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谈起生活,大家像是活在不同的现实之中?盲点如何捉弄我们,我们如何克服

 新用户6403vWoX 2021-01-13

每个人都有盲点,盲点泛指我们留意不到的地方,就好像驾车时无法从后视镜看见的区域及角度一样,会潜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

当个人产生盲点时,就无法看清事实的真象;当团体产生盲点时,就会存在偏见,错失人才及机会。因此如何避免盲点,拥有全方位的思维及视野,对个人成长及团体发展而言都很重要。

创新点:3种常见的盲点,以及克服它们的技巧。

本文3大重点:1. 避免「确认偏差」要了解事情全貎后才下结论。2. 检查「后见之明」的方法是写日记。3. 克服「集体思考」从找人开始。

要了解个人认知上的盲点,可以先了解个人视觉上盲点,因为它们的概念相同。

当光进入我们的瞳孔并照射到视网膜上时,视网膜内的「光感受器」会解释光的信息并传递到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事物。

但视网膜上有一个小区域并没有「光感受器」,于是形成盲点,理论上我们会看到一小片黑点,但事实不然。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估计缺失的斑点,并评估我们的周围环境,然后将其投射到盲点,因此我们看到的事物感觉上仍是完整的景象。

(图片来源:personalexcellence )

蓝色圆圈处即是视觉盲点

个人认知上的盲点也是一样,存在着我们未意识到的事物,但我们却看不出来。例如与我们不同的特征、行为、信仰、态度、习惯、感受、思想及价值观等。如果我们不喜欢傲慢的人,直觉反应是他们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其实是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我们不同。但由于大家都是由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因此无法立即察觉到彼此的盲点。

这就是为何不同政党间的支持者对于什么是事实和真相,存在着那么大的差距,又为何自己总是觉得比他人更有道理的原因。所以如果能了解自我盲点,等于是认识了未知事物,提升了自我意识,也代表了个人成长。

哈佛商业评论(HBR)在2013年10月的文章中有提到3种常见的盲点,以及克服它们的技巧。

1. 避免「确认偏差」要了解事情全貎后才下结论

第一种盲点称为「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意指我们在接收新讯息时,会接受与我们理念一致的信息,并贬抑或忽略与我们理念不一致的信息。例如你觉得法国人很鲁莽,便会在造访巴黎时找到例子证明你的观点。即使在途中你有遇到友善及乐于助人的法国人,你也会认为只是例外而忽略。

「确认偏差」会蔓延到我们做出的每项决策,包括员工绩效评估、主要的采购,以及管理行动等。对于投资人而言,「确认偏差」更是危险。例如,一旦投资人喜欢某家公司,便会将此公司的负面讯息视为不相关或不正确,即使股票一直下跌,仍会长抱不放。他们会将该公司所有新闻以正面解读,甚至寻找支持该公司仍是良好投资标的之信息。

(图片来源:isaiahhankel.com )

「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人,原因之一是他没有我们常见的情绪及偏见。大家可能会认为巴菲特能冷静做出决定,是由于他大脑的某些特征使他比我们更加理性,但其实巴菲特还应用了特殊方法来防止「认知偏差」影响他的决定。

巴菲特说:「人类最擅长的,是解释所有新的信息,以便他们先前的结论保持不变。」为了避免「确认偏见」,巴菲特会坦诚自己的缺点,承认即使是他作的决定,也可能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而且他不会忽视与自己信念相反的观点。

例如有一年在奥马哈市(Omaha)举行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年会上,巴菲特邀请了对冲基金交易员道格·卡斯(Doug Kass)参加。卡斯长期批评巴菲特与他的投资风格,并且卖空波克夏·海瑟威的股票。但巴菲特认为邀请卡斯来参加能为年会增添乐趣,也是个接纳不同观点的机会。

巴菲特也学习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的策略。达尔文曾说坚持自己的信仰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所以为了避免盲点,达尔文会在遇到与他的信念相矛盾的事情时,强迫自己在30分钟内写下新的发现,不然他的思想就会拒绝这个相反信息,就像身体会排斥外来的移植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避免在投资、投票和其他主题上做出错误决定。第一要意识到「确认偏见」的危险,承认我们的判断可能会被它影响,并积极寻找及理解与我们信念不同的信息。第二是阅读与我们不同信念方的意见,或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理由,合理评估所有信息,而不急于辩护自己的观点。

