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相约】凸凹║​都江堰的水房子(长诗节选)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1-01-11

作者简介

凸凹,本名魏平。1962年生于都江堰。诗人,小说家,编剧。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大三线》《甑子场》《花儿与手枪》《蚯蚓之舞》等书共20余部其中,获奖图书6部。获有中国2018“名人堂.年度十大诗人”、中国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作家”等荣誉。

都江堰的水房子(长诗节选)

四川

凸凹

◆宝瓶口

离堆何岩岩,瓶口纳澎湃。投鞭分江流,一堰为统帅。伟哉李父子,功勋孰可盖。是宜与长城,并耀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赵朴初《登离堆观都江堰分水处遂游青城山有作呈郭沫若院长》

那么多人住在平原。

那么多人的水缸、田地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等着李大人的水

分一杯羹。

深了胀死人,

浅了渴死人。

水多水少,孰盈孰亏,老天爷说了不算,

人民说了,也不算。

但李大人听得见、也听得进人民的呼声。

人民的呼声阴晴圆缺,时旱时涝,

李大人都能听见。

即便小如一滴摔成十八瓣的水星也能听见。

怎样做到一碗水端平,滴水不漏?

怎样把天上的水扯下来,地下的水挖上来

——横流成河,分到人间?

水的沉浮是李大人的沉浮。

李大人终于想出了办法。

并把这个办法

那么有型地

做在了天地间和人民的心坎上。

这个办法就是一只盛装岷江的量杯,

名字叫宝瓶口。

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用的刻度分酒器,

装满酒,再一杯一杯分下去。

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没什么说的。

一切都在杯中。

众生同时举杯,先干为敬!

◆百丈堤

横堤百丈卧霁虹,始谁筑此东平公。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亡穷。横陈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

——(宋)陆游《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

在浩大奇妙的都江堰工程中

你是渠首的配套设施;

也是

渠首的渠首。

所有通过渠首的野牦

必先通过你的窄门,

必首次领受

李冰的驯牦之术。

这群奔涌不息的野牦

按照你的导流

不再对堤岸五牦分尸,

不再对鱼嘴

不分内外。

平原上的区区百丈

似乎算不上什么。

但那些滚滚而下的漂木,

漂了两千年也没把你漂完。

百来丈长的思想

长着多少颗不进水的脑袋?

◆金刚堤

一自金堤凿,三都水则分。犀沉秦太守,蛟避赵将军。万户饶秔稻,千秋荐苾芬。

——(清)李调元《离堆》

在逾千万亩的灌区农田。

有无数的江、河、溪、沟、渠,

无数的湖、库、堰、潭。

更有数不清的

鱼。

而你是最上游最上游的那一条。

而你是最大最大的那一条。

身长八百米,

体宽七十五至一百二十米。

一动不动

逆水游弋。

岷江有多快你有多快;

岷江有多高你有多高。

游弋的曲线很美:

身子凹进去,一条外江出现;

身子凸出来,一条内江出现。

时间在两江的夹道中不能自拔,不能

首尾相顾。

你的鱼嘴,

你的用尾巴照拂的飞沙堰。

——这前前后后的物什

都比你著名。

你的沉默、低调。

你的思想、命数。

你的跟金刚一样固执的硬。

都是水的柔软和不柔软给的。

◆人字堤

往哲辛勤迹未消,流传佳话水迢迢。曾经玉垒关前望,父子河渠夫妇桥。

——于右任《汶川纪行》之一

拆解岷江,组装岷江;

调和水与沙的矛盾;

玩一场盅中取水的游戏——

鱼的嘴、飞的沙,以及金刚、宝瓶

都上场了,

都尽力了。

压台戏

自然

该人来唱。

水与沙的问题,表水渉澭。

关乎方向、路线。

关乎人。

而人太复杂,附属太多。

此处不需长篇宏论,一个人字

恰好。

看,水涌上来了!

