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东大国:曾侯墓出土文物

 哲齐66 2021-01-12

曾国,

史籍失载的西周封国,

随着带铭青铜器的不断发现

逐渐被世人知晓。

“曾”与“随”,

是否是一个国家?

曾国的创建者为谁?

曾国与楚国关系又如何?

这些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学术谜团,

随着擂鼓墩、叶家山、郭家庙、

苏家垄、文峰塔等遗存相继发现

而被逐渐破解。

汉东大国-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共展出

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百余件,

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屏卫周王朝,

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

700年间的历史画卷。

↑官网视频

由山西博物院、随州市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汉东大国-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精选历代曾侯墓出土的130余件精美青铜器,包括国内至今发现最早的成套双音编钟、西周墓地中首次发现的纯度达到98%的铜锭,以及大量弥补史籍空白的带铭青铜器等,再现了曾国700年辉煌历史。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早期曾国通南北”,主要展示早期曾国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叶家山墓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湖北省发掘最大的和最完整的一处西周墓地,大量有铭曾国铜器的出土对于全面揭示西周早期曾国的神秘面纱、厘清汉东曾随之谜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第二单元为“春秋曾国抗楚锋”。春秋时期,五霸争雄,而汉水之东,曾国最为强盛,处于汉水之西的楚国向东扩张,曾、楚抗争在所难免。曾侯舆编钟上的铭文与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之役,楚王避险于随”的历史记载相吻合。为研究曾国的族属及曾随关系提供了重要论据。第三单元为“战国曾国融入楚”。战国中期以后,曾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是处理曾楚关系。从发掘的器物可以看出曾国已完全融入楚文化范畴。在展厅中心两列排开的九鼎八簋,由9件升鼎、8件方座簋组成,是曾国当时最重要的祭器。出土于文峰塔18号墓的兽形座熏灯由兽底座、灯盏、香薰罩三部分组成,造型精美,在众多展品中非常出彩。

↑展览现场条幅


↑镶绿松石青铜缶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M18 出土
通高 47.5 厘米、口沿 22.8 厘米 ×22.8 厘米

方盖,盖面上有4个对称的环钮,平顶,中部凸起一个方台,盖沿下折,外壁有一道宽凹槽。器为方口,宽方唇,矮颈,方肩,方腹略下收,方圈足。肩部有对称的兽首衔环,双耳作公、母兽接吻状。公首在上,双角弯卷,宽高鼻,圆目暴突。母兽无角,双目圆鼓,作昂首曲体翘尾状。盖、器纹饰相同,满饰银线菱形勾连纹,内嵌孔雀石。器盖内壁方形凹槽内铸铭2行11字 :“曾侯丙之沐缶硖以为长事”。双耳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3行7字 :“曾侯沐缶硖以为”。

↑圆鉴缶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M18出土 

鉴通高 27 厘米、口径 45.9 厘米 

缶通高 28.6 厘米、腹径 32 厘米

器为圆形,由鉴、缶两部分组成,缶置于鉴正中,结合为一个整体。鉴为平盖,盖面中部起台并中空,以密合缶的口沿。盖中部台面有一对称的兽首半环钮衔环,盖沿有3个形制相同的兽面边卡。鉴身圆口,平折沿,厚方唇,短直颈,弧腹,平底,矮圈足。腹部有4个形制相同的爬兽,头上尾下,张口、曲颈、拱身、卷尾状。


↑蟠龙兽首铜罍

西周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 M111 出土

通高 48 厘米、口径 17 厘米

这种盛酒器在西周早期高等级墓中较为常见,但这种带有高浮雕装饰的罍只见于周文边缘地,如四川彭州市竹瓦街和辽宁喀左等地,叶家山 M27、M28 出土的几件罍都具有一些不同于周文化的特征。


↑九鼎八簋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M2出土

鼎高 26.1 厘米—29.9 厘米

簋高 24.6 厘米—26.6 厘米

9 件升鼎,8 件方座簋,形制、纹饰相近。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礼器。这座墓使用了九鼎八簋组合,表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相当高。

