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皇帝过新年

 涛儿—taoer 2021-04-28


作者:郭琪 来源:《中国档案》 发表时间:2021-04-06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使用农历,当时所谓的“元旦”,即是一年之始,也就是春节。每当这一天到来,不仅是全国各地的老百姓,连紫禁城里也是喜气洋洋,充满了过新年的气氛。那么,作为之前一国之君的清代皇帝,他们从除夕到元旦,又是怎么样度过的呢?

除夕家宴:团圆热闹的年夜饭

清朝入关后,皇宫御膳房里以汉军旗人为主,风格基本沿袭了北方菜系的做法,材料有鹿、麂、狍子等野味和以牛羊为主的家畜,家禽类以鸭子居多,素菜则以燕窝、口蘑、冬笋等为主。当时,皇帝每天只吃两顿正餐,早膳在凌晨的5点到7点左右,晚膳在中午1点到3点左右,就餐地点随皇帝心意,一般情况下都是单独用膳,偶尔会有妃嫔陪伴。

除夕这一天,皇帝与皇后、妃嫔们两餐都在一起。早膳时,皇帝的膳食一般有黄米饭1品,燕窝挂炉鸭子、挂炉肉、野味热锅各1品,燕窝芙蓉鸭子热锅1品,万年青酒炖鸭子热锅1品,八仙碗燕窝苹果脍肥鸡1品等17品热菜,以及珐琅盘竹节卷小馒首1品,珐琅盘番薯1品,珐琅盘年糕1品,珐琅葵花盒小菜1品。而陪同进膳的皇后与妃嫔们则用帷子条桌,按级别摆上菜品,一般包括黄米饭1品,饽饽2品,盘肉3品,攒盘肉1品,银螺蛳盒小菜2品等。

除夕晚上的家膳,可说是皇宫内一年中最重要的宴席之一,御厨们从中午就开始做准备,通常地点会设在乾清宫。太监们忙着布置各项陈设,为皇帝准备晚膳所用的金龙大宴桌,两边摆上花瓶,中间设松棚果罩4座。皇后则用帷子高桌,摆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其他妃嫔等位的宴桌依位次分左右两排顺序摆放。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宴桌上均需提前放好各式果盒、果盅、干湿点心,等等。

家宴开始前,通常太监们会先摆设好冷膳,再传摆热膳。此时,皇帝就座,奏乐开始,皇后及妃嫔们依次入席。伴随着音乐,太监们会为皇帝及妃嫔送上汤膳盒1对,左盒为红白鸭子大菜汤膳及粳米膳各1品,右盒为燕窝炖鸡汤及豆腐汤各1品,用雕漆飞龙宴盒装。接着,为皇后与妃嫔们也送上汤膳及粳米膳各1品。待吃完后,奏乐停止,开始由南府演出承应戏,同时为皇帝及后妃们进献奶茶。等奶茶饮完,承应宴戏便停止,太监们便开始安排转宴,从皇帝的位前开始,轮转至皇后、妃嫔桌,先转汤膳碗,再转小菜、点心、群膳、果盅、苏糕、鲍螺、高头、松棚果罩等,仅有花瓶、筷子和果盒不转。转宴完毕,开始酒宴,此时再次奏乐。首先是上皇帝酒宴1桌,用铜胎掐丝珐琅盘摆设,酒膳分5路,每路8品,由5对飞龙宴盒呈上。第一对盒为荤菜4品及果子4品,第二对盒为荤菜8品,第三对盒为果子8品,第四对盒为荤菜8品,第五对盒为果子8品。在为皇帝进呈第二对盒时,也开始为皇后妃嫔们摆设各桌酒宴,每桌15品,为菜7品及果子8品,每桌由一对盒呈进。这些全部摆设好后,摆宴太监们就退下,奏乐停止。接下来,皇帝及后妃们便可以安心享用佳肴了。

除夕家宴氛围轻松,皇帝与后妃们经常会聊聊家常,问问妃嫔们家人情况等,在宫内居住的小皇子皇女,甚至皇孙等也会参加,整个乾清宫内都洋溢着温馨的气氛,夫妻、父子、祖孙之间其乐融融,而至于这顿晚宴具体什么时候结束,那便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膳底档》中记载的皇帝每日饮食情况.jpg

《膳底档》中记载的皇帝每日饮食情况

元旦开笔:皇帝的新年愿望

清朝时北方民间过年有着许多风俗,如在新年第一天将自己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写来下、张贴春联,等等。深居紫禁城的清朝皇帝也不免受到了这些风俗的影响,从雍正年间开始,逐渐形成了元旦开笔的惯例。

元旦凌晨2点左右,皇帝来到养心殿各处拈香,然后到东暖阁明窗处准备开笔。首先,皇帝会将桌上的“金瓯永固”杯中倒上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旁边的玉烛。随后,走近桌上红漆雕云龙盘里放置古铜质八吉祥炉,据笔熏于炉上。待到吉时,皇帝先蘸朱墨,在开笔笺的中间位置先写数字吉语,后用墨笔蘸墨于朱笔吉语两侧再写数字吉语,可写至一到两张,甚至更多,以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政通人和。

