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季,已是天寒地冻,四处结冰,前两天更是气温骤降,外出的人们都是包裹严实,要知道这才是二九啊,更冷的天气应该还在后面。不过农村有句俗语叫做:“腊七腊八天不寒,人畜牛马都不安”,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所以腊八节前后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如果在腊八节前后天气不冷,也就成了暖冬,那肯定是对庄稼不利的。农村人常说“该冷不冷,吃粮要省”,意思就是一年中天气该冷的时候,就一定要冷,要不然粮食收成就不会太好。如果冷的时候不冷,那就容易出现倒春寒,会导致粮食减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腊七腊八,如果这时候天气不冷,也就意味是是暖冬。大家都知道,在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就是小麦。有句话叫“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如果是暖冬的话,对小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般在低温情况下,土壤里的病虫害或者虫卵都会进入休眠期,或者被冻死,这样就降低了第二年的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但是冬季温度高的话,病虫害活下来的几率就大大提高,很多病虫害就会顺利过冬,到了第二年春季,就可能发生病虫害,导致农作物减产。 其实这一点很多人都觉得很矛盾,意思就是冬季天气不冷,就会导致麦田的土壤疏松,水分过多损失,也就是农民常说的土壤墒情不好,在小麦过冬之后的返青生长时,会因土壤缺水导致干旱。而暖冬也会导致小麦就会过早的恢复生长,万一出现倒春寒,就容易被冻坏。而倒春寒往往都出现在暖冬之后。这也是导致小麦颗粒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暖冬会导致小麦的发育提前,原本小麦要度过较长时间的越冬休眠期,但是温度过早回升,就会导致小麦的越冬休眠期时间缩短,从而导致后面的各个生长阶段提前,那在春季之后就会后劲不足,最终导致减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