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五.二)

 fire_dancesx5v 2021-01-13

伍 京剧的超级明星

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国人有口皆碑。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的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荣登前四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排名,最早是“梅尚程荀”,后来是“梅程尚荀”,实际上四位大师春兰秋菊,各有各自的美,实在难分伯仲。

四大名旦便装图

四大名旦之梅兰芳

梅兰芳《生死恨》图

     所有的京剧演员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梅兰芳了。 

      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叔父梅雨田是胡琴圣手,为谭鑫培伴奏。父亲梅竹芬也是旦角,可惜早逝。梅兰芳是继谭鑫培之后又一位“伶界大王”,几次票选,都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一生谦和儒雅,正直不阿,无论是国土沦陷,还是生活窘迫,都不曾让他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国格。 

       很多当代艺术手段都曾经演绎过梅兰芳的故事。虽然侧重点不同,说到梅兰芳,都离不开一个“美”字。梅兰芳的美,由内而外,光华璀璨,历久不衰。

       梅兰芳最打动人的地方是那种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梅派的女子,从不抱怨命运多舛,好像《凤还巢》中程雪娥委屈受尽,面对夫君的误解,也不过淡淡说一句“如今受逼在人前”。无论什么样的坎坷磨难,她都波澜不惊,坦然接受,然而什么样的磨难也不会让她低头。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看似精气全收,却内含华光万道,梅兰芳的舞台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最完美梦想。 

      梅兰芳的戏,唱腔圆润甘美,音色饱满纯净。每一个吐字,每一个眼神,都细致入微,亦含蓄亦浓烈。

       1922年的《霸王别姬》宣告了梅兰芳梨园领袖的地位。 

      “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楚歌阵阵,项羽兵败垓下。虞姬那一场舞剑,是全剧的最高潮,堪称绝世无双,凄美婉约、刚柔并济,岂是一个“美”字所能完全表达? 

      那段多年前让我惊为神曲的《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的绝唱。这一次他铅华洗尽,却自有一派雍容不凡。若没有领袖梨园四十余年的王者之尊,是断然唱不出这份气势的。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 

      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 

       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 

        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

四大名旦之尚小云

尚小云《汉明妃》图

       四大名旦”开宗立派,流传至今,可是如今我们常常能听到的四大旦行流派中,梅、程、荀都比较多,只有尚派比较少。可是想想看,当年梨园界高手如林,能位列“四大名旦”之一,必有过人之处。

       看看当年“四大名旦”合影的照片,比起梅兰芳的端庄、程砚秋的稳重、荀慧生的温和,尚小云似乎更加灵秀逼人,眉宇间有一股飒爽的英气。再看看尚先生的剧照,美则美矣,却无论如何没有那种柔弱之态,反倒是巾帼不让须眉,婀娜中透着刚健,女中豪杰是也。 

       初为戏迷,对尚小云非常好奇,幸亏有当年拍摄的电影《尚小云舞台艺术》留存。看过之后,心中感叹不已。尚先生天纵英才,不要说现在很难有人超越,就是放在京剧鼎盛时期,也很难有人匹敌。

       尚小云的嗓音高亢明亮,明亮中又有一丝娇媚,脆生生的。声音中有一种刚劲,好像藏了一把上古名剑,虽然柔软可以绕在腰间,但轻轻抖动即能见血封喉。他擅长演绎传统青衣戏,大段大段的唱腔如飞流直下的瀑布,大气磅礴,在旦角中极为少见。

      武生出身的尚小云最擅长文武并重的戏,身手矫捷,动作爽脆,让人看得大呼过瘾。 最有名的尚派戏应该算《汉明妃》了,其中王昭君、马童、国舅王龙三人奔赴北疆的一段让人百看不厌。昭君不仅要边歌边舞,还有许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昭君在烈马上一路颠簸、一路风尘的样子。

             怀抱琵琶别汉君,

             西风飒飒走胡尘。 

             朝中甲士千千万,

             始信功劳在妇人。

      愈往北去,昭君心中对故土的怀念和不舍愈加强烈,“我宁做南朝黄泉客,不愿做他邦掌印人”,尚小云把这种情绪上的激荡通过声情并茂的唱和繁复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既有女儿的妩媚,又不乏须眉之豪情。想想历史上的昭君应该就是这样吧,北疆和番,即使不舍也坦然接受。换作别的美人,可能早就泪流满面、哀哀痛哭,说不定没出雁门关就一命呜呼了。 

      尚小云是个很有“侠”气的人,平日常常慷慨解囊,仗义助人。当年为了筹办“荣春社”给更多年轻人提供学习戏曲的机会,他不惜变卖了多处房产。舞台上的人物就像月亮一样,虽然有自己的命运,但真正闪耀的却是人物背后那个演绎之人的光辉。正因为有尚小云的侠肝义胆,尚派这一个个红粉英雄才能如此鲜明生动,尚派戏曲成为传世之作。

四大名旦之程砚秋

程砚秋《平贵别窑》图

     如果你不熟悉京剧,看到“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的照片,尤其是中年后的,一定会惊得下巴掉在地上。咦?这位先生身高力大,脸膛也宽,和舞台上娇柔妩媚的旦角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是不是搞错了? 