有多少水翻爬人字

就有多少人冒出来。

每个人都是湿漉漉的。

每个人的衣服

都是水裁的。

在水与人之间,

人字

充当着母语与等号的角色。

◆杩槎

修筑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唐)杜甫《石犀行》

为什么一条陡峭的竖江

冲不垮一排蜀木的横拦?

你这样问我是不?

好,那我这样回答:

为什么十万吨大风

吹不断一笔纤竹?

为什么时间的大磨难

锈蚀不了一枚小小的十字架?

是的,风,水,还有地理和时间

都是些吃软不吃硬的家伙;

都是些拥有千斤宏力

却只顺从四两的主。

呲牙裂缝、面面透风的物事

恰能关住沧海横流的肆虐。

这个软道理在都江的堰上成为硬道理后

过了很久很久中原才明白。

◆水则

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宝瓶口进多少水

必须由三石人来测定、来开口。

这是李冰的原则

也是水的原则。这个原则太古老太先进了,

以至于用三石人作水志、水则

成为历史上关于水的第一部法典。

法典规定,即便涝旱之灾比天都大了,

高矮也只在三石人的肩足之间;

涨落也只在雕塑家的美学之内

和尺牍的狼毫之末。

以水投石的典故

在这里是标准的反面教材。

汉代,供奉在李冰祠里的石像

一夜之间,神秘消失。

直到前些年才被发现,他跑去当水则了

且一当就是两千载!

我们于是知道

李冰把水则看得比命狠、比神重。

◆石犀

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南下,二在渊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北宋《太平御览》卷890引(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1973年秋。

天府广场——

天府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筑工人挖到一块古石。

因重得无法吊至地面

只好作回埋处理;

并在上面建了一座电信大楼

把它压住。

2012年夏。

因拆电信大楼建大剧院,

那块8.5吨重的古石终于被起吊。

蓬头垢面的它

原来是一只巨大的神兽,

名叫石犀。

古书记载,

镇压水怪,

李太守放牧了五枚石犀:

二枚府中,二枚水中,

一枚在市桥下。

犀牛里,石牛门,市桥门,市桥下,

府中,渊中,水中。

这些地方都长了脚,

生了翅膀;

或使出了奇门遁甲之术。

从本里去了他处。

但考古的人不认诗人的诗理,

只认物质不灭定律中的化学与物理。

寻找石犀,追踪水怪,测量河流,

二千年来,

他们固执认为,

石犀在河床的无数次改道和掩埋中

去了我们不知道的住所。

这次,天府广场挖出的

或为其中一只。

有意思的是

1974年春,

从都江堰挖出的李冰石像重达4.5吨。

这似乎是说

镇水,作水则,

李冰4.5吨就够了。

而神兽

则需8.5吨。

在成都博物馆。

望着石犀——

这仿若天外来客的庞然大物。

我的想象

远不是一个吨位级就可落地的问题。

◆斗江神

冰径上神座,举酒酹曰:“令得傅九族。江君大神,当见尊颜。”相为敬酒。冰先投杯,但澹澹不耗。厉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苍牛斗于岸。有顷,冰还。谓官属令相助曰:“南向要中正白,是我绶也。”还,复斗。主簿刺杀其北面者,江神死。后无复患。

——北宋《太平御览》卷882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李冰来了。

李冰岂容江神祸害庄稼,

祸害童女。

李冰毕竟是守蜀大员,

岷江边见江神,

有礼有节——

设神台,

面江水,

亢声邀江神现身喝酒,

且先饮为敬。

但江神不理不睬,

完全无视太守的存在。

李冰只能大怒,

只能拔剑跃入水中。

一时天昏地暗,波汹涛涌。

众军民突见两犀牛

从水中斗至岸上。

一犀牛还原太守真身

令主簿相助:

告之南边身披白绶带者是自己。

尔后

两犀牛再次鏖斗江中。

岸上军士弯弓射箭,

北边犀牛负伤欲逃,

被南边犀牛

追之杀之。

在蜀地

苍牛的故事多了去了。

有石牛粪金、五丁开道;