雍正帝在登基第一年的元旦开笔时,以“春韶介祉,开笔大吉”起头,接着写道:“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这充分反映了雍正帝当时的心愿。一方面,康熙帝晚年时,朝中大臣纷纷来户部借钱,以致库房空虚,当时还只是皇子的雍正帝受命对此整顿,却收效甚微,如今国库的存银更是所剩无几;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的噶尔丹战事一直未能彻底平息,康熙帝生前曾命皇十四子胤征讨西北,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雍正帝继位后,虽然派出年羹尧前往西北,却只能维持个不胜不负的局面。可以说,雍正帝执政的第一年,既要维系好朝堂稳定,逐渐充盈国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又要筹集粮草,安排兵力,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危机,不可不说是举步维艰。所以,雍正帝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五谷丰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而“边尘永息”,方能“天下太平”。

到了乾隆帝时期,他接手的是一个经过雍正帝13年的努力而国库丰盈、国力强盛的王朝,乾隆帝因此意欲大展拳脚。乾隆元年(1736年)的新年第一天刚过零点,乾隆帝就已经起床了,按着流程,一口气写下了三笺心愿,其中如“登基宜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日月光明,万民乐业,四海清宁,刀兵永息,长享升平,所求如愿,所愿遂成”等,无一不透露出乾隆帝作为一位年轻帝王的雄心壮志。而经过20余年的努力,乾隆帝完成了康熙帝、雍正帝没有完成的平定噶尔丹、安定西北的伟大功绩,心中的兴奋难以自抑,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元旦开笔中,他骄傲地写下:“天下太平,万民安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武成功定,休养生息。”

嘉庆帝也曾想过继承父亲功业,在嘉庆元年(1796年)的元旦开笔时,选用洒金朱笺,于中间书写“嘉庆元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右边书写“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左边书写“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寄托了自己的心愿。可惜的是,无论是作为帝王的执政能力,还是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局面,都使得嘉庆帝只能勉力维持大清帝国的余威。之后的道光帝、咸丰帝等人,虽然依旧沿袭着“元旦开笔”的传统,他们美好的愿景却也只能停留在笔尖与纸上了。

朝贺礼仪:中外臣民来拜年

按照清廷惯例,在元旦这一天的清晨要举行朝贺仪式,来自清代各个藩属国的王子、使臣们要与本朝的大臣、臣妇等,一起来给皇帝拜年。当然,如果当时皇太后尚在,就需先在慈宁宫内设皇太后仪仗、乐器等,皇太后升座,皇帝率领内大臣、侍卫等前来行三跪九叩礼,公主、福晋、都统及命妇等随后行礼。接着,便是在太和殿举行大朝典礼。亲王以下各官、外藩王子、使臣等都要参加,其中,王、贝勒、贝子集中于太和门,其余官员则在午门集合。

待人员集中得差不多了,礼部司官便将官员进贺的表文置于龙亭,由校尉抬至午门外陈列两旁,奉表文入太和殿置案上。接着,鸿胪寺卿引领王、贝勒站于丹陛,朝鲜、蒙古等国使臣从西掖门进入,站在西边队伍的最后。等到钦天监官报告吉时已到,皇帝从中和殿前往太和殿,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到了太和殿,皇帝升座,内大臣分立前后,鸣鞭、排班,王公百官各就拜位,待大学士宣读完贺表后,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朝鲜等外国使臣再到拜位,也行三跪九叩礼。行完礼后,皇帝命人赐座赐茶,待大臣们象征性地喝完茶后,再次鸣鞭,奏中和乐,皇帝回宫。

接下来,便是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宴席款待群臣了。清廷刚定都北京时,元旦赐宴沿袭着满族风俗,以野味为主,多见肉食,不仅制作过程复杂,更加上官员们或因口味不适,或还等着回去陪同自己家人吃饭,以致经常会剩下不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十二日,考虑到在元旦赐宴时按照满洲习俗布置宴席十分繁琐,尤其是需要宰杀相当数量的牲畜,十分不忍,康熙帝遂谕令将以后的元旦宴席由满席改为汉席,由礼部商讨具体的菜式酒水等。这样一来,不仅在口味上面能够照顾到大多数人,也使得负责操办的厨役们轻松了不少,此后也逐渐成为了定例。

上午九时许,内外王公大臣们依然按照朝贺的地点集合,再由内大臣分别领入。大臣们在殿内站定了,皇帝登上宝座,接受大家的叩拜。接着,皇帝让大臣们纷纷入席就坐,命人端来茶、酒,摆宴开席。此时的皇帝,心情一般是好极了,也会放下架子,和蔼可亲地跟群臣们拉拉家常,开开玩笑。而参宴的大臣们呢,也比早上朝贺时放松多了,不再拘禁,互相之间聊聊家长里短,欣赏一下席间的表演,觥筹交错间君臣其乐融融。这顿饭可长可短,只有皇帝觉得疲累或者尽兴了,散席离去,群臣们才可以回家,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过新年。

当然,此事历史上也有例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北京城里流行痘疹,康熙特意让理藩院尚书阿穆瑚提前通知准备来京参加元旦朝贺的蒙古王、贝勒、贝子等,如果曾经出过痘,有了免疫力,可以来京参加朝贺,不然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就连来京的护卫随从,也必须符合这个规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帝第一年的朝贺仪式出现了大清200多年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幕。一般来说,先皇去世,后来者才能登基称帝,唯独乾隆帝人还没死,皇位先让给儿子了。于是,嘉庆元年的朝贺仪式,不得不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那便是在朝贺当天,太上皇乾隆在太和殿升座,鸣鞭、奏乐后,嘉庆帝先率群臣向乾隆行三跪九叩礼,礼毕,乾隆回宫,嘉庆帝再升座接受群臣的朝贺。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