所以历史学以前无法证明的问题,今天考古学给出了新的线索。我这里的内容主要是讲这么一个历史学的辨伪和考古学求证。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探索文明历史的问题,我们都是要拿出实证来的,今天讲一下四重证据法。什么叫四重证据法呢?

一是,传世的历史文献是一重证据。

二是,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竹简、碑文等,这些历史上没有、今天有的新的文献,我们叫二重证据;

三是,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部分,我们叫三重证据。就是书本里没有,课堂上也不讲,但是民间老乡又能讲又能唱,还能表演,还能跳,这个文化不是今天的老乡发明的,它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像民间的庙会、社火这些东西,至少都是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我们把这一部分叫做第三重证据;

第四,所谓第四重证据法就是专指在博物院里陈列的这些发掘出土的文物,特别是文物中带有图像的那一部分。我们把这四重证据合起来,希望能够重建一个完整的对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新认识。

关于这个四重证据法刚才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就是你要研究的神话内容,我们不是把它当成纯粹文学的、虚构的、想象的、作家创作的对象来研究的,而是把它当作含有丰富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对象。

那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来求证这个神话传说中的真实的那一部分。

四重证据法就是一个验证。刚说了,都知道黄帝叫有熊,但是黄帝跟熊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

如果黄帝是五千年前的,那五千年前有崇拜熊的图腾信仰吗?刚才看的牛河梁女神庙是五千年前的,熊头在里面供着,这一下子等于把答案端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有证据的话,目前还只能是存疑,有证据的线索跟文献中的记载可以对接上,这是我们要寻找的。

公元前6000年,长江、黄河流域出现了华夏文明。众多部落首领们的事迹,经由先前口耳相传和后来的文字记载,神化成各种惊天伟业。随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它又兼容并蓄,将道教、佛教的神话也融入其中,演变成一支庞大的神话体系。

有一本书《文化符号学》就把传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文字记载的,我们叫小传统。

就是以甲骨文来算,华夏最早的系统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那没有文字那一部分,像什么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怎么办?

我们把没有文字的,因为它比文字要早得多,叫做大传统。这个大传统,一是指先于文字的文化传统;二是指,在空间上人类90%的族群都是没有文字的,只有不到10%的族群或者叫民族掌控了文字。

所以,从空间上看,大部分没有文字的,都叫大传统;掌控文字的,用文字书写的叫小传统。

那为什么我们要建这么一套知识谱系呢?问题就在于近一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出土发现的东西太多了。

大部分是没有文字对接的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的历史观念是跟着司马迁、班固,跟着《史记》、《二十四史》的皇家正史来的。可那个时候没有考古,没有发掘,谁也没有看过五千年前的华夏大地是什么样子。那么,像这样的一些新知识,我们的教科书里没有,怎么办?

我们就要把它补充进来。我们把大小传统做了这么一个划分,我们今天再研究这个《山海经》,黄帝、炎帝的这些神话传说,我们有了新的坐标和谱系。

2

我们把大传统看成是先于文字的,把小传统看成是文字书写的。这样一来,就是:一个深层,一个表层。

在我们以前的知识中,比较熟悉的就有书本的这一套知识,什么书呢?就是《山海经》。

那《山海经》就是先秦时代书写下来的早期的山河、地理、物产的一本经典。

问题是这个书的内容,内容怎么样?内容太难读了。

《山海经》中的“神”

你别看里面画那么多图,都是今天人画的,他主要依据是后代人的想象,为《山海经》的内容做填空。

《山海经》在陶渊明的诗里提到过,叫做“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代,晋朝的时候《山海经》是图的,今天的《山海经》都是文字的,就是原图丢了,《山海经》是面对着地图加上物产的图像做的这些文字说明。

那一旦图丢了,只剩文字了,怎么样?就很难读懂了。

你就看历史上真正给《山海经》作注的人屈指可数。

因为看不懂。

但你要再找一找中国的《六经》之首《周易》,你看给它作注的有多少?很多。

至于《论语》、《孟子》等就更不用说了。就《山海经》被看成天书、奇书,看不懂。

所以,我们今天的判断是——因为《山海经》是文字书写下来的,显然是我们说的小传统的文本,但是《山海经》里面记述的有些内容,它远远地比文字要早得多,比甲骨文要早得多。也就是说《山海经》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它保留了最多的文化大传统的信息。

《山海经》先是画图留下来的,后来图丢了,图的说明文字留下来了。这样一本书因为在大传统的时代,就是史前时代,基本人的想象都是神话似的,所以《山海经》今天被当作是神话的宝库。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中国现代有个文豪叫鲁迅,在鲁迅还没上学呢,就已经知道有《山海经》这部书了。

怎么知道的?

鲁迅为了纪念这件事,还写了一篇叫《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谁呀?就是大户人家生下来孩子,雇一个奶妈来喂养这个孩子。

连一个奶妈、民间的文盲都知道《山海经》,可见这部书在中国流传之广。

如果说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用问了,《山海经》没看,《红楼梦》先看不懂。

为什么说看不懂呢?因为《红楼梦》起笔的地方叫大荒山,女娲炼石补天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全部补天了,只剩了一块,在哪儿?在大荒山。

这么一个荒唐的东西从哪儿来?《山海经》有一经的名称就叫《大荒经》。

听明白了吧?

