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扎实的管理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21-01-12


内容来源:2020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智行中国高峰论坛》全新上线,分享·洞悉·变革,第四站——走进河南郑州。
分享嘉宾:李定伟,包子堂副总裁。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笔记达人 | 宝贝疙瘩
责任编辑 | 君莫笑  审校 | 君莫笑  值班编辑 | 索菲亚
第 5417 篇深度好文:5239 字 | 12 分钟阅读

数字科技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两化融合为什么很重要?

  • 实现数字化需要做什么?

  

一、“两化融合”正式被提出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系统在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提到企业数字化,应从国家推进“两化融合”说起;实现企业数字化,应从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抓起。

早在2000年10月,党中央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两化融合成为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

这是“两化融合”被第一次正式提出。

实质上“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简称。而“两化”指的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

1.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信息技术基础研究也并未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多少年,尤其1998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后,BAT(百度、阿里、腾讯)抓住了黄金时机,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大生产中的三个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成功发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加快了生产方式的改变。

2.“两化融合”是“强国战略”的统领

2015年,国家推出“制造强国”后,又推出“网络强国”。事实上,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就是由“两化融合”在统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这“三化”是阶梯式递进发展的,没有机械化就无法实现电气化,没有电气化就不能实现自动化。

 

信息化也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个特征是交汇在一起,以并发式的方式发展,只是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或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

中国社会刚进入到信息化的初期,首先要实现数字化。而实现数字化的前提,就是实现工业化。尤其是企业层面,没有实现工业自动化,就很难实现数字化。

3.符合中国国情

要推动“两化融合”,推动数字化的过程,没有“标准”引领肯定不行,国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制定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在国家标委会的框架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于2014年开始试运行。

在大量的企业不断实践过程当中,标委会不断总结提炼。在标委会的努力之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了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部分标准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二、“两化融合”成败的关键:

企业必须实现数字化

以上是从国家层面梳理了“两化融合”,但是在“两化融合”推动过程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是企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

如果企业实现不了数字化,“两化融合”就很难推动,今天所提到的数字经济也很难实现。

从企业端来讲,实现数字化才能获得进入信息化条件下的“门票”。如果企业实现不了数字化,就会离信息社会越来越远。

1.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早在90年代就走上了数字化探索之路

企业的数字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名词。

早在九十年代,张瑞敏先生就曾说过“企业上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企业推动信息化建设是多么艰难。

我们团队从2014年开始,围绕“两化融合”的思路,助力企业数字化实践之路。在我们调研中发现,比如中冶赛迪这样一家专业做钢厂工程设计总承包的企业,他们的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水平非常高。

一旦签了协议,甲方可以全过程可视化,包括原材料怎么采购、技术怎么服务等,全流程透明。

当时,中冶赛迪的数字化管理在全国工程类公司第一。

2.重庆段记西服数字化实践

段记西服,一家有30来年历史的服装制造企业。别看它是一个制造企业,实际上他们一直做的是个性化定制。很多学校、企业的校服、工作服,都是在这里定制。

 

从业多年,通过不同的身高、性别,收集了不同的肩宽、手长、腰围等等数据,段记西服积淀了大量数据。

在服务时它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梳理,先从整体战略层面入手,构建企业数字化能力,打造中高端的服装快速设计能力。

这些背后其实就是工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虽然以前也是个性化定制,但是小批量的个性化定制,如果想要改变生产方式,尤其在裁剪环节做不到一件一批次的话,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个性化。

同时交付日期又在倒逼生产,那么应该从哪个地方开始改变?

从量体开始,量体就是测量人体的尺寸,量体其实是一件很复杂也很重要的事情。

按传统的想法,要想扩大销量,就要培养若干的量体师,一旦量体师增加,这个环节又变成劳动密集型了。

企业通过组织了科技力量,开发了用红外扫描的方式量体,开发APP,可自选颜色、样式、配饰等等,实现从线下到线上自主设计,2018年这家企业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的数字化。

三、实现数字化,管理是基础

然而,很多企业虽使用了信息系统,但鲜有成功,尤其是小型企业,甚至连OA办公系统的使用效果都很差。

这是什么原因?

总结分析后我们发现,如果企业仅仅停留在设备、系统基础之上投入,想要有持续增长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从表面来看企业推进数字化建设能够带来能力提升和业绩增长。但是,究其实质,能力提升的快慢和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必须要依靠健全的企业管理职能为支撑。

再回到“两化融合”标准框架上面,即工信部提出的“两化融合”标准的核心图,包含三个循环,最外面一圈叫“战略循环”,中间一圈叫“管理循环”,内圈叫“要素循环”。

这三个循环没有管理职能做支撑根本转不起来,即使每个圈转起来也没办法糅合。

1.推动数字化必须做顶层设计

战略循环牵涉的理论素养非常高,战略端虽是作为循环入口,但是反推战略,是从使命、愿景得来的;使命、愿景又是从宗旨来的;宗旨又是从企业的性质来的。

这里的企业性质不是说国有还是民营,是要回答“这个企业是谁的”,然后再设立企业宗旨、使命、战略,由此落到能力建设上。

整个过程就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

2.推动数字化必须构建“新型能力”

战略确定后要落到能力上,这个能力叫“新型能力”,就是基于数字技术支持的能力,而不是传统能力。

战略说到底就一句话,把企业的能力引导到客户的需求上去。

战略是一种路径,是能力对照客户需求的过程,自然螺旋式上升后就能够拓宽选择。战略越走越宽,最终就能够扣准能力。

很多企业,比如制造企业、手工业等等,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但恰恰是这些企业,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创造着生活当中所需要的东西。

