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马观花逛常州的街,管中窥豹说市井故事

 后街拐角 2021-01-12

那天看完了焦溪古镇,时间尚早,还想着要不要去看看 常州 的其它的景,斟酌再三,决定去看看。查了下攻略,查了下行走路线,当时想的就是先去那个前后北岸,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学学历史,再去看看南大街,说是商业步行街,看看市井百姓。然后特意转一下,坐了一下 常州 的地铁。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差到过 常州 ,那里的红梅公园,文化宫,几个人一间的简陋旅馆,运河边上的戚墅堰,电影院里看了一场电影。挺有市井烟火的一座城市。改革开放初期一说到 江苏 谁不知道苏锡常。这次走下来好像感受也不少,而且还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回来后想写写 常州 的感受,好像怎么也写不出来。因为又实在说不出来啥感受,甚至有点失望。当然那个焦溪镇还是让我有惊喜的。最后到了那个南大街也让我有了很多联想。

乘地铁,看看我这照片上的时间,下午2点。地铁站里没什么人。

进了地铁仍然没什么人?什么原因?还没到高峰?好像在我的城市里什么时候地铁都是满员。

看到了一座教堂,是这么介绍的。 常州 市基督教堂,位于县学街17号,原名“恺乐堂”,初建于1916年,系 美国 传教士霍约翰牧师筹 资兴 建。2001年拆除旧堂进行原地翻建。新教堂为仿哥特式建筑,主体高24米,局部六层。十字架尖塔为钢结构,外包红色油毡瓦,于2004年3月竣工。新教堂占地822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可容纳1300多人同时礼拜。

去前后北岸,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位于 常州 延陵东路、 常州 大酒店对街,包括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终老地遗址)、汤润之故居、藤花旧馆、管干贞故居、赵翼故居等明清名人故居。

前北岸64号,是清顺治官至一品的吕宫故居。故居看不到,吕宫是这样介绍的。
吕宫(1603-1664),字长音,号 金门 , 常州 人。明末中举,清顺治四年(1647)殿试获一甲一名。中状元后,官授秘书院修撰。顺治十年,授秘书省学士,闰六月,又擢升吏部侍郎,十二月,又升为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居一品)。因升迁太快,遭人嫉妒,吕宫深知官场险恶,决意激流勇退。回常后,故意不住祖宅,而是在前北岸购下普通民房,且闭门不出。地方官或友人求见,概托病辞谢,以至吕宫闲居家乡十年,“里人不知有相国”。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去世,吕宫赴京奔丧,但丧事一完,又以病请假回乡。康熙三年(1664),吕宫在家中病故。

汤润之故居
前北岸76号,是汤润之故居。
汤世澍(1831—1902年),字润之,号春雨楼主人,晚号修叟,国子监生。清乾隆七年探花汤大绅的后裔,清代诗人、画家汤贻汾的曾孙。家学渊源,工花卉,赋色鲜艳雅秀,为近代 江南 赋色名家。书工米芾,题识精美,当时称为“三绝”。

就看到了几处紧锁大门的故居,墙面刷的雪白,街上行人稀疏。。。

倒是旁边的一处小区,里面的建筑倒是让我看的有点味道。明显的是一些仿西式建筑风格和雕塑。

沿街全是各种别具特色的小店,遗憾的是小店基本都是关门,就是有开着门的也是跟关着没两样。

街上甚至连行人都没有。

逛街,人多的时候人会心烦,如果没有人,再碰到不是你喜欢的可能那种感觉更无味。
我想可能是时间的原因吧?到了晚上是否会热闹点呢?

旁边有一处建筑。不过也是在外面看看而已。

不知啥情况?

县学遗址,县学大概意思是这样解释的。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在这里啥也没看到。门都是关着的。是因为非常时期的原因吗? 常州 管控的还是比较严的。我下火车时必须要扫个码,拿个卡才能出站。我也没心思在这里转了。决定去南大街看看。用导航步行过去。大街上基本上人都不多。快到南大街时似乎觉得有些人流攒动,汽车川流的感觉。好像有了活力。。。

可是当我走进南大街,南大街挺漂亮的一处建筑。可它为何也是如此冷清呢?不会是因为。。。不开门吧?怎么到处都是关门闭缝呢?

