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闹而繁忙的宫中“元旦”

 清风322 2021-01-10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就要迎来2021年的第一天——“元旦”了!大家在欢呼雀跃即将迎新的这一天,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迎新计划、新年安排呢?百余年前皇宫里的年节也是非常热闹而繁忙。今天就让小编带您去皇帝家里串个门,看看他们是如何度过新年第一天的!

此“元旦”非彼“元旦”

如今,我们过的“元旦”节指的是西方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公历的一月一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政府领导人孙中山将西方公历公元纪年定为标准纪年,并确定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的元旦。“元旦”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日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古人欢度的“元旦”,可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史记》记载汉武帝太初历定正月为岁首

其实,“元旦”一词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民国。中国古代,新年的起始日被更改过很多次。据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刘彻颁行《太初历》,并首次将新年第一天定为农历一月一日。而指代这一天的词语也不止“元旦”一个,直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一个叫萧子云的人为天子祝寿作《介雅》诗,其中一句“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二字才第一次组合在一起,指代新年首日。尔后到宋元时期,“元旦”一词便越来越多出现在文人雅士的笔下。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有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再次坐稳了“元旦”一年之首的位置。

因此,古时的元旦指的都是农历一月一日,也就是现在的春节正月初一。直到民国时期,元旦才改为我们如今的公历一月一日。所以,古时皇帝欢度的元旦节,实在是此“元旦”非彼“元旦”呢。

清代皇帝的元旦行程

清代皇帝的新年第一天十分紧凑而又繁忙。正月初一的行程开始于丑正时分,也就是凌晨一点。据档案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皇帝初一晚上丑正需起床,梳洗穿衣,准备明窗开笔仪式。有时候,皇帝甚至子正时分,即凌晨零点便要起床。

“明窗开笔”仪式始于雍正皇帝。所谓“明窗”,指的是养心殿东暖阁的窗户,其窗前没有抱厦与木屏遮蔽,故而窗纸通明。到了乾隆年间,“开笔”愈发讲究,拥有了一整套专用的物品和流程:明窗下的桌案上会放着盛满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要使用刻有“万年青”、“万年枝”字样的毛笔在吉祥炉上微熏后,分别用朱笔和墨笔写下吉祥话,放入特定的黄匣封存,不许任何人拆看;皇帝用过的这些物件也要由专人收起来,留待来年开笔再用。

乾隆款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

乾隆款玉烛长调烛台

除了明窗开笔,和百姓家一样,皇家也有家宴。正月初一日正午时分,皇室“宗亲宴”会在乾清宫正殿开始。这场家宴的材料由亲王、贝子、贝勒等人“先期进献”,如果不够用再由内务府备办。皇帝御宴桌为主座,皇子、亲王等人按年龄辈分高低自北向南排列座次,筵宴所用餐具、各人宴桌上的宴馔品种数量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整场家宴下来菜品可多达百余种,其中御宴桌上的菜品远多于其他人。但这样的严格等级区分也有例外。乾隆元年的过年家宴正值雍正皇帝丧期,乾隆皇帝与还未及分封的后宫女眷们聚坐享用了一顿“简单”的家宴,菜肴仅有炒鸡蛋、炒豆腐、烩三鲜、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煳猪肉攒盘、蒸鸭子、羊乌叉、烧鹿肉、煺鹿肉等,米面食物则是年糕、竹节卷小馍首、老米干膳等日常的餐食,只有一道烧汤煮饽饽算是应了年景。

乾隆款剔彩大吉宝案

乾隆款剔红飞龙纹宴盒

无论如何,年节总要有些娱乐。清宫里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便是看戏,有时一看长达几个时辰。据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元旦这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内眷们总共看了两场戏,上午一场在长春宫,看了近三小时,中午休息半小时后移驾颐年殿(现中南海丰泽园内颐年堂)接着看戏到晚上六点多,一天便看戏九小时。这么长时间的戏都演了什么呢?给皇帝演戏叫做“承应戏”,元旦表演的是其中一种“月令承应戏”,主要演些吉庆祥瑞的传说和歌功颂德的故事,内容相对固定,情节也并不十分有趣,往往一演数天,元旦才只是开了个头。这样的戏既要烘托过年喜庆氛围,也有敬天酬神之意,故而并不全按照看戏人的喜好来表演。

长春宫戏台

内府戏本——《皇宫赐福》

在家宴和看戏中的零散时间里,皇帝还要在养心殿和宫里各处有所供奉的地方祭拜各路神仙和皇室先祖,向太后请安并接受后妃、皇子们的拜贺。零点便起床的皇帝要到傍晚才能休息,而这样紧凑忙碌的一天,只是勤奋的清代皇帝的日常。

承载着吉祥期许,清代皇帝的新一年从“元旦”开始。2021的元旦之后,也将是新的一年。我们新年见!

责编:李颖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