      哈哈,没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程先生比起一般男子也要多几分伟岸,可是一旦扮上戏,却是极其的清秀典雅、温柔可人,京剧前辈化妆着实巧妙,先赞一个。

       初为戏迷,可能你一时还分辨不出很多派别,可是程腔程调,绝不会让你误会到其他门派去的。程砚秋的嗓音原本也是圆润明亮的,可惜倒仓以后就没有恢复。现在看来,没有恢复反而更好,不然就不会另辟蹊径开创程派了。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磨难有时是一种机遇,是老天爷的特意成全。 

       听程砚秋的唱,一刹那间让人有种恍惚的感觉,今夕何夕,从第一个流淌出的音符开始就被他将时空换掉,跟他的声音一起跌入那个泛黄了的旧时光。程砚秋的唱幽咽跌宕,婉转中自有一种逼人的锋芒,声声字字,若断若续。用一句《锁麟囊》中的唱词形容最合适不过:

       ……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

       后来听说程先生的太极拳造诣极高,果然不假,太极拳的意境全都在他的唱腔当中。太极拳以意带力,劲断而意不断,程砚秋以情带声,声静而情不绝,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虚虚实实、绵绵不断。

《锁麟囊》薛湘灵图

      《锁麟囊》是程砚秋的巅峰之作。最擅长悲情故事的程砚秋,却破天荒演绎了一个挑剔任性的大家小姐。《锁麟囊》在上海一经演出便引起轰动,连演40场而不衰,随即火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在京剧舞台上欣赏到程派弟子演绎的《锁麟囊》。 

       推荐剧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四大名旦之荀慧生

荀慧生《金玉奴》图

     单说可爱,“四大名旦”谁也比不过荀慧生。 

       荀慧生最擅长塑造小家碧玉,每个形象都不雷同,非常招人喜欢,一颦一笑,或天真、或娇憨、或伶俐、或妩媚……想想也是,如果个个女子都是端庄严肃的青衣形象,这个世界岂不是要把人闷死? 

      荀慧生最早是河北梆子演员,艺名白牡丹,后来拜了包括王瑶卿在内的很多名家学习京剧。1919年,他与“国剧宗师”杨小楼、谭鑫培之子谭小培、后来的“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一起在上海天蟾舞台联袂演出,轰动一时,从那以后,人们把这四人合在一起,称为“三小一白”。 

      若说最出名的荀派戏,《红娘》当仁不让。可惜的是,荀慧生是唯一一个没有留下任何视频资料的“四大名旦”,我们无缘见到大师舞台上的风采,只能从荀派传人的表演中想象当年荀先生的绝代芳华。 

      原本《西厢记》的主角是莺莺和张生,荀慧生却把重点放在了小丫头红娘身上。 

      荀派的红娘虽然只是一个相府的小丫头,却可爱得要命。你看她,步履轻巧,盈盈浅笑,说话俏皮,办事伶俐。身着明亮鲜艳的红裙,头上还扎着一只大大的红色蝴蝶结,走起路来,两条彩带在脑后飘动。这个红娘,地位虽然卑微,却有一颗侠义心肠,热心帮助莺莺和张生捍卫他们的爱情。这种敢打抱不平的气魄常常让我想起来《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可是红娘更加聪明冷静,更加巧言善辩,更加有女孩子的柔媚动人。

《红娘》红娘图

     《红娘》中有很多唱段堪称经典,比如“小姐你多风采”这段反四平的唱腔。 

     “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荀慧生的声音娇滴滴的,他特有的小颤音、半音、鼻音的使用,俏皮轻盈,娇憨而有韵致。这一段唱婉转妩媚,配上琴音悠扬,非常地好听。

      戏中红娘几乎每一句唱都有相配的舞蹈动作,水袖翻飞,彩带飘扬,配上红娘甜媚的笑容,常常让观戏的人忍不住要替莺莺担心:有这么个可爱的小丫头在身边,那张生还会喜欢莺莺这样的木头美人吗? 

