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然亭: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成中行 2021-01-13

常州人民公园的假山上,有座亭子象飞燕一样轻盈。它就是“浩然亭”,承载着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浩然亭: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时光总在流逝,洒满鲜血的土地上,人们赤足走过,所有的血光和所有的伤悲都深埋心底。当历史岁月和现实日子重叠、碰撞,人们的胸中将再一次激荡风雷。

南宋之末的1275年,元军挥戈南下,兵临常州,守城官兵及全城百姓誓死保卫家园,数月之内,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常州之战”,成为被史家列入“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的“临安之战”中最惨烈的一页。

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因为面对元军的凌厉攻势,弃城而逃的守将大有人在,比如在建康、镇江,比如在太平、无为;然而,这又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因为镇守常州的将士把忠义和责任远远置于生命之上,他们宁可放弃生命,不愿变节受辱。

浩然亭: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伯颜画像

元军统帅左丞相伯颜,一个身躯伟岸而又威严残忍的蒙古大汉。他挥师数十万,一路攻城掠地,连拔数城,1275年春,到达建康(南京),面对浩淼长江,眼看宋都临安已经不远,勃勃野心更加膨胀。他决定渡过长江之后,加快进军速度,分兵三路,水陆并进,用最短时间会师临安。在他的计划中,半年时间足够了。

伯颜亲率二十万兵马直奔常州。常州是元军进攻临安的前阵,也是整个攻取临安计划的关键。而在他眼里,常州又是一座“纸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轻取。他指挥士兵在城南筑高台,把炮放在台上向城内猛轰,又用火箭射入城中,常州城内一片火海。紧接着,命士兵架云梯、绳桥攻城,不出伯颜所料,“纸城”果然不堪一击。

当时的常州太守王宗洙眼看元军来势汹汹,而自己手里只有毫无作战经验的区区2万义军和5千名宋军,根本不是敌人的对手,他一边草草抵抗,一边携家眷连夜逃跑。见群龙无首,通判王虎臣马上举旗投降。

乱世出英雄,国难多壮烈。危难之中,一群忠义之士举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宋军东南第七副将王安节、都统制刘师勇等人,不甘屈服,推举姚岩(岩,改言字上面山字头)为太守,率领军民誓死抵抗,终于将入侵的元军赶出城外。

敌军攻势凶猛,常州城仍危在旦夕,王安节等向各地紧急求援。此时,宋军大将文天祥率部到达平江(苏州),闻听常州被围,急忙派遣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张全领军增援。无奈杯水车薪,麻士龙和尹玉两人先后牺牲,朱华、张全见势不妙,不战即返。僧人万安和莫谦之长老闻讯,率领500名僧兵赶来救援,抵抗数日,终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守城将士再次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拚死激战中,姚岩中弹身亡。

王安节坚持战斗。率领官兵紧闭城门,城墙上筑起坚固无比的防御工事,全城百姓都投入战斗,为官兵送粮送药搬运滚木擂石。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军民死伤无数,城内弹尽粮绝,所有向外发出的求援信号都如石沉大海,眼看城外火光冲天,耳听金兵吼声阵阵,杀气腾腾,更有劝降书不断飞入城墙内。但是,城墙内没有一个人意志动摇,王安节就是全军的精神旗帜,火光和血光映红了每个勇士的脸,战场上,不见害怕而退缩不前的人,只有战死而躯体不倒的魂!

元军久攻不下,伯颜大为恼火,发起更为强大的攻势。他命令士兵把城外居民全部集中起来,搬运土块,建筑堡垒工事,野蛮的士兵把老百姓连人带土一并填入沟壑,更有刽子手杀民煎膏取油,作炮轰城。伯颜怒吼着命令士兵冒死攀登城墙,把鲜红的旗帜插上城头。

敌兵掳获王安节的那一天,常州城内已经横尸遍地。王安节被押往元大都北京,伯颜中途又改变主意,他知道王安节忠义节烈,深得军心民心,他想利用王安节的影响力向守城宋军劝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满身血污的王安节被押至常州城外西水关,敌将合丹逼他向城内官兵喊话劝降,王安节仰天大笑,痛骂元兵,宁死不从,他朝着城头坚守阵地的夫人马青苗和一双儿女高喊,“元兵在此,朝我开炮,不要顾惜我的生命!”合丹残忍地砍下王安节的双足,但是,勇士依然靠着城墙屹立在血泊中,用更大的喊声鼓励家人和部下继续战斗,恼羞成怒的元兵又挥刀砍去他的半边面部。他的亲人和部下,在城墙上看着他受尽痛苦,含泪射出了愤怒的炮火,合丹和一群元兵在炮火中化作灰烬,勇士的英魂在火光中得到永生!

金兵元帅伯颜没有想到,在小小的“纸城”常州城,会遭遇那么顽强的抵抗,瘦小的南方汉族人,会有胡人般的英勇和强悍,常州之战居然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常州成为元兵南下的分水岭,常州大战之后,元兵一路向南,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再也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宋史演义中,再也找不到如此悲壮的篇章。

浩然亭: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文天祥闻听“常州之战”的惨烈,对王安节肃然起敬,挥笔写下一首诗,祭奠英魂:“激烈伤雄才,直气横乾坤。惆怅汗血驹,见此忠孝门。”

元军攻破常州城后,愤恨常州人民宁死不屈,坚持抗元斗争,使元军三易主帅、遭受重大损伤,元军因此烧杀抢掠,屠杀人民。据传,全城仅有7人逃出,幸免于死,后这些幸存者聚居不散,仅18户,故称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为劫后仅存之古老村庄,“古村”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现为城中一处居民聚居之地。

面对强敌来犯,宁死不屈,顽强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常州人的精神,常州的城市精神,常州先民留给后世的永远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文天祥用他的诗文,见证了常州这段惨烈的历史。1276年初,文天祥战败,被押送北上,途经常州时,又作《常州》诗:'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他在序言中说:'常州古睢阳都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戳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

王安节牺牲后,常州百姓把这位异乡的英雄安葬于牺牲的地方,即今常州邮电路一带。多年以后,王安节的两位四世孙感念先人的忠义气节,千里寻祖,来常守墓,再也没有离开,死后附葬于先祖的墓旁,陪伴先人于九泉。因王安节的故乡在江西临川,他的两个四世孙在常州住过的地方,后世称为“临川里”,在现今新世纪商厦附近。

明正德十五年,御史叶忠为纪念姚岩和王安节,在常州建造纪念亭,取文天祥诗中的“浩然'二字为名。清乾隆年间阳湖县知县陈廷柱将“浩然亭”移建于人民公园内。2002年夏,人民公园改建为开放式公园,浩然亭整体移位于新假山之上。

浩然亭: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浩然亭虽小,却气贯长虹。只要读过它的历史,每一颗心都会震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