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越真实,教育的力量越强大;你越丰富,教育的效果越持久

 江南木客fh3om0 2021-01-13


为什么有的老师专业素质不错,责任心也很强,但教育教学的效果却很一般,学生的认可度也很低?

为什么我们家长自认为无比正确的道理,苦口婆心千言万语,孩子们就是听不进去?

那是因为:


1
 只有“专业”没有“你”
 

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教师往往把“专业”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加以捍卫,而不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精神背景中来定位。 他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拒绝走出自己的专业界限,僵化地固守自己的专业范围,而缺少一种更广阔更真实的体验与思考。因此, 当教师面对学生时,不是以一个跨学科所造就的完整真实的自我出现,而是以躲藏在专业面具后的残缺的虚伪的“我”与学生相遇。 

比如,我们讲中晚唐的边塞诗时,面对那么多的“反战”之声,我们怎么讲?我们有没有提到这么多的反战诗在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可能怎么看,最高统治者怎么看?诗人的使命是什么?那时候也应该有不少颂圣之作吧,它们哪里去了?这些诗歌的学习,对于今天的我们,意义在哪里?

比如,我们怎么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的真实看法是什么?它的现实意义和弊端分别是什么?它对中国之后几十年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怎么看?

学习,不是仅仅为了记住考试要点,而是为了了解过去,对过去作同情之理解,并汲取经验教训,鉴古知今,丰富我们的认识,以创造更好的未来。


再比如,在讨论法国大革命的红色恐怖的影响时,我们从历史书上得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机械的教条和冰冷的数字,我们很难真正体验到它的恐怖以及背后别的更丰富的什么。

如果我们引入雨果的小说《九三年》,把革命如何压倒人性,原则如何强奸良知的细节呈现出来时,这堂课所引发的震撼将大大超过纯历史的探讨。作为反动贵族的朗德纳克侯爵,一方面不遗余力反对革命,试图颠覆革命政权,另一方面为了拯救无辜的孩子而放弃了逃跑,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孩子;作为革命者的郭文,是革命军优秀将领,忠诚于革命,但是当他得知朗德纳克侯爵被捕的原因时,放弃革命原则释放了侯爵,人性的光辉在碰撞中交相辉映,放射出永恒的光芒!当原则与人性发生冲突时,你将何为?

这是文学中产生的让人窒息和绝望的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历史之问。 

我们并非要求弥补其他学科的所有知识缺陷,这也不可能;而是因为要一个完整的自我,必然需要综合的营养,我们才敢于以真实的存在面对学生。 

对人的认识是不分学科的,它是整体的,只是在输出我们的认识时才因为学科的差异而有所侧重。语文侧重想象、审美,历史侧重于证据和理性,政治侧重于公民意识和社会伦理,所有的这些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的寄主——完整的自我,如果没有完整的自我,学科的专业特色就没有生命。 

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活动,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来认识学科,走进学科的。如果学科的背后没有“人”,学科教育的效果就极其有限。

教育是一门手艺活,任何“好手艺”的上面都浸润着手艺人的理念与体温。



2
 只有“角色”没有“你”
 

作为教师的“我”由外在的各种压力、规则、观念、概念所构成,这个“我”在学生面前扮演着教师,自觉的设置禁区并同时开放言不由衷的尺度,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好老师。这样做的后果是鼓励了学生的效仿,为提高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学生开始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揣摩老师心意回答老师想要的答案。结果,教师和学生彼此以虚假的存在面对,游离于智慧和真理之外,并使双方心灵疲惫不堪。

我们在学生面前呈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我们扮演的教师角色。而且我们扮演的往往是僵化古板迂腐至极的教师角色。我们真的了解今天90后、00后孩子的特征吗?我们的教师角色“与时俱进”了吗?

1、现在的孩子普遍孤独。人一孤独,就容易伤感;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他们无需思考吃,无需思考穿,他们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孤独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感受呢?到春天的时候,你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2、现在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 那么多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们身上背负着几代人的期望与幸福。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

3、现在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我们小时候“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一本正经地板着一张脸,自以为是地扮演着高高在上的教师或家长的角色,他们怎么会理你?

你只有以真实面目坦诚相对,你才可能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里。这时候,你对着他们喊: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无动于衷呢?

你不愁吃不愁穿,你不好好学习,你还想干什么?

我们小时候受过多少苦啊,你怎么这点苦都受不了呢?

我说你两句,你竟敢顶嘴?

。。。

这些都是没用的。

你说,你看人家小胖,他都能考前十名,你怎么不能?

你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你看人家马云,他一年能挣多少,你怎么不能?

孩子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和我们面临着一样的困惑、烦恼与无奈,和我们一样奋斗、拼搏与挣扎,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惰性与悲叹,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进取与乐观。我们如果以更真实的“自我”去面对他们,我们也许能与他们交心;如果以更丰富的“自我”去影响他们,以更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也许他们会跟你走得很远。

带着面具可以演戏,但很难教育。

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切有效对话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真诚与平等。

3
 只有“制度”没有“你”

在不少孩子眼里,教师不过是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现行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家长不过是各种社会世俗功利的无奈体现者。

对于今天有着强烈独立意识和民主理念的孩子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卑微”和“渺小”来。

这下糟了,这样的我们还怎么教育他们?!

教育必须清醒地面对现实,但教育也必须对现实有着某种超越的勇气。如果我们完全被“制度”捆缚,完全屈服于社会的世俗功利,而缺少对“制度”的深层思考,对社会世俗功利的深刻认知,缺少变革的勇气,缺少尝试与努力;那么我们面对着孩子们,是缺少应有的尊严和力量的。

教育者的魅力与影响力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的思考,来源于我们的努力与挣扎。

世上最有影响力的人,都是立足现实瞭望远方,并在现实困境中挣扎前行的人。教育也是如此。

专业素养、职业精神、个性特征,是教师魅力的三大来源。真实、诚恳、平等、丰富、进取。。。是教师与家长拥有强大教育力量的五个前提。

你越真实,教育的力量越强大;你越丰富,教育的效果越持久。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江南学堂
浙江武义武阳东路308号  15857995255
微信号:Jiangnan-xuet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