      荀慧生在京剧传统“韵白”“京白”的基础上,使用了新的念白方式,叫作“风搅雪”。名字听上去诗情画意的,实际上就是从人物的感情出发,文雅持重的时候讲“韵白”,轻松活泼的时候说“京白”,轻重缓急,恰到好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通天教主”王瑶卿

王瑶卿《雁门关》图

       看看前面的介绍就不难发现,京剧舞台历来是老生的天下,其他行当都是给老生配戏用的。这种情况延续了近百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号令天下”的“四大名旦”,更没有旦角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他,就是被梨园尊为“通天教主”的一代宗师王瑶卿。 

      王瑶卿集前辈旦角艺术之大成,一生致力于旦角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他是第一个能与老生平分秋色的旦角演员。能唱、能演、能编、能谱、能导之外,王瑶卿的创新精神连我们这些当代的新新人类也要汗颜。他设计改良的新唱腔,不但风靡一时,更传唱后世;他加工设计的舞台表演,歌舞并重,可看性极强。王瑶卿打破行当束缚,首创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三位一体的“花衫”行当,全面调动唱念做打舞各种手段来塑造人物,从王瑶卿开始,旦角艺术开辟了新天新地。 

      曾两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的王瑶卿,堪称京剧史上最著名的伯乐,捧红了无数名伶艺人,点石成金。他善于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扬长避短。所以,尽管得到王瑶卿的教诲和点拨,每个人却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甚至各自开宗立派。如今旦角行当百花争艳,王瑶卿居功至伟。 

      “凡所指点,无不各如其分,显誉成名”,看看“四大名旦”以及同时代著名旦行演员的成名史,哪一个少了王瑶卿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旦角演员可以说都是“通天教主”的门下弟子。

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之后,京剧界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旦角表演人才,除了梅尚程荀四人外,还有徐碧云、黄桂秋等旦行翘楚,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四小名旦之张君秋

张君秋《御碑亭》图

    1936年,北京《立言报》公开投票选举“四大童伶”,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上榜,这四人都是当时年轻一代旦行佼佼者,后世称之为“四小名旦”。这其中,以张君秋的艺术生命力最长,是“四大名旦”之后最有影响、传播最广的旦角流派。 

      张君秋拜“通天教主”王瑶卿为师,又得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武旦“九阵风”阎岚秋等著名旦角艺人的指导。当时新闻报界对张君秋的评价是: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功,稳重大方,似荀。好家伙,整个就是集“四大名旦”优点于一身!

     不过话说回来,这还真不是当时的媒体言过其词。张君秋五官端正,天生丽质,扮上戏雍容华丽,举手投足庄重典雅。张派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温婉娴静,《诗文会》中车静芳洒脱俏丽,《赵氏孤儿》中的庄姬公主沉静凝重……虽然风格各异,却都体现了京剧青衣之美。 

      张君秋最让人惊叹的就是他的嗓音,音域宽广,亦刚亦柔,既清脆嘹亮又妩媚婉转,真真是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有如此天赋异禀的好嗓子,再加上灵活多变的唱腔和独特的气息处理,张君秋的唱美轮美奂,将男旦在声音上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给大家推荐一段《状元媒》。《状元媒》讲的是北宋八贤王的妹妹柴郡主被番兵所擒,幸得杨六郎搭救,萌生爱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一段是柴郡主独自在皇宫内院思想终身大事时的唱段,新颖优美,既有高音区的行腔,又有中音区跌宕的旋律,流畅而舒展,充分显示了张君秋驾驭声、腔的功力和张派的独特魅力。 

      自那日与六郎姻缘相见,行不安坐不宁情态缠绵。 

      在潼台被贼擒性命好险,乱军中多亏他救我回还。 

       这桩事闷得我柔肠百转,不知道他与我是否一般? 

       百姓们闺房乐如花美眷,帝王家深宫怨似水流年。 

       幸喜得珍珠衫称心如愿,宋天子主婚姻此事成全。 

       但愿得令公令婆别无异见,但愿得杨六郎心如石坚, 

       但愿得状元媒月老引线,但愿得八主贤王从中周旋、早成美眷。

        扫狼烟,叫那胡儿不敢进犯,保叔王锦绣江山。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姻眷,愿邦家从此后国泰民安。

小生泰斗

     ◇说了稳重儒雅的老生,说了妩媚端庄的旦角,现在来说说小生。我要说的这位啊,英俊潇洒,那些曾经有幸看过他演出的人都念念不忘。不是我说大话,他在舞台上那种自然流露出的倜傥风流,当代这些所谓的美男子真是一个也比不上。 

