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昌宁】最后的沧江古道

 君子养源 2021-01-12

    作为昌宁境内最年轻的茶马古道,沧江古道曾是清末民初至解放后一段时间内昌宁东北部一个重要的关隘路口。在它100多年的历史延续中,这条古道作为昌宁至蒙化(今巍山)、下关、云南驿(今祥云)最大的一条茶马古道,在短短的100年间,见证了许多历史。

  早在明正统3年(1439年),广邑州(右甸)部分商贾就有过在澜沧江东岸开辟一条茶马古道的设想,但由于大江一隔西东,巨商富贾的马帮到澜沧江西岸,只能望江兴叹。

  也许是沧江古道注定要经历一个属于它的辉煌时期。民国3年(1914年),顺宁县以募捐、筹银等方式,在澜沧江猴岩上以人工锻造大型铁链数根,上铺木板修建成一座大型铁链桥,名曰“天恩桥”,后易名为“安澜桥”。“天恩桥”的建成,不但方便了澜沧江东西两岸永昌、右甸、蒙化、永平、下关的人民往来和经济贸易,而且成就了一条驿道的诞生。这条俗称沧江古道的茶马驿路,从民国3年开通至今,一直延续了100年。

  100年对一条茶马古道而言,说不上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说是很年轻,但是沧江古道创造的辉煌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条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驿道。因为它承载的历史意义要远远超过古道本身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沧江古道打开了昌宁开放、通衢的大门。一座开天辟地的铁索桥成就了一条驿道,一条九州通衢的驿道成就了一个地方沟通世界联接未来的设想,其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

  开通后的沧江古道一直作为经济贸易往来和官家大道的双重角行使着它的使命。在半个世纪的行程中,无数人从这条古道上出发,挥泪别妻,远离父母亲人,一个人背井离乡,从此杳无音讯;又有无数人从这条古道上出发,再从古道上回还,衣锦还乡,从此衣食无愁。可以说,像大多数古道一样,沧江古道浸透了太多的苦辣酸甜。

  沧江茶马古道既是商道,又是官道。在半世纪的沿用历程中,它一直作为传播南诏、迤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主要通道。可以说,这条古道开通、沿用的历史虽短,但它作为古驿道内涵的延伸,对昌宁的马帮文化乃至文化底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条古道西起右甸,北接博南丝绸古道的延伸段,东至蒙化,南至凤庆鲁史古道。由此各地文化源源不断地通过马道通融交汇。

  直至今天,旧时马道经过的沿江乡镇,其民风民俗鱼龙混杂,而且地方间的文化流派也风格迥异,值得令人深思的是,不管是昌宁东部地区,还是与昌东地区毗邻的顺宁(凤庆),能诗善文者不少,勤劳淳朴者更多,诗礼之邦的美誉至今风行,这不能不说是古道文明的一种昭显。这种古道文明实际就是古道文化内涵的延伸,它既包含着苦难与艰辛,又承载着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沧江古道说不上“古”,古道的称谓也许只是一种出于地理、人文和历史意义上的方便。这是一条沿着右甸东上的通道。保山、顺宁右甸等地的商贾行人,就是沿着这条驿道东行,渡澜沧江一直进入蒙化(巍山)、永平、下关等经贸重镇。一年中沧江古道要走过两百支马帮,高峰期达三百多支。对于这条诞生不长的驿道,马帮的马锅头们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憧憬,他们一年内要在这条驿道上来回一、二十次,将冶铁、纸张、香油、茶叶、毛皮等土特产源源不断的外运,从蒙化、下关等地换回一些从蜀身毒道运来的生活必须的棉纱、食盐、煤油、布匹等商品,时至今日,澜沧江古道穿越江边陡坡深谷的路段有些依然轮廓清晰,在那些历尽沧桑的青石板上,马帮的蹄印和古驿道风雨人生的历史气息依然可循。

  上个世纪40年代,澜沧江畔的桥头古镇大兴冶铁炼铜之风,一度时期桥头古镇曾是昌宁赫赫有名的冶矿基地,这使本来就商贾盛行的沧江茶马驿道更加红火,短短半个世纪,这条驿道就成为当时东行外贸的黄金通道。大批铁、铜铸造物经这条驿道外运到滇西的经商贸重镇下关。随着马帮队伍的壮大,右甸、顺宁等地的经济也在逐渐崛起。一些新的思想、文化也经沧江驿道传入内陆。

  沧海桑田,沧江古道曾经因马帮往来频繁而闻名,也因古道四方通衢而灾难缠身。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民国至解放初期,这条古道及其咽喉——沧江铁索桥,在“大包头”叛乱和伪“亦龙县”设治时期多次被土匪破坏,尤其是在解放初期,“亦龙县”土匪多次破坏这条江东地区唯一的生命通道,试图以此阻止解放大军的进攻,古道上的诸如桥头、龙马、漭坡等古镇,直到今天仍可以看到兵荒马乱中反复遭受兵灾匪患的痕迹。

  沧江古道从民国3年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初。直至1981年,昌宁通往永平、大理的公路修通,并在天恩铁索桥(安澜桥)上游300米处建成钢混单孔平板大桥后,这条历史虽短却声名赫赫的茶马驿道才走完了自己灿烂辉煌的历程,完成了几代人文化、物资、经济等交流的重托。

  古道作为一个时代的诞生物,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镌刻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沧江古道在昌宁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澜沧江小湾电站大坝蓄水后,沧江古道被江水吞没,这条价比黄金的生命通道随之在水底永久消失。

  古道作为一个时代的诞生物,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镌刻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沧江古道在昌宁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澜沧江小湾电站大坝蓄水后,沧江古道被江水吞没,这条价比黄金的生命通道随之在水底永久消失。作为澜沧江畔最年轻的一条茶马驿道,沧江古道从此走完了它的历史,但它创造的辉煌,仍将像涛涛江水一样永久延续。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这条古道既经历了沧桑风雨,传承了外界的优秀文化,也见证了一条江与人类的新生。

(来源:保山生活网,作者:杨军  罗文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