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何坚守德行韧性|翻书党

 老朱煮酒 2021-01-11

今年的父亲节,我给给太座推荐了赵絪的《孤灯下的记忆》,我也向周围好几个朋友推荐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赵絪女士,是历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这是一本回忆文章的合集。书分三辑,第一辑“思亲,”怀念父母及祖父母,讲述他们在苦难中的磨砺;第二辑“忆旧”,记录了一批父辈学者的独特风采和多舛命运;第三辑“谈艺”,则讲述一些同辈人的故事以及自己在书画等领域的兴趣和追求。

在我看来,《孤灯下的记忆》一书,重点在赵絪对父亲母亲过去生活的追忆,勾勒出了父辈在学术之余,在苦难面前生活的剪影,他们面对苦难,绝不堕落,绝不绝望——即如书中所述,那个黑暗年代兰州大学多少杰出的学人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赵俪生夫妻,哪怕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也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子女的教育——作为历史学家的赵俪生,自然知道,这样残酷苦难的日子,一定会过去。

这让我想起沙拉莫夫在《科雷马故事》里,借一位古拉格囚犯的嘴说的话:“关键是,要活过斯大林,活过斯大林的人,全会活下来。”

这就是韧性。当然,这种韧性,不是苟活,韧性是带着自我的尊严,带着德行,顽强地活着。即如书中作者回忆的点滴往事。

赵絪在书中也鲜活地记录了一批与父亲交往的父辈学人的风范。例如赵俪生与王瑶一生既是对手又是老友,不断较劲又彼此珍惜;赵俪生与挚友童书业,两人之间隔墙垂泣令人动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夫妇,一个天真无邪,一个优雅端庄;钱伟长夫人孔祥瑛女士朴实大方,举止得体,影响她的后人亦是谦和朴素,平易亲切……

这些来自日常生活平常接触的细节,通常只有熟人间才会清楚,但这些细节超越了正统主流回忆录传主通常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似的范式。阅读过程,就如在昏黄的灯光下,听着赵絪女士娓娓道来,杂糅亲切、温和、欢愉、残酷、哀伤、诙谐与一起,于是这些大学者们就像普通人一样,可亲可爱可叹可悲,音容宛在,打动听者读者之心。

即便是赵絪在书中写到的自己那些平辈的小人物,也是如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全书充满珍贵的人情味,都是真性情。这种人情味,在黑暗的时代尤为珍贵。

赵絪说这本书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份“迟到的作业”,但当她用平实朴素的文字记忆还原出长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同时,她也完成了父母亲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一种勾勒叙说——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俄国作家斯捷蓬在哲学船事件被驱逐出境,后来他在写的回忆录《往事与未竟之事》里这样写到:“每一个十字路口都站着命运,每一个拐弯都意味着选择忠实于自己还是背叛自己。(在‘红星’照耀下,)辨别实质对我们变得十分必要。”

这本书里故事讲述的,是政治也无法彻底摧垮的老派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读来感佩且心疼。里边的精神底色,有些类似于赵园的《家人父子》中写到的那些从温婉江南故地流放到北地荒野的江南士人家庭。老派的人才能理解这种老派的坚守。

“一个品格端正的人,终究是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的人,而他们本人也会受惠其中。当他们远去的时节,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一生尽了他们应尽的义务,也算得上不负此生。”势利的机会主义者自然无法理解这句话。

别人问我推荐此书的理由,我回答四个字:德行韧性。《世说新语》中,德行第一,今天我们对于德行的理解,自然不是世说新语式的,但是,无论是世家子弟知识阶层贩夫走卒,无论是黑暗时代还是平常生活,德行和韧性,这四个字,就是试金石,它们是作为人尊严度日的基础。而这,其实是古老的立身之道。

这是我从赵絪的《孤灯下的记忆》书中得到最深的感悟。

(本书出版的时候,出版方汉唐阳光曾经邀请我主持出版座谈会,惜我有公务,无法参加,这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事。)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