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少川作品】从听锦歌说起

 翁墨宸文学馆 2021-01-11


一到龙海,我就想听锦歌。

锦歌是流传于闽南一带(主要是漳州地区)的民间曲种,历史十分悠久,据地方史志记载,唐宋年间初步形成,明代已较为定型完整。明清时期,乡里就有弦歌堂乐社。表演形式,漳州以坐唱,厦门以站唱,用闽南语演唱,传统伴奏乐器主要有月琴、洞箫、琵琶和二弦四种。为何称锦歌,一种说法是集民歌之“锦”;另种说法是早年盛行于锦江(今江东桥至海澄一带)两岸民间。我比较认同后一说法,这符合我国地方戏曲通常以流行所在地称谓命名的传统习惯。

明末清初,随着漳州一带民众东渡过海,锦歌也在台湾落户。后来台湾艺人与锦歌与当地民歌相融的曲艺为基础,演变成歌仔戏这一新的地方戏剧。1928年,台南县学甲乡民到白礁慈济宫进香,随来的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首次献演深受观众欢迎。相继又有多个戏班到当时的龙溪、海澄(1960年两县两并为龙海县,1993年撤县建市)一带演出,歌仔戏即风靡两县。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歌仔戏在闽南遭禁。为了生活和延续闽南传统戏曲的命脉,海澄县浮宫丹宅村的名艺人邵江海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歌仔戏为基础,吸取锦歌精华,糅合京剧、高甲、白字等剧中的部分曲牌,创造出“改良戏”,深得闽南一带百姓的喜爱。抗日战争胜利后,歌仔戏与改良戏汇流,互相借鉴,在闽台地区形成一股新的戏曲潮流。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整合闽南地区的歌仔戏与“改良戏”队伍,政府文化部门组建专业剧团,因该剧种主要流行于漳州的芗江流域,定名为“芗剧”,成为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

从锦歌到歌仔戏到改良戏到整合为芗剧,彼此间的渗透,应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相互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着很密切的血缘关系。特别是一般观众,尤其外地人,很难分清锦歌与芗剧(歌仔戏)乐曲的差别。有人研究过,芗剧是全国360多种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台湾海峡两岸,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我认为,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它即是闽台“五缘”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其显明体现,今天,对增强两岸人民感情的维系,以及文化的交流,无疑起着其他剧烈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我到龙海之所以想听锦歌,除了龙海是锦歌的发源地之外,还因为我与锦歌有缘。孩提时,我在泉州老家观赏过歌仔戏(当时就叫歌仔戏不叫芗剧),它那擅长抒情的悠悠曲调,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我在省级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期间,曾收到过漳州老艺人呼吁抢救锦歌的来信,锦歌的生存状况很长一段时间引起我的关注。

2006年5月20日,锦歌和芗剧(歌仔戏)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倍感欣慰!

在龙海的一天下午,我专程来到龙海市文化体育局,聆听他们从民间收集录制的锦歌。我闭目会神,让那些老艺人粗犷而略带沧桑的乐音在耳际萦绕,尤其是震撼人心的“哭调”独具感染力。

进入现代社会,经济在迅速地发展中,历史的传统的文化逐渐被淡忘,有的甚至消亡,这严峻的形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非物质”的,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005年12月22日,我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知》,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从2006年起,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

2009年初,龙海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普查工作方案、计划和调查表,举办普查工作培训班,并着手进行普查,形成调查报告,汇编普查成果,紧接着加快“申遗”步伐。2011年4月,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化体育局合编了一本《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简称《图典》),图文并茂印制精美。通过这本厚重的《图典》,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现有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各项名录中较为详尽的内容;也可以从中看出龙海市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工夫,以及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

据《图典》概略介绍,目前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为国家级名录的,有锦歌、芗剧(歌仔戏)、布袋木偶戏和“保生大帝”诞辰祭典仪式4项;已列为福建省级的,有漳台仙草传统制作技艺1项;已列为漳州市级的,有林前伽蓝药王巡社、洋西西北“拾福分”等16项。在整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龙海市人民政府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前后共公布4批市级“名录”,除一些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漳州市级“名录”外,余下的龙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大鼓凉伞舞、白水贡糖制作技艺等10项。