有五石犀厌水精。

至于李冰化犀斗江神的站位

则与岷江

从西北流往东南的方向有关;

与好江神取代坏江神

令河流改朝换代有关。

◆二郎

蜀中灌口二郎庙, 当是因李冰开离堆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宋)朱熹《朱子语类》 卷 3《鬼神篇·灌口二郎庙》

一直没有现名、现身——

秦、汉、三国、晋、隋、唐,

一直到宋代。

一直到宋代。

一直到仁宗皇帝

封二郎神为惠灵侯,

我们方知

李冰有子,助其治水,

叫二郎。

挺好

多一个人治水有什么不妥。

况且这人还是

李大人公子。

除了宋代官宣,

之后的民间、庙堂

也这样说。

美丰姿,喜游猎,精诗礼,识地理,通韬略,善骑射,锁孽龙……

各种抄本精彩绝伦。

这就像

有说李冰生于蜀族阳平山的,

巴东的,

山西运城的,

河南鹿邑的,

或生于甘肃陇西的;

有说李冰父子

生于陕西眉县的。

是人都知道:血浓于水,水乳交融。

老百姓认这个理儿。

江湖认这个理儿。

连真水无香、没有一点人味的水也认这个理儿。

对于这一切。

对于这一切的可能,

不可能。

李冰不吭一声,不著一字。

只让岷江这篇文章,尺水兴波——

一千年一千年在堰字上吃水,

高低深浅念给大地听。

◆女儿

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主者自出钱百万以行聘。冰曰:“不须,吾自有女。”到时,装饰其女,当以沉江。

——北宋《太平御览》卷882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沉江,沉江。

粟米敬鱼鳖,童女献江神。

百姓泪流成河,

骂苍天无眼,呼命不当此。

年轻的郡守挺身而出

挡百姓于身后。

“不须,吾自有女!”

此语一出,石破天惊,惊涛骇浪。

将自己女儿的危险

拿去填江神为百姓挖的坑。

没有比这更有情的领导。

没有比这更无情的父亲。

二千多年的史籍

只有此处带过一笔。

倘没有这一笔

李冰的女儿不存在。

江神不存在。

两岸百姓的童女之殇不存在。

◆岁修

离堆之江,豪右擅焉。君修堰渠,始诎其专。灌田为顷,万有七千。

——(北宋)王安石《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

二千多年来我们吃的都江堰的水,

而都江堰

是李冰创建的。

那么,是否可以说

二千多年来我们吃的是李冰的水。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

那么

就得出一个等式——

都江堰等于李冰

等于人。

是人都得体检。

一般来说

一年一次。

都江堰的体检

名岁修。

岁修的设备

是李冰生前定下的。

共两台:

一台测试,叫水则;

一台治疗,叫深淘滩、低作堰。

岁修年年修。

李冰给出的设备

用了二千多年了——

水消水长,

至今免检免修。

◆卧铁

蜀守李公凿离堆以利蜀,刻“深淘滩、低作堰”六言于石,立万世治水者法,所以制水出入,为旱涝计者至矣。

——(明)卢翊《治水记碑》

在离堆公园。

我听到的

不光是导游的解说,

还有四根卧铁的声音。

它们在离我二三尺远的地方说话。

我听到的

却是上游的上游

内江水底的

金属的响器。

“深淘滩、低作堰。”

“分四六,平潦旱。”

这是岁修的偈语。

意思是

河床高矮由卧铁来说,

水量左右由卧铁来讲。

离堆公园的四根卧铁

是明代及其后来的。

但岁修歌谣

早在李冰时代就已铁定。

◆李冰祠

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蜀的版图

纳入秦的一体之制——

九十六年后

秦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的十五年

短小而伟大

积弱而强傲。

七雄战国,大争之世。

秦吞六国一统天下

大浪淘沙,势不可挡。

这其中的其中

有蜀的份额

有李冰的盈盈一水。

始皇在世时

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更清楚地明白

蜀守冰居功至伟。

遂下令为不在世的李冰

建一处永生的房子——

从荒山野水采集七彩星光

聚拢李冰的气

请李冰的精神复盘、显形;

