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流家长抓孩子成绩,二流家长培养习惯,一流家长...

 昵称45199333 2021-01-11

孩子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么培养孩子成龙成凤呢?

一、三流家长抓成绩

别人的孩子能考进清华北大,我孩子也可以!很多父母把成绩当作唯一指标,过分干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包办孩子的大小事务,用“爱”把孩子认真“包”起来,仿佛专门就是培养生活不能自理的“书虫”。只要好好学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儿什么都不用干。久而久之,孩子心安理得,专心考试,产生了一大批小镇“做题家”。做题为了考试出好成绩,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好像形成了完整的生活逻辑链条。

二、二流家长抓习惯

此类家长坚信“温故而知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举一反三”,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时,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或许有些孩子目的不明确,跟着父母的愿望和期许走,慢慢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养成了对习惯的路径依赖。但本来聪明伶俐的小朋友脑袋里只剩标准答案,所谓良好的习惯又能怎么样?

网传有位前央视知名女主持人在一篇文章里发泄当年的不满:“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过‘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句话反应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事实上天知道鲁迅先生当年为什么这样写,就好像中午吃了面条,晚上一高兴又吃了面条一样。谁也不至于对这个小小细节这么重视。

也没人关注书自身的问题,曾经看到那些综艺节目中,年长或年幼网红们夸耀自己有知识、爱学习最好的装B方式就是炫耀自己一天读一本书,更厉害的是每天读一本书,而且把这本书评点着分享给据说很多很多粉丝们。

事实上每本书的作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除非是AI智能机器人写的书。往大处说,每个作者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小处讲,每个作者知识积累程度、年龄、生长地区、写作动机、文字把握能力等等有着天差地别或者细微的差别。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问题的两个极端。古代人尚且如此深明知识大义,我们怎么就开始糊涂起来?

三、一流家长培养什么?

孩子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论教育》中找到部分答案:

“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

“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它产生出顺从的人。”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家般的技艺。”

“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