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视野·中西相融——邓闰夏人文情怀艺术解读

 泊木沐 2021-01-14

邓闰夏,1971年出生于杭州,杭州五四中学毕业后于93-97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获学士学位。于杭州画院任专职画师十年,在职期间于2003年赴德国萨尔艺术学院深造,97年辞去画院工作继续留德进修,获双硕士学位。由于兼学中西,其艺术追求及艺术样式宽泛多样。油画,版画,水墨,雕塑包括架上艺术,架下如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皆有涉猎。其作品在国内外参加多次展览并发表。

《暮》180X120CM 油画

邓闰夏艺术解读

文/邓闰夏

2009年8月25日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艺术作品...

这次展览的是我出国前,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在杭州画院工作期间创作的作品。现在看来,当时创作的作品虽然不是象出国留学的作品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从它的形式语言以及画家个性化的表达上已经有了自己的面貌。

《荷》油画

“荷花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当初创作这批作品的年代,我对于杭州这个生活过多年的城市以及我当时工作的画院有一种依恋以及想要走出来的感觉...我是学习西洋画的,但我工作的“杭州画院”是个典型的中国画院,周围的画家几乎全是中国画家,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我从小也在中国文化氛围很浓的环境下成长.而杭州是个自古出文人出艺术家的有悠久传统的城市,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内第一所艺术院校,出了象潘天寿,陆俨少,林风眠等等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我很钦佩前辈所创造的有着相当艺术沉淀的艺术品,但如何在当今走出自己的一条不重复的道路,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又不失去传统,走入当下是我在当时感到有必要在绘画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我的专业是油画专业,这也使我可以从另一方面去观看,进入本土文化这个领域。

《残荷·秋》 油画

在我的记忆里,杭州一直是心中魂牵梦萦,与之相伴的城市,不论我走到哪里,内心深处一直有种流淌的旋律畅游在每个回忆的间隙,在生活的日日夜夜,在国外,国内,在城市,乡村,在大街小巷,山林乡野不断回响...这旋律伴随着我多年,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如股不见的动力影响着我很多方面...特别是在我出去留学以前的"荷花系列"作品,能让人感受到浓郁在作品中通过另一种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别样特色,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新的又是怀古的,是我本人的同时又是属于这时代的,当艺术家在描画心灵的同时他寄托的是通过作品返照自己内心的情怀,通过心呈现给别人的是图象,图象与观众交流的是给予与被给与之间的相互体验,图象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是对作品审美的参照与对比。

《冬雪》油画

在德国留学多年,现在反观当时的作品仍然被它内在的传统与现代相融汇的气息所打动,它几乎都是在我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在杭州画院的特殊气氛下,用不同于其他画院画师的艺术语言所创作出的作品.当时给院里的其他几位画国画的老师看过,对我作品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但都对作品中用另一种艺术语言诠释出如中国画里文人般的心性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并对这种艺术手法作出了肯定.而我本身也正是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关照传统与当下,在突破与继承之间寻找自己的切入点,怀着这份心境我在那几年里创作出了这批作品,也是站在这一角度,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我来到了德国,在现代艺术氛围极强的领域继续了我的求学之路。

《涟漪》油画

通过这几年的留学我感到了自身内在与外在的变化,这是一条极为艰险的路,也正是在这探索与求知的路上我感知并了解到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世界,艺术是人类的,人类的差别本身印证了多样文化,人性中又有很多共通性,正是这些多样元素使艺术本身能有差异并在人性的共性上使不一样的文化能相互沟通与了解.现在回望当时的作品仍然为在这转折点上已经形成的艺术语言感到欣慰,毕竟,中国文化本身有着极大的渊源,只有更好地了解本身,本土文化,对自己现在所处的艺术文化地域与环境才能更好地把握与了解.发展是在继承中产生的,这是我回顾展望自己当年的作品,并把它拿出来,做这次展览的目的...