      ◇我要说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叶盛兰,小生泰斗。

小生泰斗叶盛兰

叶盛兰《群英会》图

     叶盛兰,该怎么形容这位19岁即红遍大江南北的京剧大师呢?据那些看过他戏的人说,舞台上的叶盛兰,风姿卓绝,有时像一块宝玉,温润华美,有时又像一把利剑,锋芒毕露,既典雅秀美又英姿飒爽,与他同台的女演员,稍不留神就会被他比下去。 

      想亲眼看看叶盛兰风采的朋友不妨看看电影《群英会》。在这部集合了当年最具票房号召力演员的影片中,几乎每个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京剧界开宗立派的大师,玉朗珠辉,互呈异彩,相比之下,电影《赤壁》的所谓明星阵容实在是小儿科。 

     《群英会》中的周瑜就是叶盛兰扮演的。无论是计诱蒋干,还是智斗诸葛,叶盛兰演来都十分的贴切自然,眼神犀利,气势咄咄逼人,志得意满中一派神采飞扬。

      叶盛兰也是梨园世家出身,父亲叶春善就是号称京剧界“黄埔军校”富连成社的社长,兄弟叶盛章、叶盛长,一个是一代名丑,一个是知名老生,曾几何时,叶家三兄弟名震江湖。 

      作为京剧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小生挑班的演员,叶盛兰京昆不挡,从老师程继先以及其他前辈处吸收了各方面的精华,能文能武。 

       叶盛兰的唱挺拔嘹亮、气贯长虹,虽然是小嗓,却不甜不糯,不尖厉不粗野,又宽又亮,吟咏之间透着一股英雄气。我最喜欢听的是他与著名花脸袁世海在京剧《九江口》中的对唱。这是一出卧底与反卧底,非常《无间道》的故事。袁世海和叶盛兰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最精彩的一段唱就是元帅张定边(花脸)与卧底华云龙(小生)的一段唱“闻言怒火高万丈”。谁说京剧节奏缓慢拖沓?谁说京剧只有咿咿呀呀?这一段中,两人抖出浑身解数,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咬”得死死的。听得人又激动又紧张,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想起著名绘画大师刘海粟评价叶盛兰的话:“如大笔写幽兰叶,而配以工笔重彩兰花,有谨严,有粗犷,有秾丽,雄姿英发,百年绝唱。”叶盛兰早早离世,让人扼腕叹息,所幸有子叶少兰承继父业,无论长相,还是唱功,都仿佛叶盛兰重生一般。

武生名角

       ◇京剧的武生戏啊,看的不光是动作的漂亮、帅气,也不是看到底用了多少技巧,关键要看演员是不是演出了这个人物的气质、气势。是骄横跋扈,还是英武不凡?同样的动作姿势,有人来做威风八面,有人就普普通通,不然怎么分出来谁是大师,谁是龙套呢?

小生泰斗杨小楼

杨小楼《甘宁百骑劫魏营》图

       说到武生,有个人不得不提——杨小楼。杨小楼既是名门之后,又得名师真传。父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义父是“伶界大王”谭鑫培。杨小楼身兼两家绝学,被后人尊为“武生泰斗”“国剧宗师”。 

      杨小楼的幼功非常扎实,还会八卦拳。台上的他动作简练、稳重,招招准确到位,举手投足之间神完气足,台风好似天神一般威风凛凛。他的唱,用京剧老艺人的评价说就是“宛若虎啸龙吟”,可想而知是何等气势。他的嗓子高亢宽亮,唱腔从不使巧,逢高必起,铿锵有力,满宫满调,韵味极浓。 

       杨小楼的《霸王别姬》《长坂坡》《骆马湖》等戏都非常出名,还擅演猴戏,《艳阳楼》中的高登更是一绝。高登是大奸臣高俅的儿子,剧中有一连串优美矫健的趟马圆场,来表现这个纨绔子弟耀武扬威的得意。据留下的资料上说,杨小楼一身白色开氅,鬓间一朵大红花,脚下如飞,衣裾飘扬,真是说不尽的恣意纵情。 

       可惜那是个没有影像记录的年代,我们只能凭文字来想象当年一代宗师的传奇和辉煌。

江南第一武生盖叫天

盖叫天《武松》图

       提起著名南派武生“盖叫天”,很多熟悉京剧的人都会脱口而出“活武松”。是啊,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就是看京剧电影《武松》的时候。

      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武松打虎这一段。武松身穿英雄衣,斜披青褶子,黑白分明。腰系红色大带,手持长棍一条,踉踉跄跄,晃晃悠悠,虽然满面通红,一双眼睛却好像能放光一样。这时候老虎扑出来了,人和虎立刻打在了一起。武松身手敏捷、干脆、利索、好看,三下五除二就把老虎打趴下了。那时候小,认为武松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样的长相。现在长大了,再看,还是一样。盖叫天就是武松。           “盖叫天”是演员张英杰的艺名,意思是要超过当时的“伶界大王”,绰号“小叫天”的谭鑫培。有句话说如果你一直朝第一努力,那最差也会做到第三。果然不差,盖叫天的理想非常远大,虽然最后没有超过谭鑫培,可是却凭借博采众长又独具一格的武生表演成为名满中华的“江南第一武生”。 