(图片来源:windermerewealth.com )

2. 检查「后见之明」的方法是写日记

第二种盲点称为「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是指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保存记忆,但多数人往往偏向选择性的回忆。于是,我们会从记忆中挑选我们喜欢的证据,然后去解释已发生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心理模型和分析架构。但「后见之明」会削弱我们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让我们陷入「事后诸葛」,对当时复杂的情况在事后做出过于简单的结论。

例如微软的比尔盖兹、脸书的马克祖克柏、戴尔电脑的麦可戴尔,以及甲骨文的赖瑞文利森等人,都是从名校辍学然后创业成功的好例子。当初他们放弃学业的决定在事后都证明是对的,于是有「后见之明」的人便会简单下结论说,从名校辍学创办科技业的决定有多睿智。

但其实盖兹说当初他只是怕别人会捷足先登才选择辍学,而且他的父母对他的决定很担心,另外祖克柏更是只花了5分钟就决定辍学。但因为他们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因此「后见之明」高估了他们当初所做的决策品质。如果有学生因此相信了这样的结论起而效尤,应该会让许多学校及家长紧张;且万一事后创业不成,也会造成许多遗憾吧!

另一种情况是结局未尽理想,则会让「后见之明」低估了当初所做的决策品质。例如苹果电脑当初创立的时候有三位创办人,其中乔布斯及沃兹尼亚克都成了亿万富翁,只有共同创办人隆纳韦恩与财神无缘,后来靠着社会救济金过活。因为韦恩在苹果成立11天后,就将他手上的苹果股票以800美元卖掉了。如果他当初没卖的话,手上的持股将价值高达220亿美元。

因此「后见之明」的人便会嘲笑韦恩当初卖掉苹果股票的决定,认为他太不聪明了。但其实沃兹尼亚克曾在自传中形容韦恩的头脑比他和乔布斯都灵光,苹果的原始商标及作业手册许多都是出自韦恩之手。但因为韦恩有过创业失败负债的经验,而且年纪比乔布斯及沃兹尼亚克两人都大一截。他自认没有再次失败的本钱,才会在苹果成立后马上获利了结。韦恩依据他的经验及判断,做了当时他认为最明智的决定。只是因为结局未尽理想,所以才会被「后见之明」的人认为是最糟糕的决定。

至于检查是否为「后见之明」的方法则是写日记,将重要的会议做成会议纪录,事后再来比较与你的记忆有什么差距。

例如HBR文章作者有个朋友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山庄家中举办晚宴款待政商名流,宴会中他会请宾客们在一张纸上写下他们对政治、商业和全球大事的预测。然后他将这些纸塞进一个抽屉里,让它们放一年左右,再将它们拿出来,一边阅读,一边享用咖啡和甜点。这虽然很有趣,但令人沮丧的是,这些人没有预测到任何事情(尽管事后他们声称有)。

(图片来源:amazon.co.uk )

3. 克服「集体思考」从找人开始

第三种盲点称为「集体思考」,意指团体由同一类型的人所主导,缺乏多样性,大家的观点看法都一致,形成非常紧密结合的文化,创造出「一呼百诺」的环境,结果却扼杀了独立思想,让其他不同类型的人觉得无法融入。

以女性为主的投资平台Ellevest创办人Sallie Krawcheck,就是个从小处在「集体思考」环境中的受害者。但也因为经历了这些考验,让她日后成为职场上不向「集体思考」屈服的斗士。

Sallie七年级时在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查尔斯顿(Charleston)的一所女子学校就读。学校的管理严格,学风保守,Sallie的举止被视为异类。她周围的同学竭尽所能的去排挤她,纠正她,让她每天都独自吃午饭,觉得很孤单。Sallie那时成绩退步很多,通常是最后一名或二名,但她每天仍回到学校面对。

Sallie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再次经历了「集体思考」主导的环境。

传统上华尔街是由男性把持,大部分的交易员及基金经理人均由男性担任,Sallie所任职的「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 」更是男性主义的大本营。但她常说:「和七年级时相比,华尔街不会让我觉得更惨。」

(图片来源:crainsnewyork.com )

