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穆曾侯|山高水阔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RK588 2022-02-09
图片

曾随之谜

在长江中游、
汉水之东
(以下简称“汉东”)的
湖北随州一带,
有一个令后世困惑的先秦古国,
它属于姬姓,
在出土文献中多叫曾国,
在传世文献中称之为随国。
但是,
考古发现中罕见称
“随”的遗迹遗物,
传世文献中没有这个名为
曾国的姬姓国家,
若从文物考古和传世文献
两个角度观察,
二者时空均相重合,
曾随二者究竟是一国二名,
还是异名异国,
没有明确的资料证实,
众说纷运,
被称之为“曾随之谜”,
或者叫做“曾国之谜”。
                    ——— 四川博物院
图片
西周早期 曾候作父乙铜方鼎

穆穆曾候


考古重建的两周诸侯王国



在湖北随州一带,
考古出土的
两周青铜礼乐器中见“曾国”字样,
但历史文献中未见有关“曾国”记载。
对比文献中
春秋时期姬姓随国的记载,
“曾国”与之时空重合。
学者们认为曾国
是两周时期南方的
一个重要姬姓封国,
存在约700余年,
时间跨越
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晚期。

由于地处南北交通要道,
曾国为兵家必争之地,
发展过程中不仅深受周文化和
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
同时也形成了
独具一格的青铜文化。

其独有的编钟文化,
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
一钟双音被誉为
中国古代的高科技,
其中曾侯乙编钟
更是我国公元前5世纪
最高科学技术的典范。

图片
西周早期 曾候作父乙铜方鼎
叶家山墓地M111曾侯犺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藏

礼食之器

周人代商后,
以“礼”强调规范,
确立了以鼎为核心的

列鼎列簋制度。
根据《周礼》记载,
周天子用“九鼎八簋”,
诸侯用“七鼎六簋”。
西周初年,
曾国是周王朝分封南方的

嫡系势力,
是中原王朝经略南方、
南方铜料向北流通的重镇,
这一时期曾国青铜器

深受周文化影响,
以曾侯谏、曾侯白生和

曾侯抗三位国君及其
夫人为代表的叶家山墓葬群,
无论是墓葬的规模,
还是随葬品的规格都彰显了
穆穆曾侯的赫赫威仪。


图片
该鼎厚重高大,
是叶家山墓地出土
方鼎中器形最大者,
器、盖有相同两行铭文
“曾候作父乙宝尊彝' ,
铭文中曾候不带私名,
这样的铭文在叶家山M28、
M111常见,
也见于M27,
但这件方鼎是曾侯为父乙所作,
父乙为日名,
类似的称谓还见于M1,
这种以日名作人名的习惯
多见于殷墟时期。

图片
西周早期 南宫簋
叶家山墓地M111曾侯犺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藏

南宫簋上铸有
“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9字铭文。
“南公”是西周早期
为周王室建功立业的南宫适。
王室首封南宫适到南土建立曾国,
但南公并没有到实地受封,
而是委派其子完成。
以曾侯谏、曾侯白生和曾侯犺
为代表的南公氏后裔,
在庙台子建立曾国。
曾侯抗墓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M111
为带有长方形斜坡墓道的的竖穴
土坑一棺一椁墓,
其规模为叶家山墓地中最大。
该墓出土青铜器数量为该基地之最,
器形及纹饰的年代特征属西周早期。
青铜器中铭文与曾候关联者有两类,
一类为没有私名的,
另一类有“曾候”的私名
曾候抗应该是
M111的墓主。

图片
西周早期 曾候谏铜簋(附匕)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叶家山M65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藏
曾侯谏墓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M65
是一熟土二层台的
坚穴土坑重棺单椁大型墓葬,
东西长约5米长,
南北宽约3.5米。

随葬品包括
铜器、陶器、玉器、漆木器和
原始瓷器等器物,
以青铜器数量最多,
包括带有“曾候谏乍彝”
“侯用彝”等字样的鼎、
以及象征王的半环形龙纹铜钺等
礼仪兵以及车马器,
墓主为曾侯谏无疑。

图片

西周早期 兽首形铜面具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叶家山M65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春秋 曾侯與编钟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文峰塔墓地M1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藏


随州文峰塔墓地M1出土的

编钟完整的有5件,

残破可复原器形的1件,

无法复原的2件,

还有2件带铭文的编钟残片。

钟铭记录了三件史实:

