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期推荐】艾炷灸晕灸2例分析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21-01-11

晕灸作为艾灸的不良反应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各版《刺法灸法学》《针灸学》教材中均未明确提及晕灸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亦鲜有关于晕灸的文献报道。笔者将临床所见2例艾炷灸晕灸病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临床医家的重视。

NO.1
案 1

患者,女,53岁,因“反复右侧肩颈部疼痛5年,加重半年”于2019年9月12日就诊。

现病史:5年前出现右侧肩颈部疼痛不适,劳累后明显,接受针刺、艾灸、推拿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近半年自觉颈肩部疼痛加重,伴右上肢麻木感牵扯至拇、示二指,遂来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

刻下症:右侧肩颈部疼痛,时有右上肢麻木感牵扯至拇、示二指,无头痛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查体:颈肩部肌肉紧张,局部压痛明显,无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混合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项痹(痰瘀阻络证)

治疗

①耳穴贴压,取穴:心、肾、胆、神门、颈椎

②精灸治疗,取穴:百劳、大杼

操作:患者取坐位,先在穴位上涂抹适量万花油,于以上诸穴上放置小米粒大小的艾炷,用线香点燃,待艾炷燃尽,易炷依法再灸,每穴灸2壮。灸毕1min,患者诉施灸处刺痛感,稍感头项部昏沉。当时未予足够重视,5min后患者诉头晕、头部昏沉如重物所压、双眼睑无力、昏昏欲睡,冷汗出。考虑为晕灸,立即扶患者卧床休息,予饮用温开水,约15min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约30min后症状消失,后续颈部浅刺治疗中患者未诉头晕等不适。追问病史,患者曾接受过艾条灸、天灸等治疗,首次接受艾炷灸治疗,否认既往出现类似头晕病史。

NO.2
案 2

患者,女,55岁,因“腰痛伴右下肢疼痛5月余”于2019年9月29日就诊。

现病史:5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右下肢疼痛,活动时加重。3个月前就诊于广州某医院确诊为腰椎管狭窄,并行腰椎微创手术,术后腰痛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刻下症:腰痛,活动时疼痛明显,伴右下肢牵扯痛、怕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微腻,脉细滑。

查体:腰部肌肉紧张,局部压痛明显,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轻度受限,无感觉障碍,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中医诊断:腰痛(痰瘀阻络证)。

治疗

①耳穴贴压,取穴:腰椎、心、胆、肾、神门。

②精灸治疗,取穴: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左侧外陵、下风湿点。

操作同案1。

施灸过程中,患者诉稍有头晕、心悸,无冷汗出、恶心等不适,考虑为晕灸,立即停止施灸,测量血压、心率均未见异常。患者诉停止施灸后头晕、心悸症状即缓解,休息10 min后再予腰部浅刺治疗,患者未诉头晕等不适。追问病史,患者曾接受过温灸器灸,首次接受艾炷灸治疗,否认既往出现类似头晕病史。

NO.3
按语

晕灸首见于《寿世保元·灸法》:“着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饮之,以壮其神,复如前法,以终其事”。认为晕灸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神气虚”,处理方法是先停止艾灸,再予饮稀粥或姜汤以壮患者“神气”,然后再进行艾灸。后世医家总结晕灸多与患者体质、灸法刺激强度、患者体位、诊室或气候环境等相关,并认为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等自身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在饥饿、紧张时,常处于应激状态,受到相对强烈的刺激时,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诱发晕灸,即血管抑制性晕厥。 

临床针灸治疗以晕针多见,晕灸与晕针作为针灸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针灸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本文两例晕灸患者均为首次接受艾炷灸治疗,精神较紧张,而精灸作为改良的艾炷灸,是采用小米粒大小的艾炷于穴位上燃烧,其热力集中,透热迅速,刺激量较传统艾炷灸大。第1例患者就诊时间较晚,尚未进食,处于饥饿状态,且其施灸过程中取坐位,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更易发生晕灸。第2例患者平素血压偏低,体质较弱,施灸1壮后,患者诉施灸部位疼痛明显,并出现头晕伴心悸,有文献报道指出体质虚弱者对痛觉更加敏感,受到刺激后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而诱发头晕、心悸等症状的出现。晕灸症状消失后,患者要求继续针刺治疗,在针刺过程中,两例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悸等晕针现象,因此本文两例患者出现晕灸主要与首次接受艾炷灸治疗,精神紧张有关。

本文两例晕灸患者症状表现较轻,严重晕灸者可表现为神志昏迷、跌仆、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查阅古今文献尚无严重晕灸的病例报道。在晕针病例报道中,可见出现心跳骤停的严重晕针患者,此类患者晕针前多无先兆症状,追问病史,多有痉挛、晕厥史。龙振寅等认为严重晕针可能与患者痉挛、晕厥病史相关,针刺作为一种刺激因素可能诱导晕厥的发作。笔者认为晕灸与晕针机制相似,在施灸前医者应了解患者是否有痉挛、晕厥等病史,对于此类患者,在施灸过程中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预防严重晕灸的发生。

综上所述,艾灸有其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切不可“不问寒热虚实悉令灸之”。临床晕灸患者虽少见,但应引起重视,灸法操作国家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晕灸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因此应在各类教材中加入相关内容,形成规范的诊断、处理方案,以保证临床安全。

来源:周悦,马天一,庞祖宜,王振丰,徐振华.艾炷灸晕灸2例分析[J].中国针灸,2020,40(12):1361-13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