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5篇:读文随笔•取消考纲后的初中语文教学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1-10

2021年第5篇:读文随笔·取消考纲后的初中语文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取消考试大纲对于一线初中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变革与挑战。我最近比较关注考纲取消之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变革与走向问题,于是关注到南京市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冯晔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10期上的一篇论文《从“教应试”到“教语文”——取消考纲后一线教师的行动跟进》。作者先梳理了一线教师在考纲取消之后的困惑点,其次分析了考试大纲对教学的不良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考纲取消之后的策略。相比而言,最后一个部分更值得学习与借鉴。

面对取消考纲后的困惑,作者提出了四条应对策略。一是钻“标”研“本”,回归语文学习规律。所谓“标”和“本”,指的就是课标与教材。为了加强教师对课标的重视,作者所在的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师《课标》学习进行全员考核,并开展“新时代目标教学”研究,准确定位三年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这两条措施确实是很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第二条,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不强,是导致教学无效的主要原因。一节课过去了,教师不知道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了什么,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会陷入无效状态。因此,借助课标加强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教学改革举措。为了加强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江北新区将6本教材的七种课型都做了示范课,对三年的语文知识、36个人文主题以及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写作体系等都做了一一梳理。这些举措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是“标”“本”贯通,对标规划三年教学。该区的做法是:初一的起始课,教师就带领学生了解三年的语文学习任务,建立学习大框架。把《课标》的总体要求和学段目标、内容分解到六册教材的每个单元,教师再根据单元目标和学情,分解到每一课,将《课标》和教材的目标进一步打通。例如教师可以梳理七年级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方法”的内容,并分解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当然对于“阅读策略”,我觉得更值得教师关注,这一块的研究与实践比较薄弱。

三是“学”“评”一致,自主命题促进教学。该区极力探索“学教评一体化”的机制,真正将教学、学习和测评结合起来,实现“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最突出的就是命题机制的改革。具体说来,就是以多维细目表编制测评框架,指导备课组根据学情设计评价工具,评价时要强调“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这说明该区对评价研究是十分重视的。教师自主命制原创试题,研究命题的测评目标与科学效度,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该区极力防止“平时检测中考化”,力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测学生素养,呈现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围绕情境探究发现,解决真正的语文问题。例如某学校命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请考生比较阅读有关川剧的说明性文字和傅雷评价川戏《秋江》的片段,结合阅读《傅雷家书》整本书的体会说说傅雷为什么要在信中跟傅聪聊川戏。这样的题目比较灵活,考查指向了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不必严格与中考试题的形式保持一致。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不少教师要求初一初二的期末考试题目必须与中考保持一致,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备考,一旦题型与中考试题不一致,便会指责批评期末试题。这种认知绝对是有偏差的。

四是“实”教“活”学,发展学生能力素养。作者扎实研究了2020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发现有的试题创设了鲜活的情境,还原真实的生活,在语境中考查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有的试题引导学生质疑、推断和评论文本,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有的题目加强学习指导,因为评价也是一种学习,这其实是给学生答题提供支架,实际上也是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到的江北新区开展的“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课例研修”主题研训,要求教师寻准学生的思维困惑点,以问题串推动思维力提升、任务链促进思维能力提升、大情境撬动思维力提升。我曾经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提到,目前中考试题正在进行较大的变革,考试对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或者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们的课堂多是碎片化的知识,思维含量严重缺失。例如教师教一篇课文,对于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发现的点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轻易放过,这样的教学肯定是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力的。教师有没有针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困惑点,通过设计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解决,这是决定一节阅读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对于命题测评来说,这些重点、难点、困惑点、关键点正是“命题点”所在。上课不教关键点,自然对命题点把握得也不准确,这样是无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

这四条措施,不论对于地区的教学改革还是个人的专业认知,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过对于考试大纲,也不宜全盘否定。考纲取消之后,对“考纲”进行口诛笔伐,这是不理性的。施行了多年的考试大纲,并非一无是处。考纲是根据什么编写的?自然是课标。虽然考纲和课标之间还有差距,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多联系的。再比如,考纲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划分,这也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我们现在说依据课标进行命题,这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就是一句空话,即使将课标倒背如流,也未必真正能做到“依据课标命题”。课标自然是要遵循的,我认为过去的考纲也是有一些值得继承的内容的,认为依据考试大纲命题会导向“应试教育”,那么依据课标命题就能避免这种导向吗?我看很难。着力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变革,不断加强命题测评的研究,这是应对考纲取消的宏观策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