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才能转变孩子业已形成的学习成长状态

 育邻人 2021-01-13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我开悟。”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知识、智慧都源自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所以每个人想要真正学透某项智慧技能非亲身体验便是不能。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学过知识之后还能在适当的时机来实践运用,不也很高兴吗?

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每个孩子的学习成长节奏、兴趣、侧重点都因人而异。同一位老师讲解相同知识之后不同的孩子学习理解的状态不同,有的记住了老师讲解的内容还能举一反三,而有些同学则连老师讲解的部分都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时常见到每个班级中学习好的孩子始终是一小团、学习跟不上的则是另一小团、居中的则是有听懂也有未理解的绝大部分。

人生的学习成长就是一程没有统一起点、行程和终点的“马拉松”,而且这程“马拉松”又分为体力智力两大部分,体力赛就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各种城市或越野“马拉松”;然而,智力“马拉松”则更为普遍,它从每个人出生之时便起步、直至某个人离世而结束,这程智力“马拉松”便是学习成长。那么,为何人类群体之间会存在体力和智力分层现象呢?

一、自然生理遗传

古人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辈的自然遗传基因必然影响子女所具备的体力和智力成长潜力。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东北人、南方人......人类虽然总体结构与智力水平近乎相近。但是,不同人类族群依旧会在肤色、体型、生理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同人类个体受自然生理遗传必然会天生拥有不同的体力和智力潜能。

二、人文习俗遗传

“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每个人出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他们的成长潜能尚未被激活。但是,随着时光推移,每个出生时几乎完全相同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比如生活在中国的孩子学会了讲普通话、写方块字,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学会讲英语、写ABC......这又是为何呢?

这就是人文习俗遗传,也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个人类新生命降临之初并不具备任何独立生存能力,他们必须在成长导师【包括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帮助和监护下才能逐步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蜕变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每个孩子出生之后的所有成长习俗无限趋近辅导他们学习成长导师的模样也必将在所难免。

一场耐力“马拉松”鸣枪开跑之后不久即能够区分出相对的第一阵营、第二阵营以及尾随者,而且自阵营区分开启之后便鲜有调整变化。学习成长的智力“马拉松”同样如此,班级人员固定之后不久【半学期左右】即会分出相对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与尾随者。所以,某个同学只要适应了老师的教学节奏,他们便会占据相对稳定的学习成绩排位,而这个排位出现调整的情况只有两种:1、授课老师被调整,同学们需要从新适应;2、同学组成发生改变【家长给孩子补习的初衷试想改变孩子,但很难实现。但是,如果有机会为孩子调整学习成长环境倒是真的能够改变孩子的学习成长状态】......

同样的学习总有孩子会占据C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