      盖叫天有武术基础,功夫非常好。他的台风稳重、从容,武打动作干脆利落。盖叫天演过很多武松戏,比如《打虎》《狮子楼》《十字坡》《蜈蚣岭》等,虽然都是武松,但是每一出戏却都有不同。武松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嘛!所以盖叫天的武松让人觉得既漂亮又真实可信。 

      在杭州他的墓前有两对楹联,一对写“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另一对为陈毅所撰,“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这恐怕是对盖叫天一生最好的评价。

花脸名角

      ◇小时候不喜欢听花脸,甚至有点怕。脸上画着那么多的颜色,一张嘴哇呀呀乱叫。往台上一站,什么都不说也自然有一种威严和煞气。后来长大了一点,开始迷恋中国画,随即喜欢上了脸谱,虽然没什么研究,可是觉得以如此写意的方式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有创意了!

十全大净金少山

金少山《霸王别姬》图

      真正开始听花脸戏是从《霸王别姬》开始。那时候因为喜欢虞姬,对于自刎于垓下的楚霸王很同情,甚至有点抱不平。虞姬的凄美自然不必说了,奇怪的是每一次我落泪却都是因为听了项羽的唱。“十余年说恩爱相从至此,眼见得孤与你就要分离!”一代英雄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心里难过。虞姬拔剑自刎后,渐渐暗下的舞台上,项羽缓缓唱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脚步如此沉重、苍老,也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人说演霸王演得最好的是金少山,绰号“活霸王”,宛若项羽再世。金少山的父亲是著名花脸演员金秀山,当年父子同台也是一段梨园佳话。后来父亲去世,金少山的日子一下子难以继续下去,只得离开北京,辗转很多城市,为别人演配角,等待嗓子恢复。这是一段苦日子,可也因为有了这一段,金少山得遇很多良师益友,从最底层开始学习,练就了一身本事,从龙套到主角样样精通。 

      1922年,梅兰芳要在上海演出《霸王别姬》,临时缺少楚霸王,王瑶卿推荐了金少山。这一场《霸王别姬》,金少山仿佛叱咤风云的楚霸王重生一般,从此“金霸王”轰动上海。 

      金少山的身材魁梧,扮相威风,尤其是嗓子极好。他声若洪钟,音量大,音域宽,音色醇厚饱满。唱起来有掀房揭瓦的气势,好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金少山是第一个挂头牌的花脸,他自组的戏班曾经在上海演出6个月,天天“客满”。金少山唱做俱佳,在前人的基础上另有突破,因此一直傲视群雄,享誉大江南北,被誉为“十全大净”,十全十美,无可挑剔。

南金北郝老侯爷之侯喜瑞

侯喜瑞《盗御马》图

     当年的京剧界名角云集,各个行当都有非常突出的人才,花脸行当也不例外。与“十全大净”金少山并驾齐驱的花脸还有两个人,郝寿臣和侯喜瑞,被称为“南金北郝老侯爷”,他们三人是那个时代净行艺术的最高峰。 

      侯喜瑞出身贫苦家庭,9岁进富连成学习架子花脸,还在当学生时期便小有名气了。当他16岁出科时,正好赶上“倒仓”,便留下来当老师,这一教就是七年。 

      当时最负盛名的花脸演员中有一位号称是“活曹操”的黄润甫。侯喜瑞在富连成老师萧长华的引荐下,深深迷恋上了黄派花脸,最终得以拜黄老为师。侯喜瑞学戏,并不是只学学唱腔动作什么的,唱、念、做、打之外,侯喜瑞还仔细学习了黄老的神情、气质、脸谱、服饰……甚至怎样才能在舞台上弥补身材矮小的方法。 

      侯喜瑞的唱抑扬顿挫、铿锵遒健,吐字清晰。他在富连成打下的基本功非常好,腰腿灵活有力,身段干净利落,动作造型丰富优美,极富雕塑感,人物刻画细腻生动,至今少有人能及。侯喜瑞一生在舞台上刻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比如奸诈阴险的曹操、桀骜英武的窦尔敦等等。在黄润甫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之为“侯派”。