Sallie在「所罗门」奋斗了三年,然后进入商学院进修,并在时代杂志实习。她本来打算从事梦寐以求的新闻事业,但时代杂志没有给她正职,于是她又回到华尔街,在资产管理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担任财务分析师。

Sallie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是负面的,意指建议投资者避开她正在分析的公司。她的标题是「哇,保险公司American General快倒了」。但其他所有分析师对这家公司的分析都是正面的,所以Sallie的老板叫她不要发表,因为没有人会站在她这边,让「说实话」成为「集体思维」下的犠牲品。

Sallie知道如果发表自己的分析一定会被围剿,但她非常确定这家保险公司正在制造信用恶化的次级贷款(Subprime Loan),所以如果不发表,她会被自己良心谴责。所以她发表了,并打算接受各方谴责。

但两个月后发生全球金融危机,American General倒了,Sallie是第一个发出警报的人。她没有被谴责,反而成为英雄,很快成为伯恩斯坦的顶级分析师,并在五年内升到研究主任。而这时她才有能力处理一个她成为分析师以来,一直困扰着她的问题。

长久以来,华尔街的分析师一直是为两组立场不同的客户进行投资建议。这表示投资银行会建议他们的客户做一件事,然后转而提供相反的建议给另一个客户。因此如果给一组客人的建议是好的,给另一组客人的建议就是坏的。其中的利益冲突显而易见,但每个人对此却都视而不见。这对Sallie和任何高诚信的人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

于是Sallie选择退出投资建议的业务,放弃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遣散了分析师。结果几个月后,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NASDAQ)股市崩盘,其他人都受到冲击,只有Sallie他们毫发未伤。她说明了面对不合理的现象,不要害怕退出,不要害怕独排众议可能会导致灾难,因为事实上会导致成功。

(图片来源:youtube.com )

Sallie所展示的诚信使她在华尔街的单一文化中脱颖而出,她继续在花旗和美林担任要职,并且被「财富(Fortune)」杂志称为是华尔街最后一位诚实的分析师。但华尔街对女性的偏见及盲点,让他们忽略了7兆美元的女性理财市场。于是Sallie想要创造一个与现存男性为主完全不同的投资产品,她最终选择自行创业,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女性的投资平台Ellevest (「Elle「是法文「她」的意思)。

Sallie想要克服「集体思考」的盲点,不希望她的公司存在华尔街的单一文化与集体思维。于是她从招聘人员开始,寻找具有认知多样性,能分享基本价值观和目标,又能独立坚决表达他们想法的人。

为了避免盲点,首先Sallie要寻找一个与她完全不同的联合创办人。她认为与联合创办人间存在差异,能在整个组织中灌输多样性的种子。所以如果她有远见,这个人就要务实;如果她主外,这个人就要主内;如果她知道财务,这个人就要知道技术;如果她是女性,这个人就要是男性。

Sallie有财务经验,但没有技术经验,所以她的目标是寻找合适的技术长(CTO),她找到了查理克罗尔(Charlie Kroll)来补充她技术方面的能力。而这个举动也为公司在保持其认知多样性上奠定了基调。

接着,Sallie用一个简单策略来维持各种各样的观点。她认为团队就像是个填空游戏,一旦有了空缺,就有机会释出多样性,并逐渐在公司形成架构。管理团队就像是在解魔术方块,里面会有性别多样性,有认知多样性。有些人是乐观主义者,有些人是悲观主义者;有些人有此行业的经验,其他人则有其他行业的经验;有些人擅长分析,其他则人富有创意,于是公司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多样性。

(图片来源:wonderopolis.org )

为了实现此一目标,Ellevest搜索具有不同背景、经历、观点和个性的人。现在的工程团队有一半是女性,全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有40%是有色人种。当人员达到这种多样性水平时,他们会停止招聘,然后确保公司维持拥有一支多元化的团队,而Sallie也成为培养认知多样性的专家。

最后,盲点并不全然代表负面,它也带来成长机会。人生是成长的旅程,发现盲点的过程也不会结束。当你意识到并解决了一个盲点,下一个盲点就会再出现。但这种不断意识到有盲点并努力克服它们的过程,才是提升个人成长率的有效法宝。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你到“蜻蜓FM”收听“创新拿铁”的创始人王文华的节目“纽约创新汇”。王文华分析世界一流企业创新丶创业的案例,归纳成个人可以应用在商场丶职场的方法。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