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末元初的常州保卫战,有多悲壮?

 上善若水和菩提 2023-06-06 发布于江苏

宋末,常州军民以几万兵力,面对攻城元兵20余万人长达半年的烧杀掠夺,英勇不屈,在历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都统制刘师勇、钓鱼城守将王坚的儿子王安节、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知县包圭, 僧人和道士近三万军民,他们有的巷战而死,有的自焚而亡,在城破之时,几乎无一人投降,他们是常州历史上最具有'正能量'的一批人物。

南宋德祐元年(1275)春,元军兵临常州城下,常州城陷落。当时,因母丧在宜兴的姚訔(时任福建泉州司理)听到此消息,立刻联系志同道合的陈炤商讨收复常州的大计。他们分头在常州四乡奔波,不久就组织了2万多人参加的义军。又派王通去和枢密副使张世杰联络,约定联合攻城。

这时,焦山兵败后的张世杰正退守江阴,得此消息,立即派都统制刘师勇率军增援宋军和义军联合夜袭常州,两军内外夹攻,元兵还在梦中,就成了刀下之鬼。接着又一鼓作气,攻下常州西南屏障吕城,并派张彦守卫。常州收复的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廷下诏授姚訔为常州知州,陈炤为通判,又派副统制王安节带兵到常州协助防守。

常州得而复失的消息传到元兵右丞相伯颜那里,伯颜立即派元帅唆都带兵攻打,镇守吕城的宋将张彦在作战时马陷泥中,被俘投敌,引元兵包围了常州。吕城失守,常州成为一座孤城,但守城义军并不气馁,王安节、胡应炎经常带领义军出其不意地出击。双方相持4个月,元兵受到很大打击,却进退两难。

这时,元朝右丞相伯颜见常州久攻不下,连忙调集各路元兵,并且亲自督战。常州城内守将王安节等向各地紧急求援。此时,驻守苏州的南宋丞相文天祥率部到达平江(今苏州城区),闻听常州被围,急忙派遣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张全领军增援,并发兵3000增援常州。无奈杯水车薪,麻士龙和尹玉两人先后牺牲。宋军被阻击在横林东南的五牧,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常州城危在旦夕。

当时,元军在这座'纸糊'的城市里遭到了南下以来最为坚决的抵抗。元军久攻不下常州城,伯颜大为恼火,发起更为强大的攻势。他命令士兵把城外居民全部集中起来,搬运土块,建筑堡垒工事。野蛮的士兵把老百姓连人带土一并填入沟壑,更有刽子手杀民煎膏取油,作炮轰城,并强迫城外居民挑土筑阜,架起大炮向城内猛轰。常州成为了人间的炼狱,数万士兵和常州百姓与几倍于己身的元军主力鏖战,一次又一次的摧毁伯颜占领这座城市的欲望。伯颜惊呼:这真是'纸城铁人'!

常州城内军民坚守达两月之久,终因矢尽粮绝而失守。伯颜严命士兵冒死登城,一定要把元朝的旗帜插上常州城头。常州城被攻破后,伯颜立即下令屠城,元军疯狂烧杀抢掠、常州城死难者不计其数。现在常州城内的“古村”也叫“十八家村”,据说就是当时元兵屠城后常州城内仅剩的18户人家,搬来聚居到的古村,后人称其“古村十八家”。

在常州保卫战中牺牲的先烈主要有:

王安节,江西临川人,时任副都统制,人称“双刀王”。元兵破城时在巷战中因手臂受伤被俘,不屈而死。敌兵掳获王安节的那一天,常州城内已经横尸遍地。王安节被押往元大都(北京),伯颜中途又改变主意,他知道王安节忠义,并深得军心民心,他就想利用王安节的影响力向守城宋军劝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满身血污的王安节被押至常州城外西水关,敌将合丹逼他向城内官兵喊话劝降,王安节仰天大笑,痛骂元兵,宁死不从,他朝着城头坚守阵地的夫人马青苗和一双儿女高喊,“元兵在此,朝我开炮,不要顾惜我的生命!”元兵残忍地砍下王安节的双足,但是,勇士依然靠着城墙屹立在血泊中,用更大的喊声鼓励家人和部下继续战斗,恼羞成怒的元兵又挥刀砍去他的半边面部。他的亲人和部下,在城墙上看着他受尽痛苦,含泪射出了愤怒的炮火,王安节和一群元兵在炮火中化作灰烬,勇士的英魂在火光中得到永生!其遗骨被后人葬于西水关,后人在此建王忠公墓,并名该地为“王守沿”。

都统制刘师勇,率部突围到平江准备东山再起,但到了平江之后身边只剩下了11骑,不久后刘师勇忧愤而死。

姚訔,潼川(今四川省三台)人,寄籍义兴(今江苏宜兴市),时任常州知州。元兵围城时,天庆观道士徐道明求见,问姚:“如何打算?”姚毫不犹豫地说:“死守而已。 ”徐道明对弟子们说:“姚公誓为忠臣,我们也应为义士。 ”屠城时全观无一人生还。“城如守不住,唯一死而已”这是姚訔最后的誓言,当元军攻破城池后,姚訔写下了5首殉难诗,从容殉国。

陈炤,常州人,当时任常州通判。陈炤能文善武,城破时率部下巷战,部下劝陈:“东北门尚未失,还可突围”。陈说:“去此一步,非我死所。”在自己防区中力战牺牲。

莫谦之,常州宜兴人,原为僧人,因参加抗元战斗被朝廷封为溧阳尉,当时在护国寺内;万安,是护国寺主持。元兵围城时,万安和尚和莫谦之动员、招集500多名和尚成立一支敢死队协助守城。城破时参加巷战,勇不可挡,杀伤元兵不少,终因势单力薄,全部壮烈牺牲,尸骨无存。后人为纪念他们,将收集到的袈裟合葬一起,建石塔名为“袈裟塔”,几百年来这座塔一直矗立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门正面入口处,现已迁至红梅公园。

包圭,晋陵(今常州)人。北宋包拯八世孙,抗元英雄。南宋末年,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初,常州失守。包圭等人应姚訔召集,组织起两万多人的义军,一举光复常州。朝廷任命姚訔为常州知州。姚訔邀请包圭署武进知县。常州城坚守数月,因粮尽援绝于十一月失守。包圭在化龙巷被执,不屈而死。包圭殉国后,其子将父亲的遗体葬于常州横山桥,并落籍居住于此。

常州之战,成为被史家列入“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的“临安之战”中最惨烈的一页。镇守常州的将士把忠义和责任远远置于生命之上,他们宁可放弃生命,也不愿变节受辱。

文天祥被俘后途经常州,写过一首诗咏此事,开头两句为“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明正德十五年(1520)常州御史叶忠为纪念保卫战中牺性的将士,在双桂坊建“忠义祠”,祠后建“浩然亭”( 现经重修于人民公园内),取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浩然”二字命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