同样大部分店面是关着的。

为什么呢?真不明白。

楼下人流稀少,楼上惨不忍睹。

从二层往下看。好像还有三楼?

最无奈的抉择,终于脱离了。。。

楼上寥寥的开着门的铺子。实在不忍心再看。这里的衣服真蛮漂亮的。

挺漂亮的衣服只能是展示的份了。

一排门面房都贴着这个,哎,投资失败了。

清清爽爽的,漂漂亮亮的,刚进入夏季就开始季末清仓了。

楼下仅有几家开门的大牌子的店家。营业员无聊的站在门口聊天。

每家店里都是一样,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冷冷清清。

走出南大街,高耸的百货大楼。仍然高耸。里面的情况如何?没兴趣逛了。我一大老爷们本身也没兴趣逛店。无非就是想看看市井烟火。看着外面这情况哪还有心思?由此倒有不少联想。
说一下,为何现在实体的店这么萧条?是非常时期的原因吗?拿我所居住的地方看到的,还有我在外面所看到的地方来说。开实体店的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服装店。小吃店。一般的是什么养生,足疗,理发,小超市。。。。。。弄好了都能凑合。生命力比较强的是房产中介,原因不说了。还有药店让你想不到。别看平时没啥人可他一直能坚持住。有些就不好说了。想想那永远人满为患的医院,那越来越多的病人,越盖越大的医院。。。。。。令人深思。
我前面有些文章也说过,不管是在稍微偏远点的乡镇。还是在热闹繁华的都市,开店的都是如此。啥原因?有人说是网上虚拟经济,有人说是疫情影响,实际上这个很难说清。总的来说内需不足,商品过剩,老百姓没钱,购买力不强。再加上市场就那么大,需求就那么多。那么多人创业,那么多人要挣钱。哪能不受冲击?
开店的想等到疫情过去在好好搞一把。不改变思路你所服务的对象全部被人家分流了。我真没想到,一个疫情,手机上几百个通讯录好友,一夜之间出来那么多微商,一夜之间出来了那么多那些大电商的折扣群,一夜之间出来了那么多的拼团群,一夜之间出来了那么多的购物小程序,
有些是原来有工作兼职的,有些是因为疫情工作受影响先过渡一下的,有些是原来开店生意受影响顺便带着点虚拟的。还有的是有吃有喝没事干跟着凑热闹的。。。你说说看从大的电商到小的电商,从专门做电商的到所有网站齐上阵的。不管是干嘛的都想着插一脚挖一勺。哪有那么多需求,哪有那么大的市场?
如果你觉得你做了网店你就发财了,你想错了。从线上到线下。那么多人虎视眈眈,那么多能工巧匠。大多数人,特别是雄心勃勃毫无思想准备,准备想着要大干一场的人,想着要挣大钱的人。不管是从线上到线下不过是前仆后续,后浪推前浪,走马灯似的来个潇洒走一回,过过老板瘾。见了太多的开网店的,开实体店的灰溜溜的又去该干嘛干嘛去了。
做的好的线上有,做的好的线下更有。有些人说现在网上那么方便,谁还在实体店里买,你在实体店,或者是实体(所谓真正的实体)买不到那是你没本事。实体永远是发展的存在的。没有实体哪来的虚拟?你拿什么去虚拟?
能做的永远能做,不能做的永远划水,除了天时地利,还有那说不清的幂幂之中的人和。命中有时终须有,该努力时还努力。要想做的好,思维,经验,魄力,实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还是要鼓励一下想做实体的。你只要能吃苦,只要能坚持,动动脑子,小打小闹过日子还是可以的。如果坚持了一年半载还是惨淡度日,你就算了吧,你不是那块料,你没有那个命,你该去搬砖搬砖,你该去送货送货。那也是能挣钱的。
你看看本来是想说 常州 的历史, 常州 的文化, 常州 的市井, 常州 的生活。。。。。。可是一直无法下笔。而所见的那些惨不忍睹的景又让我浮想联翩,这一写居然写出了这么多感慨。好了, 常州 的行程结束了。非常时期本来想去看看戚墅堰,那里还有挺好的印象。下次再说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