然而,大多数的企业是活在业绩和机会之中,而不是活在战略和能力之中。

3.推动数字化必须实现流程化部门

整个能力建设要围绕到三条价值链(产品供应链,产品研发链,顾客关系链),现在大量的企业都停留在其中一条——产品供应链上。

很多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上的软件多如麻,无法集成在一起形成系统,而每个软件又形成了固定资产,不能随便报废,实际上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应该从战略落到价值创造流程,再确定组织结构。

以前,大量企业组织结构都是按专业化方式分工,没有按流程化方式分工,甚至不知道企业内部的结构该如何确定。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定是战略决定的。

通过流程内在的要求设置职位,再把职位的同类项合并之后组成功能性团队或部门,这样才能使企业形成流程化的部门。

这也是信息技术的内在要求,如果不把部门打通,信息流、交易流、商品流、资金流等等,就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数据库,就无法为实现数据驱动。

在内部结构上,企业从之前的专业职能部门变成责任型部门,打通价值创造流程和数据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驱动。

4.推动数字化必须从“制度创新”开始

华为有句口号“让听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华为在90年代就在探索IPD流程(整体框架集成产品开发)。他们通常自己不做生产制造,而是打通研发、营销、制造,尤其打通研发和营销两个系统,这是和生产流程不一样的两个系统。实质上是知识系统。

企业面向未来就要向华为学习,《华为基本法》就是华为“二次创业”的起点。

什么是二次创业?

对老板来说是二次创业,对员工来说是一次创业。二次创业就是用理性的方式约束老板的个性或感性,二次创业实质上是在革老板的命,不是在革员工的命。

《华为基本法》颁布之后,通过制度创新统一思想,由此打通整个企业的“任督二脉”,推动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

① 企业的事业理论

一家企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这里的一体化涵盖了技术/经济的一体化和社会/心理一体化。《华为基本法》的员工原则,就从员工的源头上解决了社会/心理层面的一体化。

② 价值创造链

华为管理的基石是源自《华为基本法》里规定的经理人管人事。《华为基本法》就是华为的事业理论,IPD(集成产品开发)就是价值创造链。

③ 功能性团队和团队合作

华为围绕价值创造链构建了一个个功能性团队,团队之间协同纽带就靠经理人。

经理人管人事是有内涵的,简单来说就是上对下承担连带责任。

用德鲁克书里的话来说就是“你问问你自己,你愿意把你的儿子或者女儿放到他下面去他当的下属吗?”。

这对经理人要求非常高,要求每一个上司要把下属当成自己的子女来看待。

④ 企业的基本逻辑

《华为基本法》第一稿由包政老师执笔并按德鲁克的事业理论三要素构建。

包政教授是研究德鲁克出身,对德鲁克研究非常透彻,德鲁克的三要素实质上就三句话:高层使企业有前途、中层使系统有效率、基层使员工有成就。包老师就是根据德鲁克的这个思想起草的《华为基本法》。

四、品胜公司的新实践

“企业管理教育 数字化”

“两化融合”的客户中,有一家06年成立的企业,它做的产品我们看着很简单,叫标签打印机。

这家企业使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制造出来的标签里面是有芯片的,服务对象是运营商、电力等等这些客户。

基于我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以及对包老师理论的理解,我给他们公司提供了这样一套解决方案。

1.数字化系统构建

首先,边学习边干,夯实基础。大家对标学习,掌握知识工作者应知应会,进而构建企业的管理体系。

第二,构建企业体系前,先学《营销的本质》、《企业的本质》、《管理的本质》。当然过程中不可缺少信息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不能停。通过一步步引导,最终把企业引导成为产业互联网的组织者。

2.构建企业大学

中高层人员通过学习慢慢地变成企业内部的老师,企业内部的学校就这样长出来了。

企业大学(企业内部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着重走两条线:一条是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提升唯有通过管理素养提升,从实践上来看这是能够行得通的一件事情,前提是要老板带头大家一起学习,这样才能同频、同道,最后同路;

另一条是岗位技能的训练。企业专业人才非常多,但是没有管理素养就不愿意把他的知识、经验贡献出来,始终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理念。

企业有了大学,再和高等院校对接,就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接口,对社会资源进行无缝连接。

3.推动制度创新

学习的过程中,从制度创新入手。比如营销、研发,通过之前的经验、教训,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梳理形成“经验数据库”。

通过讨论,他们形成了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再着重提升全员能力,构建整个管理体系。

之后从销售前端、营销前端开始提升。这样不管区域的第一责任人变成了谁,都能听到前方炮火的声音,才能够真正围绕三条价值链去实现数字化,最后形成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总之,企业没有管理基础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化。

德鲁克说:有些人,十年的工作经历,实际上只有一年的经验。透过这句话,可以想像得到,很多人是在混日子。很多人直到老了,才在想我到底余生该干什么。

对我来说,我的余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到企业里帮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到老了才知道生命是可以变得很精彩,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掉在钱眼儿里。

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企业也如此。

谢谢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首开我国EMBA教育先河。2002年人大商学院成为国内首批开办中文EMBA教育项目的院校。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商学院)在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2017年,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 级(最高等级)。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商学院)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目前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名50强。

人大商学院EMBA拥有世界一流师资、全球领先课程体系“IMPACT”、4000 各行各业菁英校友以及终身学习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