南金北郝老侯爷之郝寿臣

郝寿臣《牛皋招亲》图

     在我看京剧电影《群英会》的时候,注意到主要演员字幕后面还有一个名字“艺术顾问:郝寿臣”,当时很好奇这个郝寿臣是谁,《群英会》的演员都是一等一的高手,难道他更是世外高人不成?这个问题直到我开始听花脸戏才得到答案。我的猜测果然不差,郝寿臣正是梨园一位顶尖高手,尤其在净行,造诣极高,与金少山、侯喜瑞鼎足而立。 

      郝寿臣小时候家里贫困,只能走街串巷叫卖五香豆糊口。小郝寿臣嗓音非常冲,有劲儿,带着花脸特有的虎音。他的叫卖声惊动了皮影艺人王德正:“哎呀,这正是天生唱花脸的嗓子啊!”按现在话来说就是被星探看中了,王德正立即收下郝寿臣为徒,从此梨园界又多了一位未来之星。 

      郝寿臣学的是金少山父亲金秀山的唱法,又同时钻研了当时净行名家黄润甫的风格,由他开创的“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一直延续至今。架子花脸本以做功为主,唱功比例很小,可是郝寿臣认为,单单是做功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口味,架子花脸也要像铜锤花脸那样重视唱功,要给观众带来视听双重享受。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郝寿臣兼具了架子与铜锤两家之长。他的做功造型漂亮、身手敏捷,舞台形象栩栩如生。他的唱宛如咬金嚼铁一般,每一个字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单听录音都好像能看到一个个魁梧粗犷的花脸,刚猛得好像连胡子都要从录音中伸出来扎人,极其有力。 

      郝寿臣特别喜欢脸谱,不但改良了勾画脸谱的工具,还设计了很多新的脸谱,让自己的舞台形象更富特色。后来人把他的设计称为“郝派脸谱艺术”,对现在有深远的影响。          在“南金北郝老侯爷”之后,花脸艺术的发展一直没有停顿。他们的后一代弟子中还有两位,堪称旷世奇才。一位是后来拜了郝寿臣为师的袁世海,另一位是著名净角裘桂仙的儿子裘盛戎。

一代名净“活曹操”袁世海

袁世海《李逵探母》图

     那些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演员常常被观众以他们所演的人物称呼,远的不说,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活鲁肃”谭富英、“活周瑜”叶盛兰、“活武松”盖叫天。京剧舞台上的三国戏特别多,曹操这个角色的出场也特别多,前面说过,黄润甫就被人称为“活曹操”,后来郝寿臣、侯喜瑞都被粉丝们称呼过“活曹操”或者“活孟德”(一个意思嘛)。到了下一辈京剧名角,这个光荣的称号又落在了袁世海的身上。 

      袁世海的曹操极富政治头脑,能文能武,可是既奸诈又多疑,权倾天下却又小心眼。有时候还很有谐趣,有喜剧效果。喜欢看他《借东风》一段中“自起义兵把贼兵来讨”,曹操宴请众臣,雄心万丈。他唱道: 

        八十三万人马江东到,何惧那周郎孺子小儿曹。

        铜雀台已造好,缺少大乔与二乔……

      曹操眼睛一眯,微微一笑,真是自负开心到极点。《群英会》中的曹操本属意于郝寿臣先生,后来郝先生推荐徒弟袁世海来演,果然不负众望,在一众巨星当中,曹操仍然光彩夺目。 

      袁世海从小也是在富连成学戏的。他的嗓音宽亮浑厚,形象高大魁梧,天赋非常好。他秉承了老师郝寿臣的宗旨“架子花脸铜锤唱”,不单做功漂亮,造型富于雕塑感,唱得也好听,既圆润又刚劲,极有气势。

      袁世海还被人称作“活李逵”。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在《谈京剧花脸流派》一书中描写过袁世海在《黑旋风》一戏中的表演。李逵一个人在梁山观景,“但他却挖掘出了李逵性格、思想、感情的内涵。从桃花的落英缤纷,鱼鸟的潜翔高唱,想到吴用的诗句,想背又背诵不出,同时又想到有人讥讽梁山无有美景,立刻就想把他暴打一顿”。这段表演既没有深刻的矛盾,又没有浓烈的感情,可是让袁世海表演得如此生动形象,一个憨厚、朴实、直爽、善良的李逵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十净九裘”之裘盛戎

《探阴山》包拯图

      虽然知道花脸戏也有好听好看的,可是一直没有兴趣仔细研究。对我来讲,偶尔跟着其他戏听几句花脸戏还行,真要完全以它为主,小女子还真有些吃不消。不过世间的事真是没有绝对的。如果不是那一天无意间听了一段《探阴山》,我还不知道自己这个井底之蛙的见识有多浅薄。

