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顶级富二代,豪掷1000万追到女孩,全网骂女孩拜金,我却只想为她叫屈!

 Karl 2021-01-11


本文作者:甘北

首发公众号:甘北

今日份拆书。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讲的是贾政痛打贾宝玉。
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
老子打儿子不稀奇,稀奇的是在场各位亲眷的反应。尤其要讲的是宝玉生母王夫人的反应。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婰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这里的贾珠是谁?王夫人英年早逝的大儿子。
也就是说,王夫人此时喊的是:“但凡我的大儿子还在,你就是打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
这一段,我们老师特别拎出来讲过,他的解读是封建社会亲情的淡薄,对于王夫人而言,贾宝玉只是一个养老工具,贾珠不在了,她就要依赖宝玉,贾珠还在,宝玉死活就并不重要。
可以说非常标准的应试教育答案了。
然则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一,我不相信母爱会因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而不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关于母爱的歌颂,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了。这是一种天性使然,难以割舍。别说人类了,即便是动物也一样,父母爱子,自然而然。
难道封建社会的妈妈,就格外铁石心肠的吗?我不信。
其二,我如今做了妈妈,更懂王夫人的“出口无章”。
老梁凶咕咕的时候,我也经常脱口而出:“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不爱咕咕吗?当然不是,而是惟其只有一个,所以加倍疼惜。
又譬如父母催婚独生子,常常会说:“但凡我有别的孙子,也不催你了!”
又譬如独生女远嫁,父母也时常说:“但凡你有个兄弟姐妹,我也不管你嫁去哪儿!”
那么,不是独生子女,父母就真的不催婚、不反对远嫁吗?
怎么可能呢!你信他个鬼!这不过就是一句口头禅,一种缓兵之数,一种凭空臆想。
就像我时常说的那样,但凡我有一个亿,我就捐出九千九百万,但你真给一个亿我试试,我哪舍得捐这么多呢!我甚至一毛钱都不想捐!
再说回《红楼梦》,王夫人不疼宝玉吗?
怎么可能,宝玉荒唐成那样,不全赖母亲和祖母宠惯吗?一根独苗儿,只要王夫人不得失心疯,都不可能不爱这身上掉下的肉。
所以今天的拆书,实际要分享的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读书方法,即对一个人物作出分析评判时,不能只套用假大空的名词、形容词,而是要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用人的角度去观察人,用人的立场去理解人。
比如我最近在看《金粉世家》,随手翻了一些评价,发现很多人在批判冷清秋拜金。
《金粉世家》讲了个什么故事?简单来讲,就是纨绔子弟泡妞。
相信80、90后都看过陈坤和董洁的电视版。陈坤饰演的金燕西,有三个特点:
其一:身份尊贵。总理的儿子。对,没看错,是总理,不是总经理。
其二:舍得花钱。金燕西为追冷清秋,又是租房子,又是送珍珠,又是送绸缎,又是送电影票,又是借钱解燃眉之急……
其三:会花心思。看到冷清秋穿了一双寒碜的鞋子,第二天就送来了鞋票;冷清秋想要剪头发,当天就借来了理发工具;冷清秋出门玩耍,每回都亲自用车接送……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国务总理的儿子,又愿意为你花钱,又愿意为你花时间,关键是还长得像陈坤那么帅!!!我就问你答应不答应?
在这样凶猛的攻势下,冷清秋竟然还能死撑几个月,简直是烈女中的烈女好吗?!这要是换了我,第一集就怀孕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攻击冷清秋拜金、虚荣,未免太不近人情了。
因为冷清秋的弱点,也是人本性的弱点——你不能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拥有反人性的坚韧和毅力,去对抗无从对抗的诱惑。