《静物》油画

邓闰夏展览的发言

文/洛齐

2017年10月20日

我和邓闰夏师出同门,与她的父亲母亲都是中国美院的校友,所以我们都是美术界黄埔军校的同学。同学不分年龄,只看艺术的修养和艺术的才气。

《抱小孩的女工》油画

邓闰夏是一位非常有灵性和才学的杰出年青画家,在她离开杭州画院之前,已经在杭城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后不久她消逝在我们的视野里,长期游学、生活和创作在德国,一直到现在。

《少女肖像》油画

近年来她开始往返欧洲与杭州之间进行艺术互动。她的艺术很好的继承了父母的学养,化解了浙派学院的模式,有了非常宽阔的艺术认知。中国的传统,西方的文化在她的艺术中得到了极好的融合。

《对话》油画

中国和德国的艺术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高度强调精神性,情感的理性解析,在具体的形态表达上,又强调表现性,德国的艺术也在从传统的沉稳、理性向感性表现发展,更注重内在的心像研读。邓闰夏近年来在德国萨尔兰州市政厅、萨尔布吕肯K4 FORUM等举办的展览作品,是她在德国游学、生活、艺术创作和思索的一个侧面,极好地将中国艺术中含蓄优雅的心境融合在德意志的意志中,生活和经历越丰富,作品就会变得越包容。对欧洲的文化艺术了解的越多,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就会理解的越深。

《裸女二》油画

她的艺术思想完全是开放的,多元并进的,她很好的运用了各种媒介来传达不同的艺术感受,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尤其是生活和创作在欧洲和西方的当代年轻艺术家,必定是会综合地运用新媒体、装置、架上绘画的各种手段,对社会、自然和生活做出不同的感受和表达,单一的传统媒介已经很难适应国际艺术的交流,这是新一代艺术家的特征和语言,也是他们的艺术生活方式。

《裸女一》油画

我的主要艺术活动虽然在米兰,但是每年我都会去德国,我喜欢德国文化艺术中的理性,但是又充满童话般的浪漫,而邓闰夏的作品更增添了我们东方文化的人文情怀,她是源自中国文化的新一代国际艺术家,艺术是精神生活的支柱,也是生活最美好的方式。

《西湖》油画

人的意识和状态是随着客观生活环境在改变的,邓闰夏用艺术的方式传达了被改变的思维,或者说融合了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感知,用艺术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生活,多元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她对客观世界的判断,艺术的丰富性和魅力就在于此,邓闰夏今天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从她的作品中看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都市夜晚》油画

很高兴有机会在今天,在美丽的杭州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艺术积累,她才华横溢的艺术。

谢谢大家,谢谢邓闰夏,我们一起度过美好的艺术聚会。

《炼》油画

邓闰夏艺术年表

1971年,出生于杭州;

1993-1997年,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7-2007年,杭州画院,专职画师;

1997年,毕业作品《画室》获得“美苑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作品优秀奖;

《抽象油画一》

1998年,《人与环境》,《老人体》,《速写》入选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优秀素描作品展》;

油画作品《继续》参加“建国五十周年油画作品展”;

1999年,油画作品《荷花》,《女人体》参加“无题2000——当代青年女画家作品展”;

《抽象油画二》

2000年,油画作品《相向》参加浙江省美协,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2001年,油画作品《相向》参加浙江省美协,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1世纪青年画家作品展”;油画作品《荷塘》,《女人体》参加“西湖博览会家庭画展”;油画作品《生命》参加“东星杯艺术作品展”;油画作品《邓中夏》入选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百年英烈——油画作品展”

参加上海农工民主党主办的“杭州画院画师作品——邓闰夏作品展”;

《夢》油画

2004年,赴德国萨尔州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师从雕塑大师Wolfgang Nestler教授和绘画系教授Bodo Baumgarten;