所以《山海经》没看,文学家写作的“编码”、“原理”,你根本就闹不明白。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学,第一宝典是《山海经》。

我们今天不是把《山海经》当作文学来讲,是把它当作承载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大传统经典来讲,所以我们这里特别强调大传统新知识的重要性。

这是一种新知识观。

3

跟祖先神话连在一起的第一个你想起什么?炎黄子孙说

先秦的《国语·晋语》中讲到了最早的炎黄的问题,“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个引文就是把最重要的文献给大家呈现出来,为什么是最重要呢?一是先秦的,二是具有权威性的,不是道听途说的。

炎黄二帝

“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水”就是河流了,今天的陕西宝鸡那儿有一条河还叫清姜河,所以在宝鸡现在建立了一个炎帝纪念广场。

一般认为,陕西武功县的漆水河就是“黄帝以姬水成”的姬水。

这么一说,关于华夏老祖先的两位,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都说明了。

现在看来是在咱们中原以西,(古代的话,是把华山八百里秦川、关中都当中原来看。)这样的话,“炎黄子孙”的说法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这是比较权威的记载。

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对黄帝和炎帝怎么说?

在儒家的谱系中最早的圣王叫尧、舜、禹,比夏朝稍微早一点,在尧以前没有。

所以古史辨派之所以认为这些说法靠不住,就因为什么?它们的年代要晚一些,出现的年代要比儒家的圣人们追溯的华夏历史脉络的时间要晚。

时间晚,年代早,会怎么样?

后人就认为这都是编出来的。我们先不管这些内容是怎么考证的问题,这个《国语·晋语》中讲到的这个“少典娶于有蟜氏”,“黄帝”、“炎帝”、“姬水”、“姜水”,这些问题至少是在先秦时代华夏知识对上古祖先谱系的明确有追溯。

最初不叫“炎黄”,而叫“黄炎”。咱们今天流行的叫炎黄子孙,这就是最早的文献根据。

我们把这个研究叫做一重证据,就是按照文献传世的史书来研究。

那么关于黄帝、炎帝共同的母亲有蟜氏这个问题,其他的书没有任何记载,只有《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有记载。

怎么说的呢?

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蜂蜜之庐。

这么一个记载,后人看起来简直不知道说什么。

实际上今天的神话学者认为,这个“有蟜氏”就是崇拜蜜蜂的部落,“有蟜”跟蟜虫、螯虫,把蜜蜂当成图腾来崇拜,他们跟有熊部落通婚。

2011年1月8号,中华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文化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孟津县举行。这是今天的民俗学家在这儿调研出来的,当然在学术上要完全证明,这还有很大的空间要探讨。

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是炎黄子孙关于他的母系、母族有蟜氏方面的一条线索。

《路史》:有熊国在新郑(今日新郑黄帝故里的熊足大鼎)

“有熊”的话在今天看来就是新郑。新郑当地有黄帝故里的碑,这是国务院2006年颁发的。

在新郑的黄帝广场建了一个问鼎中原的大鼎,怎么做的呢?

所谓鼎,一般就是三足鼎立。

鼎没什么稀罕,就是那三个足不一样,三个足是什么?是三只站在那里的立熊。

回忆一下关于黄帝有熊时代的造型是什么,所以我们把这叫黄帝故里的熊足大鼎。

关于黄帝还有所谓“铸鼎而升天”的传说,而且这个铸鼎传说还有地点,就在咱们河南最西边的灵宝,地名就叫铸鼎原

为什么叫铸鼎原?

相传黄帝在这里铸了鼎,天上的龙下来了,把黄帝接上去了,走人了。所以这个地方留下一个纪念性的地名,叫铸鼎原。

那么,黄帝真的升天了?又为什么叫“有熊”?

咱们进入《山海经》的《中山经》这一部分。《山海经》中关于中山有一个山的名字就叫熊山。

打开现在的中国河南地图,在下边有一座大山,它的名字叫什么?

叫熊耳山。

这么一座大山叫熊耳山,那跟熊是什么关系呢?《山海经》记载的熊山有一个山洞,它也有名字,叫什么?熊穴

“穴”,今天一听都知道是山洞、洞穴。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史记》记下来的“楚世家”,一共有将近30位楚王留下名字的,没有一个叫芈某芈某的,全叫什么?全叫熊某熊某,或改成熊某。

而第一位楚王叫“穴熊”,找一下楚文化的脉络,看看有没有关系?《山海经》叫“熊山熊穴”,楚王族的这几十位王中第一位叫“穴熊”。

“穴熊”是什么意思?山洞里走出来的熊。所以说这个熊是什么?它是黄帝族的图腾、圣物。

为什么这样说?

一是,北方挖出了五千年崇拜熊的神庙;二《山海经》明文记载了熊山熊穴的特征是季节性的关闭和开启。

“熊山有熊穴,冬闭而夏启”。这里讲的是狩猎的时代,猎人对狩猎对象的观察和记忆。

大家都知道,熊是陆地上最大的冬眠动物。一年中几乎有一半时间睡下去了。

古人认为睡下去就是不吃不喝不动了,那就是死了,来年怎么样?再生了。所以这个大动物就是死而复活的一个最好的标本。

而且熊是所有的猛兽中唯一能够跟人一样两足行走,不光是站,还能走,所以在古人看来,这熊不是什么动物,它是神的化身。

什么神?

正能量都在它身上。看这个“熊”字,一笔把“熊”的四个爪子,就是下面四个点划掉,就是“熊”这个字本来的字“能”。

它不吃不喝6个月还活着,不就是生命的能量,大自然的生命的再生复活?所以中国人在先秦时代,即在大传统的时代,在那个比农业还早的那个狩猎时代,早已知道熊这种动物。

那个时代中,有很多狩猎民族是猎熊为生的,以熊为自己的食物来源,同时把熊当作图腾崇拜。

这种情况跟牧羊为生的把羊当作图腾,种小米的把社稷当成图腾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赖以生存的东西就是你最神圣的东西,就这么简单。

【特别推荐】

- The End -

《山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