又比如我之前写过的,我们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项链》。
讲的是一个叫玛蒂尔德的贫穷女孩,为了参加宴会,找一位贵族朋友借了一条好看的项链。
舞会结束后,项链不见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只好买了一条一样的还回去。
为此,她和丈夫整整付出了十年时间,去偿还那笔高额的债务。
当时老师的解读,是资本主义的女人贪慕虚荣,为了项链虚掷青春。
我却总觉得这个解读不够人性化。
你说她虚荣吧,大概也算吧,但换位想想,谁参加舞会不想打扮得漂亮点?就连灰姑娘都知道要变双水晶鞋呢,不是么?借项链真的是一种罪过么?
而这个故事中,相比于玛蒂尔德那点小虚荣,更打动我的,分明是她的诚信,和丈夫的不离不弃。这个老实巴交的姑娘,没有选择逃跑或者买条高仿A货,而是用尽毕生积蓄买了一条正品行货,在约定时间内还回去。
而她为此做了整整十年的浆洗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中,丈夫始终没有抱怨她,并且选择了跟她一块儿承担债务。
玛蒂尔德的虚荣,是绝大部分人的虚荣。
而玛蒂尔德的诚实和如同磐石般坚韧的婚姻,几个人又有幸拥有呢?
故事的高潮在结尾处,当玛蒂尔德终于还清债务,把这一切跟当初借她项链的那位朋友和盘托出时,朋友竟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可怜的玛蒂尔德,当初我借你的那条项链,是假的啊!”
的确很心酸讽刺,可是,这也是一位神仙朋友啊!
试想,放在普通人身上,当知道人家借了一条假项链,却还了一条真项链,第一念头是喊一句“可怜的玛蒂尔德”吗,不,TA会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心里狂喜地昧下那条真项链。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实则拥有一位真诚待人的朋友,一个勤劳诚信的女主人公,和她甘苦与共的丈夫。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人性,得到的故事,会更温暖,也更动人。
你是人,我是人,写书的是人,书里的人也是人。
人是立体的,全面的,有缺陷的,也拥有人性光辉的。不管是看书,还是待人处事,都该用这样有温度、有触感、能共情的方式,简而言之,把人当作人。
譬如皇帝。看上去高高在上。但他就没有七情六欲了吗?
不可能的嘛,他可能无法在人前轻易落泪,但一定也有会落泪的时刻。
曾有朋友跟我讨论电视剧,说里面的皇帝竟然会听太监的话,太不近人情了。我却认为,这恰恰是近人情的地方。太监是什么人?很多太监从六、七岁时,就一直陪着皇帝长大。
一个从六岁到六十岁,一直陪在身边,给你端茶,给你倒水,陪你踢球,给你骑大马的人。这种感情甚至可能比夫妻、子女更为深厚。
事实上的确如此。以明朝为例,之所以能官宦专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皇帝太过孤清,一言一行尽在礼法拘束中,唯一可以袒露真情的,便是那些愿意哄着他,伺候他衣食住行的贴身太监。
所以皇帝愿意相信太监,甚至压根离不开太监,哪怕明知他们为非作歹。
所以说,不要被名词困住。
皇帝,太监,看似云泥之别,但皇帝是人,太监也是人,人和人在一起,就一定会产生真实的羁绊和情感的。用人的角度去解读人,一切才会顺理成章。
公司里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的领导,也有疲软无助和举棋不定的脆弱时刻,贪财,也好色,还可能喜欢喝酒、赌博,只要不是机器人,就一定有软肋。
家族里那位不苟言笑的长辈,也有对晚辈的疼爱和对亲情的眷恋。孩子哭了未必会去哄,但孩子要死了总会着急去救。
又比如一个有钱人,哪怕再有钱,刷卡买起爱马仕来,其实也会隐隐肉痛。
又譬如一个穷人,快揭不开锅了,也可能花十块钱买一瓶烧酒,一醉解愁。
是人,就有爱恨嗔痴,会哭会笑会撒娇会软弱会虚荣会坚强会爱会恨会卑鄙会伟大,会有必然,也有偶然,会有理智,也有失智,有时像个诸葛亮,有时是个臭皮匠。
用看人的角度去看人。
你觉得合理,那就是合理,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你觉得感动,那就是感动,不管来自皇帝还是太监。相信眼睛,相信心灵,相信基于实践的经验。
不管是面对文学,还是生活。 

  读者抽奖  

2021年1月4日圣雪兰获奖读者为:@看海;@Coltilde;
2021年1月5日HFP获奖读者为:@侯小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