在4项“国遗”中,锦歌和芗剧(歌仔戏)前面已提及,布袋木偶戏大家比较熟悉,这3项都属表演艺术,唯有“保生大帝”诞辰祭典仪式是属于社会信俗。把它列为“国遗”,应该有促进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考量,意义特殊。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祥济宫”,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供奉着“保生大帝”吴真人,俗称“大道公”,神威显赫香火鼎盛。据传,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成功东征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随队的白礁忠贞军特地迎请“保生大帝”金身同渡海峡。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登陆地台南学甲镇立庙供奉“保生大帝”,其寺庙与白礁慈济宫相仿,宫号仍称“慈济宫”,尊白礁慈济宫为祖宫。3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吴真人诞辰日,台湾各地信徒都要聚集在学甲慈济宫,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仪式,遥拜白礁慈济宫。近些年来,台湾海峡两岸信众按照传统民俗,每逢“保生大帝”——吴真人诞辰日,都要在白礁慈济宫举行祭典仪式,其时盛况极为壮观。保护和传承“保生大帝”信俗,对加深海峡两岸民众彼此间的亲近感,增进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除了漳台仙草传统制作技艺,已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被漳州市和龙海市列入“非遗”名录的有26项。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种是信俗或习俗;一种是体育健身;一种是艺术表演和耍杂技;一种是手工制作技艺。

其中,最多的是手工制作技艺,有水仙花雕刻、龙舟打造、北岸蓝编、海澄双糕润、白水贡糖制作技艺等10项;其次是信俗和习俗,有林前伽蓝药王巡社、洋西山北“拾福分”、洪塘磕尪习俗、闽南抢孤习俗、崇福圆明庵踏火节等8项;艺术表演或耍杂技,有龙海常春岩戏钹、漳州蜈蚣阵、大鼓凉伞舞等4项;体育健身,有龙海宋江九州八卦阵、漳州龙舟赛(扒龙船)等4项。

熟悉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朋友告诉我,现已被各级列入保护名录的龙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形成的历史比较悠久。像林前村伽蓝药王巡社,据传起源于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时代,洋西西北“拾福分”、颜厝镇马州村“扒龙船”习俗,至今都已有六七百年,其他的项目也有一二百年不等的流传史。二是不少项目与台湾的关系密切。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锦歌、芗剧(歌仔戏)、“保生大帝”诞辰祭典仪式。还有像漳台仙草传统制作技艺,明清时期,闽台等地农村民众就有利用仙草熬制清凉饮料的作为。台湾屏东也有双糕润,据考证其传统制作技艺是从海澄传过去的。三是这些项目扎根于民间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一些信俗或习俗,犹如常春岩戏钹、洪塘磕尪习俗、石码港口虎爷信俗、崇福圆明庵踏火节等,虽然有近半个世纪被停止活动,但有了气候它们又很快地得到复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深入了解龙海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各自的故事。

这里,我简约地记叙其中两则在采风中听来的故事。一则为大鼓凉伞舞,一则为抢孤习俗。

据《中国民间舞蹈大全》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和龙海县九湖、颜厝、程溪一带。每逢喜庆佳节、迎神庙会,该地区乡村村村都表演这个舞蹈,扎根之深,影响之广,可谓家喻户晓。”相传明末戚继光率部入闽,抗击海上来犯倭寇,胜利归来军民还清。时值盛夏,将士们(一说当地男人)擂鼓跳跃,姑娘们撑起凉伞为其遮阳,老大伯为将士送茶献果,老阿婆拿着大蒲扇扇风驱热,形成一支欢歌狂舞的队伍,热闹非凡。于是,民间艺人把这场景加以艺术构思,创作出“大鼓凉伞”舞,从此传承下来。

抢孤习俗的故事内容比较复杂有趣。龙海市隆教乡红星村大社祠堂,元朝中期原为一座尼姑庵,每年农历七月鬼节普渡,尼姑都要在庵前的大埕上,搭起一座2.3米多高台,摆祭品做法事,超度那些无主孤魂。做完法事,全部祭品将施舍乡里及周边民众,说是吃过祭品可以保平安,消息传开不计其数的民众前来哄抢。年复一年,这一场面,演变成抢孤习俗。所谓“抢孤”,应该指的是抢孤魂吃过的东西(祭品)。元末明初,在海边饲养母鸭的朱氏一世祖朱明武,得到“高人”指点,迁至尼姑庵前的芦苇荡中搭一草茅,并要他每天的卯时和酉时,用放鸭的长竹竿通尼姑庵的水涵洞,不出三个月,尼姑散尽即可得尼姑庵,其中有一尼姑没走,便是你的老婆。“高人”预言果然应验,朱明武发迹后便拆尼姑庵建造朱氏大祠堂。为纪念尼姑搭孤棚做科仪的习俗,祠堂落成庆典之时,举办普度抢孤活动,规模更大场面更热烈。此后,除1949年始中断35年外,每届举办延续至今。

这些一代又一代流传着的故事,我以为正是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深地扎在民间土壤中的根。过往的历史证明,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某时某地没有了表演或者表现形式,工具、实物或场所可能消失了,但有了民间故事传说在人们心中的保存,就有恢复的一天,不容易灭绝。它也给我们启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确定传承人虽然重要,保存完整的项目记录资料更为重要,尤其是如今科技手段先进,可把保存记录资料做得更好。即使在发展中创新,有了本真的记录保存,仍然可看到它原生的形态,使其能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的,让人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