之后

移居房内。

即便改朝换代

秦散了,梦散了

有一脉气

不能散。

就像祠主的水

并了时间的河道——

一个千年+

又一个千年+

天高皇帝远。

◆命名学

李冰以秦时为蜀守。

——(宋)乐史《太平寰宇纪》引(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李冰的水,

最初,

是从他的名字上起水。

最初,

是把他的姓氏省略掉,

所有的地盘全让给水。

所有的地盘

是一个冰字——

一个把两条河流凝聚在一起的结晶。

明亮,干净,闪闪发光;

低调,冷静,透明至无

——那是世界上最遥远最神秘的晶化过程。

做这件事的,

把一件事做成这样的,

是一位太史令,他叫司马迁。

结晶在一个字上的两条河流,

一条叫岷水,

一条叫沱水。

岷水、沱水就是现在的岷江、沱江。

但那时,言江就是长江,论河就是黄河,

其他所有河流皆称水。

一个字的偏旁部首,

顾左右而言他,

笔笔都是河道。

无问丰水期,

枯水季,

笔笔都一衣带水。

走了很远了。

走了一万个大海。

那个字还在频频回头——

在我们耳畔发出王昌龄一般的声音:

水族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缘木求鱼,煎水作冰。

这样的奇迹,

古往今来,只此一例。

◆冰儿

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李冰)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李冰除了死后被尊为川主,

在世,还有另一个称谓。

另一个称谓,

今天看来,多么不合时宜啊。

李冰可是蜀郡太守,

相当于现如今一个大省的一把手。

位高权重。

不怒自威。

另一个称谓,叫冰儿。

东汉《风俗通义》说:

蜀人仰慕李冰勇气,遂对所有健壮者

以冰儿呼之。

自此,冰儿既指李冰,

又指健壮的蜀人。

太守,冰儿。

川主,冰儿。

官与民,神与人,

在李冰的命名学飞地劈头相遇。

如是的称谓形如冰、火,

却相处得那么干净、亲切——

就像水与水的接缝,

火与火的缝接;就像亲人唤亲人。

人民取的名字,人民给的荣誉,

比我们的认知,高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一九六二年的河边

所谓内江即指此地。江水流至城下分成两支,最后再分数支。全是李氏父子所疏通的,留下大川小河无数。其人其功,并不亚于大禹。

——(日本)山川早水《巴蜀旧影》(载《巴蜀》日本东京成文馆日明治四十年〔1909〕版)

再次来到

母亲那少妇的

一九六二年的河边——

我的青城风吹开的河边。

河流从高处流来

向高处流去

——多白的入云龙。

我在河流的谷底

呼吸它刮起的回风

和迸溅的新氧。

整个画面

像一只飞翔的大鸟:

翅膀博大、轰鸣

头脑睿智、流转。

离去的途中:禽分解

云朵干燥、轻飘;

附会玉垒山影

和一排脐带般的堰树。

◆灌县

有侍郎堰。其东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龙朔中筑。又有小堰,长安初筑。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

给我生命的是灌县。

让我生命变强变衰的

是都江堰。

两个地名,一个地方,一字之差。

冰唤呼李,李寻找冰

也是一字之差。

但在我履历表出生地一栏

不管怎么填,李冰的水

一滴不多,一滴不少,

总是装得满满的。

五十八年了

回回都这样。

◆荐者田贵

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74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田贵来无踪

去无影。

他不是人。

是人

也只能是

山与河的托身。

否则

他怎知李冰之志

之才?

否则

秦昭王、宣太后怎会听其荐?

——大秦只在乎山河之变;

只在乎

山河走出山河,走向山河——

大一统。

李冰守蜀。

田贵复归山河

再不示人。

对于李冰的水来说

没有任何故事,比一笔田

更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