     《探阴山》讲的是包拯为了替无辜者昭雪冤情,亲自下往阴曹地府寻访受害之人,最后严惩凶犯的故事。我听到的是“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这一唱段。那唱腔,细腻委婉,韵味十足,吐字发音堪称精妙之极。听得人好似胸中一股热流漫过了四肢百骸,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打通了大周天的那种感觉,浑身有说不出的舒服。 

        ……可怜他初为官定远小县,可怜他断乌盆又被人参,可怜他铡驸马险些遭难,可怜他为查散,下阴曹,游过了五殿哪得安然……

       这连着四个“可怜他”唱得精彩之极,字字珠玑。每个字都精心处理,每个小弯儿都拐得恰到好处,有紧、有缓、有劲头。真是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好听得我直想哭。

裘盛戎《铫期》图

      原来花脸还可以这么唱。裘派的花脸就是这么唱。 

      一直以来,净行的唱都是要以“声”夺人,嗓音要如黄钟大吕,唱起来要声震屋瓦,才足以表现人物的刚猛之气。近百年都这么唱过来了,直到裘盛戎的出现,把净行的演唱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高度至今还没有人可以超越,可说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舞台上的花脸“十净九裘”,足以证明裘派花脸的魅力。 

      裘家是梨园中的花脸世家。父亲便是著名花脸裘桂仙,弟弟裘世戎,儿子裘少戎,到如今裘盛戎的嫡孙裘继戎都从事净行表演,算起来已经是一门四代、五位花脸了。裘盛戎从小从父亲学戏,后来进入富连成带艺“深造”,出科后渐渐红了起来,与父亲裘桂仙、弟弟裘世戎一起并称“裘门三杰”。

      裘盛戎的唱是一绝,有“金嗓铜锤”之称。他并不一味追求“唱得响亮”,反而以柔衬刚,刚中有柔,既有花脸的雄浑苍劲,又不失细腻玲珑,每一个字都十分讲究。这种意境可不是凭嗓子吼两下就能达到的。裘盛戎的声音极具表现力,即使不演,也完全可以用声音来塑造人物。听他留下来的老唱片,就仿佛看到那一个个性情迥异的角色,或飞扬跋扈,或老迈苍劲,或凝重端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裘盛戎打破铜锤和架子花脸的界限,将二者融为一体:裘派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铜锤花脸的徐彦昭、铫期,还有架子花脸的曹操、刘瑾。裘盛戎广泛吸纳各派之长,为我所用。很多老戏经裘盛戎处理后,便散发着独特的裘派魅力,比如《铫期》《铡美案》《赤桑镇》等等。裘盛戎有“活包公”之称,他演的包公有气度、有情义、有胆略,栩栩如生,唱腔优美,所以裘派的包公戏一直广为流传。

丑角名角

    ◇京剧舞台上“无丑不成戏”,虽然是配角,可丑行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历史上著名的丑角演员有“同光十三绝”中的刘赶三,近代的王长林、马富禄、萧长华等等。

萧长华与富连成

萧长华图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萧长华的照片。眼睛微微眯着,嘴角若隐若现一丝微笑,虽然衣着简单,却气度不凡,一派大家风范。 

      说到萧长华,可能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他创作的众多角色,也不是他非凡的艺术造诣,而是京剧史上办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京剧科班——富连成。          富连成最初叫喜连城,1904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兴办,后改名富连成,由沈仁山、沈秀水先后接手。叶春善是富连成的社长,萧长华是总教习。从1904年开办直至1948年因战乱停办,四十四年间富连成共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700余人,产生了好多位流派创始人和京剧大家,比如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等,梅兰芳、周信芳也都曾经进富连成搭班学艺。如果把每一位富连成出身的京剧大家名字连成一条星光大道的话,必定是耀眼非常。

      连谭鑫培都愿意把自己家孩子送进富连成,其水平可想而知。要想办高水平的学校,自然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员,不但要精通京剧,更要甘心做人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萧长华正是这样的人。 

       作为富连成的总教习,也就是学习督导,萧长华在富连成度过了36个寒暑,甚至一度辍演,专心教学。晚年时又两度出任中国戏曲学校副校长和校长之职,桃李满天下,是优秀的戏曲教育家。萧长华生旦净丑样样皆通,他能唱能念,能做能舞,长期与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名家合作,并辅佐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谭富英等人演出。 

      萧长华以丑角闻名天下,尤其是文丑。他的丑角形象,幽默而不低俗,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单是听萧老的念白都是绝妙的享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群英会》,萧老简直把蒋干这个又酸又傲的人物演绝了。这应该是我第N次提起电影《群英会》了,如果你还没有去看……唉,我真为你惋惜,错过了那么精彩的享受!

