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力红老师对疫病的解读

 云锦居士 2021-01-14

疫情反复让人心不安,我们该做些什么让自己在疫病预防上做到“心安而不惧”呢?!本篇内容根据刘力红老师第十届国际经方班讲座整理,相信能带给大家一些力量。

疫病防护的两大根本

从总的脉络上去谈谈疫病,确实我们不得不赞叹祖先的智慧。

当时在武汉,疫情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有效的处理?武汉封城看起来是一个现代的措施,实际上不然。

我自己写一些东西,然后思考,就觉得古人确实了不起。我们现在就一起先来回顾一下古人的智慧,我们先写一个字——疫,疫情的疫。

疫:疒 殳。疒是病字头,念 [nè],殳念[shū]。殳在《说文解字》里面是役省去双人旁,省略的写法。

刘力红老师对疫病的解读

《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中国文化讲文以载道,当我想到这个字的时候就太赞叹古人的智慧。这个“疫”字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古人很重要的,对于疫的防治措施。

我们都知道役在古代,主要有两类役,一个是兵役,一个是劳役。就是人员十分密集,人山人海。从这个字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古人当时就已经知道导致疫病的流行主要是人员的高度密集

为了防止疫病的流行,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不要让人员高度的密集,实际上就是隔离。这个“疫”字就已经包含了上述的含义,隔离不是我们现代人采取的措施。

中国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下定决心封城。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国外某些国家疫情那么严重,他们没有办法限制人员的流动和密集,所以就导致疫情的扩散,这就是不懂疫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仅仅是从这个疫,大家对中国的文化也好,对中国的文字也好,都不能够不清楚。文以载道,确实“文”里面有“道”。

最后做出武汉封城这个决定,想必也十分艰难。但如果我们早点读懂了中国文化的这个“疫”。这个板就很轻易的就拍下去了,因为必须得这样。

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经验,至少这个“疫”在《说文解字》里面,在东汉,在许慎那个年代,它就是隔离这个措施。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祖先的智慧确实太了不起,我觉得非常有感慨。

刘力红老师对疫病的解读

搞医的同仁,尽管我们是中医,我们要明白这一点。隔离不是西医的专利噢,说得不好听,要申请专利,最早是中医。

隔离这是一点,那么第二点就是戴口罩。上海的张文宏教授也说过,只要把口罩戴好,把手洗干净了,基本上是安全的。当时在武汉,所有的军队,医务人员都是零感染,为什么呢?防护!我觉得实际上把口罩戴好了,就八九不离十。

当然也有认为是通过粘膜传染,但最重要的还是呼吸道,还是口鼻。这一次在进入武汉前,乃至进入武汉之后,我都极力地推荐大家看两篇文章。

《素问》的遗篇《刺法论》和《伤寒论》的《伤寒例》,只要看了这两篇大体就有数了。我们天天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的出处就是《刺法论》。《刺法论》有种说法就是东汉的作品,哪怕是这样,在那个时候它也很清晰地知道疫病传染的途径是什么。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光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还不够,实际上我们掐头去尾了。看它的前面是讲疫病的特质“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就是它的传染性很强烈。疫病的特质就是有传染,传染之后大家的表现都类似。

怎么样避免这个传染的特质呢?实际上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后面讲的是怎么样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是有多方面含义的。

然后它紧接着就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对于传染的这个病原,过去没有新冠,没有非典的这个词,但是知道它是有毒的气。

“天牝从来”就把疫病传染的途径,清晰地告诉我们。 天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鼻子。后面还有“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既然是“天牝从来”,古人有古人的方法。《刺法论》结尾的那段话太重要了。“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最要紧的是“在乎天玄,神守天息”。

我们读《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也是讲的鼻子。也就是我们要去感受呼吸,感受鼻子这一块,这就是“神守天息”。当我们的神守在鼻子这一块的时候,正气之所在就是神之所在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中者,正也。带口罩这个防护的前身就是“神守天息”。每每思索到这里,你就不得不赞叹我们祖先的智慧。

一个是隔离做好了,不要让人员密集,大规模的流行传染就会被遏制。另外加上“天牝”也好,“玄牝”也好,鼻子“神守天息”这一块的防护。现在要做到“神守天息”不容易,但是戴口罩最方便,无形中它就是一道防护。

古人已经把如何防止疫情传播的根本性措施和盘托出。确确实实古人这里有智慧,我们中医人不要妄自菲薄。

疫病发生的两大根本

庚子年不管五运六气也好,《伤寒论》也好,都在讲六经,都在讲六气。疫病的发生,无论古今都是一个特质,就是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都具足之后疫情就会爆发。

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灵枢·百病始生》里面讲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也就是说当两实相逢的时候,是不会造成疾病的,更不会造成疫病。只有当两虚的时候疾病就会发生,更不要说疫病。这个两虚可以说是疫病发生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虚是指内,也就是正气不存内;一虚是指外,也就是外没有正气。当人和天地的正气都不在正上了,就叫做虚。

具体来说,这次新冠疫病为什么在冬天。2019年冬天是暖冬,为什么变暖在冬天容易爆发疫情?冬天的正气是寒,所以不寒反而热了,这就不是冬天的正气,这就叫外虚。再加上一个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冬天的正气是寒,是藏,热了就没办法寒,就没办法藏。热了更容易受寒。为什么?因为不藏了。所以为什么“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还有“无泄皮肤”。一泄皮肤就不藏了,寒就趁虚而入。

我们要看到,这个热更容易受寒,因为它使皮肤开泄现在全球变暖的趋势是有增无减,这个外虚就有可能持续的存在。很多人说以后的疫情会成为常态,我觉得这个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很有可能的。

刘力红老师对疫病的解读

只要我们持续让温度升高,也就是持续地保有这个外在的虚,外在的正气不存,尤其到冬天。确确实实从中医经典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考量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中医人我们怎么样去预见,然后怎么样去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更多的只能从自身下手。

总的来说,我们前面主要谈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防护,古人是怎么样从文字的角度,从经典的角度,去防范新冠这样疫病的大面积流行,它两个最根本性的措施。我们十四亿人的泱泱大国,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两个最根本性的措施是很到位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发生疫病的爆发和流行,它所需要的内外条件。这一点《伤寒例》也说得很清楚。我们作为中医人应该从何处去下手?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提出什么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