一是曾之先祖南宫括(适)

在周初辅佐文王和武王,

征伐殷商,始封江汉之地,

“君庇淮夷,临有江夏”;

二是周王室衰微,曾国依附于楚;

三是吴楚之战中,

吴师入郢,

曾侯救出楚王。


图片
表面的铭文
曾侯舆墓

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M1
为春秋时期墓葬。
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
特别是M1出土
带有“曾侯舆”铭文的编钟、
铜鬲等,
这直接说明墓主为“曾侯”。
M1墓的发掘,
尤其是曾侯舆编钟的铭文,
为研究曾国的族属
及曾随关系提供了重要论据。

图片

图片
八音和鸣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后,
周王室势力逐渐衰弱。
楚国多次讨伐曾国,
迫使曾国臣服于国。
作为楚国附庸,
曾国的文化面貌
逐渐摆脱周文化影响,
变得与楚超同,
但在音律上
仍然保留自己的传统。

其中,
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
曾侯乙编钟,
在音乐方面的内涵和
远远超出了
文献记载和世人想象:
与之同时代的
西方音乐和音乐理论相比,
它又彰显出
中国音乐的特性与个性。

图片
战国中期 擂鼓墩2号墓编钟
1981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擂鼓墩M2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藏

擂鼓墩2号墓
西距曾侯乙墓102米,
据现有考古资料推测墓主为
战国中期前段的
曾国国君或国君夫人。
该墓共出土编钟36件,
均为甬钟,
分为大小两种。
大型钟正鼓部纹样有所不同,
可分为操蛇神人纹钟和兽面纹钟两种。
小型钟形制、
纹饰相同,
大小有别。

图片
战国中期 曾侯乙帷帐构件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擂鼓墩M1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根据曾侯乙墓出土的
帷帐构件复原帷帐,
其顶部为四面坡式,
面阔近10米。
这是迄今考古所发现
中国先秦时期最大、最复杂的帷帐。
帷帐在制作和设计上
以青铜构件为核心,
将构件设计成不同的形制,
以达到不同的连接功能,
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搭建、拆卸和运输方便,
整个设计具有当代
工业和建筑设计理念。

图片

曾侯乙墓
1978年在擂鼓墩群东南部
发现一岩坑竖穴木椁墓(M1),
出土有青铜器、漆木器、
金玉石器等随葬品15000余件,
其中青铜器6239件,
总重量约10.5吨。
青铜礼器铭文反复出现
“曾侯乙作持用终”,
无疑确定墓主为曾侯乙,
曾侯乙墓堪称
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文物宝库,
为研究东周特别是
战国早期墓葬
提供了明确的断代标尺:
出土物上的铭文和
文字共计12696字,
是研究先秦史的珍贵文献;
一套65件青铜编钟大气磅礴,
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也展现了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和
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

图片
战国中期 曾候丙圆鉴缶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文峰塔墓地M18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藏
曾侯丙墓

201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对随州文峰塔地区域
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
该墓地最大的墓养为M18,
墓坑呈“亚“字形,
墓道为长方形阶梯斜坡墓道。
由于墓早年被盗,
仅东室出土青铜器70余件,
从墓中出土的一件铭文为
“曾侯丙之赴/硖以长事”的铜缶,
得知墓主身份为“曾侯丙”。

图片
这件器物是
两件一套,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了另外一件。
有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
这件器物是组合器
两家单位的布展细节区别,
随州市博物馆这件常用作外展
平时没有在馆里展出,
2021年在苏州吴中博物馆
“穆穆曾侯”特展中这件器物
也是分解呈现。
而在湖北省博物馆
无论是之前的华章重现
还是目前的曾世家
这件都是完整一体的呈现。
您更喜欢哪种
布展方式了?

图片

图片
本篇文物相关介绍
参考自
四川博物院
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策展内容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

这个策展部分的文物

比较少?

毕竟这个不是曾国特展,

也千万别小看这十几套文物。

四川博物院
选取的
是相当精准的。
解答本篇一开始提到的
“曾国之谜”
“南宫簋”“曾侯舆编钟”
都是最关键的文物。
通过四川博物院的布展
也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到
这个文献中没有记载
但通过考古
一点点发掘出来的
历代曾侯世系的概括性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