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期推荐】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疗效观察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21-01-11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

伴耳周疼痛疗效观察

特发性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重者会伴有耳周区域的持续疼痛,甚者牵及颈枕部,其发病不受性别、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孕妇亦较为常见。针对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急性期多予西药抗炎、脱水、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减轻骨性腔道中面神经的水肿。但由于激素及抗病毒药物可引起胎儿不良反应,故不推荐孕期患者使用。笔者采用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现报告如下。

NO.1
诊断标准

依据《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①急性起病,发病前有受凉或者劳累史

②受累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③受累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

④闭口鼓气漏气

⑤耳周疼痛,伴或不伴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NO.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②受累侧首次发病

③受累侧耳周有明显疼痛

④病程不超过3d

⑤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级Ⅲ~Ⅵ级

⑥孕期12~34周

⑦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NO.3
治疗方法

3.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统一健康宣教及西医治疗。

(1)健康宣教: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寒凉之品;严格控制手机、计算机使用时间;每日早晚各行鼓气、蹙额皱眉训练50次。

(2)西医治疗:甲钴胺片,每次口服0. 5mg,每日3次;维生素B1片,每次口服10mg,每日3次,均连续服用4周。

3.2 对照组

入组第1周,单纯予TDP灯照射患侧耳周,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次30min,每日1次。第2周开始加用针刺,取穴:承浆,患侧攒竹、阳白、太阳、颊车、地仓、迎香。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患侧面部在上,采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攒竹平刺透鱼腰,阳白平刺透鱼腰,太阳透丝竹空,颊车、地仓对刺,均针刺20mm;迎香直刺10mm;承浆斜刺透患侧夹承浆,针刺10mm。针刺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法,患者有较明显针感后,攒竹、太阳,颊车、地仓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2Hz,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每次30min,隔日1次。共治疗4周。

3.3 观察组

入组第 1 周,温针灸患侧翳风穴,操作:患者取 侧卧位,患侧面部在上,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 0.30mm×40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 25~30mm, 得气后,将清艾条切成长 1.5cm 艾段,然后将点燃的一面插于针尾,耳郭外缘予以纸 片遮挡,以防烫伤。每次灸 2 壮,每次 30min,每日 1 次。第 2 周,在艾灸治疗基础上,对患侧面部穴位 进行针刺,取穴和操作、电针干预均同对照组,隔日 1 次。共治疗 4 周。

NO.4
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耳周疼痛VAS评分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H-B评级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FDIP、FDIS评分比较


NO.5
讨论

中医认为孕期患病,因气血聚养于胞胎,头面部脉络空虚,风寒侵袭,引起经络闭阻,筋脉不收,导致口眼歪斜,耳脉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者耳周受凉致茎乳孔以上部位发生炎性反应及水肿引起。针对此类型面神经炎,急性期西医主要以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为基本方案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维生素B族药物;中医以局部耳周放血或者火针治疗多见。本研究治疗方法既规避了孕妇不能使用嘌呤核苷类药抗病毒的问题,又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无刺络放血、火针治疗带来的恐惧感,患者接受度较高。研究发现,针刺和艾灸均能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表达和抑制痛觉敏化、调控离子功能通道等不同途径起到炎镇痛作用;艾灸还能通过温热刺激,加快局部微动脉、毛细血管血流,促进微循环。在本研究过程中,未出现针灸相关的先兆流产、流产病例,一定程度上说明翳风穴温针灸、电针对孕妇及胎儿使用的安全性。

既往报道中较少关注此类型面瘫在孕妇中的治疗研究,本研究针对孕期患者制定了严谨的健康宣教方案,包括饮食结构调整、睡眠规律及时长、电子产品使用管控、面部表情肌的规范训练,孕妇也能很好地遵循此健康宣教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混杂偏倚。本研究采用VAS评分、H-B评级以及FDIP、FDIS评分,评估了孕期面神经炎发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的症状、面部功能活动以及情绪等,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本病的整体恢复情况。因考虑到肌电图等电生理客观检测指标可能对孕妇及胎儿造成影响,故本研究仅采用了主观评价量表作为疾病恢复观测指标,在疾病的客观评估指标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翳风既是祛风要穴,又位于面神经茎乳孔于体表投影区,发病时此处炎性反应及水肿最为明显。翳风温针灸,既能通过针刺祛风散寒、通调气机,又通过艾灸的温热效应,达到温通脉络、止痛的功效,使面神经病变部位炎性反应、水肿迅速消退,从而缓解耳周疼痛,改善面神经周围循环,促进面神经修复。本研究针刺处方中其余皆为颜面部穴位,攒竹、阳白、太阳以正眼目之斜,迎香以疗鼻颊之偏,地仓、颊车、承浆以纠口角歪斜,以上诸穴多为阳明经之穴,或通阳明经,可濡纵弛之筋脉。

来源李明,朱珊珊,万钱容,阮建国,王玉娟,徐天舒.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0,40(12):1281-12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