梨园家族薪火相传

     梨园家族的后代很多仍然从事京剧艺术,虽然大多数都没有和自己父辈或祖辈从事相同的行当,比如“四大须生”马连良之女马小曼是梅派青衣,“四大名旦”尚小云之子尚长荣唱花脸……真正能够一辈辈从事京剧这同一个职业中的同一个行当的家族,即使在梨园界也是不多见的。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叶盛兰之子叶少兰都从事和自己父亲同样的行当,可惜子女中并没有人再承衣钵,所幸的是梅派、叶派传人众多,桃李天下。 

      “四大须生”言菊朋的儿子言少朋原本是马连良的高足,五十年代才“言归正传”研习言派老生。如今传至第三代言兴朋,越剧小生出身的他外形俊朗、音色极佳,舞台上风流倜傥,可惜多年前移居海外,让一众“言迷”们苦想至今。 

      开创花脸艺术巅峰时期的裘盛戎先生也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裘桂仙是清末名净,弟弟裘世戎亦出身于富连成,为“世”字班里的当家花脸。裘盛戎之子裘少戎,虽然不是幼年学戏,却音容、做派酷似其父,可惜英年早逝。到如今传到第四代裘继戎,风华正茂,仍然和祖辈一样从事净行表演。到如今裘家已经是一门四代,五位花脸,用一个家族的薪火相传演绎了京剧净行发展的百年佳话。

谭门第二代 谭鑫培《定军山》图

     在京剧界延续最久的梨园世家是谭家。说到谭家,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钦佩万分。自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开始算起,到今天已经是七代延续香火不断,称得上忠义满门,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谭家七代,就是一部京剧史。 

     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湖北的汉剧演员,演老生、老旦,个头小,声音却高亢响亮。因为当地有一种鸟名“叫天子”,所以雅号“谭叫天”。恐怕连谭志道自己都想不到,由他开创的戏曲之路竟会一走走出两百多年,而且还在不断延续。 

      说到谭门七代,成就最大的就是第二代谭鑫培和第四代谭富英。一个是“四海一人”、独步天下的“伶界大王”,一个是开创“新谭派”的“四大须生”,都称得上是盖世之才。

谭门第三代 谭小培图      谭门第四代 谭富英图

      谭门的第三代是谭小培,谭鑫培的儿子,谭富英的父亲。夹在如此辉煌耀眼的父亲与儿子中间,换了任何人都要痛苦万分。有人说谭小培不够出色,那是看跟谁比。唱谭门本派戏,他几乎能和父亲乱真,青年时就有唱片流行。谭小培当年与杨小楼、尚小云并称“三小”,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他会开车、懂外语,善于理财,把一个百余口人的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更是一心一意培养谭富英。如果没有他的豁达聪慧,恐怕就难有后代谭门的成就辉煌。

谭门第五代 谭元寿图

       如今谭家的掌门人是第五代谭元寿,谭富英之子。谭元寿同样出身富连成,文武兼修,功力扎实,戏路极宽,全面继承了谭派艺术风格。20世纪60年代以电影《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形象闻名全国。当今健在的京剧老生中,不论长幼,以唱念做打加上会戏多少来算,没人能与谭元寿分庭抗礼,谭元寿称得上是当今生行的领军人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谭门第六代谭孝曾图

     作为谭派传人,一副好嗓子是先决条件,文武兼备更是必修课。所幸的是,谭门第六代谭孝曾、第七代谭正岩都天赋甚佳。谭孝曾嗓音高亢嘹亮,扮相清秀儒雅,是北京京剧院的当家老生之一,2005年他荣获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杰出艺术家奖”和“中美文化贡献大奖”。他的夫人阎桂祥亦是京剧演员,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谭门七代是中国戏曲界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延续靠的正是每一代谭家人对京剧无条件的热爱和投入,不惜倾注一切。正因为如此,外形条件极佳的谭正岩拒绝了五色斑斓的影视圈和时尚圈的邀请,成为谭派老生的忠实守护者。

        从“伶界大王”谭鑫培到风华正茂的谭正岩,“坚守”两个字成为每一代谭派传人的心声。

谭门第七代 谭正岩图

      相比较其他行业,中国的戏曲界似乎更讲究家族传承。梨园子弟很多都是子承父业,沿袭数代,为这个行业更平添一抹传统的色彩。即便是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诱惑如此之多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像祖辈一样,从事京剧这门传统艺术。除了被京剧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外,更是为了将这份民族瑰宝精心、仔细、毫无损失地传承下去。对于喜爱京剧的人来说,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心里才会觉得很踏实:无论京剧是不是能够回到当年的鼎盛时期,只要他们还在唱,京剧就永远不会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