↑兽面纹铜觥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 M28 出土

通高 13.7 厘米

觥一般为高等级贵族所用,叶家山墓地只出土这一件。此器形制规整,器表满饰半浮雕的兽面纹和鸟纹。饰有高浮雕牛首的觥鏊系浑铸而成,体现了高超的制作水平。

↑曾侯带盖簋

西周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 M111 出土

通高 23.3 厘米、宽 29.3 厘米

圆盖,盖面隆起呈弧面,盖顶有一个喇叭形捉手。器为圆口,沿外侈,方唇,束颈,弧壁,圆鼓腹略下垂,圜底,高圈足斜直。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兽首形半环耳,耳下有勾形垂珥。盖面及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的菱形方格乳丁纹,盖缘及颈部饰夔龙、涡纹相间纹饰带一周,两耳间纹饰带中部各有一浮雕小兽首。圈足亦饰夔龙、涡纹带一周,其纹缘与盖沿相同。耳和垂珥饰阴线云纹。盖、器铭文相同,均2行6字,作“曾侯乍宝尊彝”,“侯”字反书。

↑背带纹方壶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 M2 出土
通高 57 厘米、口沿 17.8 厘米 ×15.1 厘米

盖呈花冠状,颈两侧装饰对称的伏龙形耳。因腹部被分成纵横隔形成背带纹,故名。

↑兽形座熏灯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M18 出土
通高 40 厘米、长 31 厘米、宽 11.5 厘米

铜灯由三部分组成:兽底座、灯盏、香薰罩。兽四肢直立,作驻足仰首眺望状,四蹄足,足端平。兽面浅浮雕,兽头上扬,吻部较大而前凸,口呈“人”字形闭合。臣字目,叶形耳。额头宽平并直立一 灯盏,尾部后卷直立一香薰。兽身浑圆,后背微隆,背上有近方形盖,可揭起,中部有一小环钮衔环, 与环链套接。

↑提梁壶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M18 出土 

通高 34 厘米、腹径 22 厘米

方盖,盖面有4个蟠螭状立钮。器为方口,平沿外折,方唇,直颈,方肩,方鼓腹,平底,方圈足较矮,上腹部有对称环钮衔环。通体饰勾连细云纹镶嵌绿松石。颈内壁铸有铭文2行6字:“曾侯丙之尊缾 ”。

↑兽面纹铜簋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 M65 出土 

簋:高 17.5 厘米、口径 22.4 厘米

匕:长 29.2 厘米、宽 5.4 厘米

器形规整,器口的凸棱和双兽耳凸起尖锐的兽角体现了造型的力度, 是作器者较高身份的体现。颈部和圈足饰细线云纹构成的兽面纹,是西周早期青铜簋流行的装饰。器口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红铜错金簠

战国中期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M18 出土

通高 25.7 厘米、腹径 33.5 厘米 ×22 厘米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此次展览展出了一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有1鼎、1甗、1簋、2盨、2壶、1霝,共计8件,保存较好,器上均有器主名及器物的自名,十分珍贵。铭文显示这组青铜器作器者应为同一人,系“曾伯克父甘娄”,“曾”为国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娄”为其名。


楚国800年为人熟知,而与楚国比邻而居的曾国也有近800年历史。只不过,“楚世家”是《史记》记载的,“曾世家”则是考古写就的。

自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被发现后,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曾国考古屡有重大新发现,除曾侯乙墓入选二十世纪百大新发现外,自2011年以来,曾国考古项目四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京山苏家垄周代遗址、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四次获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这在考古界极为罕见,引起学界及社会广泛关注。

考古材料及研究成果表明,曾国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始祖为“南公”,可与齐、晋、鲁等大国并列于《史记》中的“世家”,与文献中的“随国”为一国两名。

专家们认为,曾国自西周早期立国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晚期,近800年间,经历了从王室藩屏到楚国盟友的转变过程,有着深厚的礼乐文明积淀,是我国考古发现中世系最完整、时代跨度最长的两周诸侯国,以最完整的考古材料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为研究我国先秦青铜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