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得蛋疼,还是用心深远?——诸子百家走进中高考,看江南学堂如何应对

 江南木客fh3om0 2021-01-13


武侠小说中有华山论剑,那是我们向往的巅峰对决。

今年暑期我们特向新九和高中学生发出邀请,一同挑战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最高峰——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这一次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之旅,我们筹备了小半年,多方酝酿,日益成熟,终于决定在7月23日启航。

在新九和高中学生这样功课繁重惜时如金的群体中开展这样的课程,究竟是闲得蛋疼,还是用心深远?

我们分析了最近中考、高考的作文、阅读理解题,发现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已经有了相当重视;而且,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诸子百家学说在中高考的比重还会逐渐加强。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判断就是,江南学堂针对新九年级和高中学生开设诸子百家课,是及时而且必要的。


我们先分析下古文阅读题,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

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我们再看看2015年浙江高考中出现的一道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养气的功能。(3分)


我们再看2014年浙江高考古文阅读部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
]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23.
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看到规律没有,浙江高考卷,总是在23、24题这个地方,出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阅读考察,所占分数总是五分。高考是指挥棒,既然高考如此重视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理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在进考场之前,加强在这方面的阅读和训练呢?

先秦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也就是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七家。了解这七家的思想核心,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如果你在学习上还能够掌握方法,触类旁通的话,对中高考中出现的相关题目,完全可以稳操胜券。

难道学习了先秦诸子思想,在高考中,就只占有这五分的优势吗?当然不是,我们研究近两次浙江高考作文题发现,出题者在作文材料的选择上,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不信,你可以比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两年高考作文的出题思路和诸子百家学说之间的深厚渊源。


先看看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看到这一则材料,我们最先想起的就是庄子的学说。《庄子》《天地篇》有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去楚国,见到一位老人正从一个地窖里面打水上来浇灌蔬菜。子贡见了,很奇怪,说您为什么不用机械将水抽上来呢?老人听了,十分生气,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意思是说,先进的机器虽然可以提升我们生产效率,但是先进的机器也会让我们内心从此变得不纯净。老人的这一番话引起子贡的沉思。这是思想史上,儒道之间的一次巅峰对决。以孔子为首的儒家认为:“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圣人之道。”。道家的主张是:“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儒家和道家就对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激烈的争论。道家反对技术进步,主张回归自然。儒家主张技术进步,崇尚“事半功倍”。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场争论,和今天的高考题,在本质上何其相似啊!只不过是换了一套马夹而已。

有人在网上评论,说这道高考作文题,对农村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VR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学生学习了《庄子》的这一段话,就会注意到问题的本质,而不会在意问题的马夹了。


我们再来看看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看到这个作文题,我们最先想到了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关于“言语”和“人品”的关系,子曾经曰过:“听其言,观其行”。子还曾经这样曰过:“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的这些论述,和材料中的第二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如果知道了孟子的“知人论世”学说,这篇文章就可以进一步发扬开去。孟子知人论世说有这样一句话: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如果进考场之前,学生沿着孔孟学说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那么,猝然遇到这样的问题,至少不至于临阵怯场了,必定也还是有法可依的了。


高考作文,倾向于思辨性的议论文写作。中考作文也一样,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今年金华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为《开关》,这样的作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将这几年的中考作文题分析一番之后,发现,中考作文题倾向于学生人格的成长,高考作文题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论述。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写作都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然,学习先秦诸子百家,对于中高考的益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在学习先秦思想的时候,加强对文本字句的分析,加强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提炼,这些训练,对我们应付中考、高考文言文阅读,都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先秦的文言文,在阅读的难度上要高出很多。我们把先秦文言文搞定了,对其他的文言文,也就不在话下了。

所以,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参加我们江南学堂的暑期论道吧,相信你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用心、用意、用好料;有胆、有趣、有情怀 


江南学堂
浙江武义武阳东路308号  15857995255
微信号:Jiangnan-xueta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