2007年,参加杭州市政府组织,杭州画院.杭州市文联举办的“相聚大运河,彩墨新杭州作品展”作品《节奏》,《绿》参加萨尔兰州―-Du rd weiler艺术家作品展;

作品“韵律”参加德国萨尔布吕肯-都德怀勒区艺术家作品展“树”参加德国Vol kling工作室艺术家100幅版画作品在Mauch au展;

作品“痕”在Mauch au参加Wolfgang Nestel er教授工作室艺术家自由艺术组织展并出售;

“学生邓闰夏作品”由教授Gabriel erLangen dorf推荐申请“柏林青年艺术家学院奖学金”;

作品“瞬间,集中,继续“参加2008年萨尔布吕肯艺术学院硕士生作品展。

《月夜二》油画

在德国期间的学习课程:

主修:自由艺术,雕塑,装置

课程:2004-2006年和Bodo Baumgarten;Wolfgang Nestler教授学习绘画,雕塑,装置;

2006-2008年和Gabriel erLangen dorf教授学习绘画;

2007-2008年和Geroge Winter教授学习雕塑, 装置, 公共艺术;

具体课程:2005年选修水泥课程,作品有:“河道”2006年作品有“树叶”;

《潮二》油画

2005年选修金属课程;

2006年选修木工课程,作品“工具凳”;

2006年选修玻璃课程,作品有“玻璃杯”;

2004-2007年在学期间曾参加理论课的必修课,内容有“19世纪的艺术家及20世纪艺术家”,写有论文“论罗斯科的作品“,涉及主题”窗“;论文”论印象派画家毕萨罗作品“, 涉及主题”桥“选修理论课“论作品的联系与作品的相关-从架上绘画到装置“;选修理论课程”美与美学的定义“;选修理论课程“声音艺术”;选修理论课程”汽车对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艺术的直接关系“选修理论”光的艺术“;

《涌动》水墨

主要作品介绍:

2004年参加学习去期末作品展,代表作”绘画作品”;“自由人体写生作品”、”信封的装饰“;

2005年参加学习期间考试,作品”黑色作为开始“参加作品展出并通过考试;

2005年参加学习期末作品展,代表作”人体写生“,”绘画作品“,书籍装置作品“肖像”;

2006年参加百幅艺术作品在Mauch au展览, 期末学生作品展, 代表作:装置作品“叶”;

2007年作品参加青年艺术家作品在Mauch au;并参加作品都得怀勒艺术家作品展;作品教授推荐申请奖学金;

2008年参加硕士生作品展, 5月和德国女艺术家Ilga在“戏剧家一角“举办小型两人艺术展;

将继续选的公共性艺术课题:“身体的运动与环境”;“改造的喷泉”,“办公室的改造”“及计划的毕业创作”“声音与绘画”,由于时间及毕业创作所限,只能参与一部分公共课题的选修;

《墨与色》综合版画

2009年3月在德国Sulzbach市与另两位艺术家一起举办“青年艺术家”展览;

2009年7月参加在德国萨尔不吕肯市举行的“第五次艺术学院艺术节-方块中的艺术”展览,个展题目:“转换的印刷”;

2009年8月参加萨尔兰州夏季艺术节举办的艺术活动,与另两位法国表演艺术家一起参演了表演行为艺术作品“卡夫卡”的演出;

2009年9月在萨尔兰州城市艺术画廊“K4 forum”举办夏季艺术节艺术展-邓闰夏作品个展“可能-结果”;

2014年"饮食系列"毕业创作在导师Eric Lanz带领下举办展览;

2015年在萨尔兰州Reg ensberg市政厅举办个展;

2017年参加杭州第六空间艺术中心举办“蒙养与开拓-艺术家庭三人展”的“游离东西-邓闰夏艺术作品展”;

《模糊》石版画

小提琴系列作品--集中注意、继续发展

文/邓闰夏

这个作品是德国留学阶段的很重要的作品,主要表现人们内心对完美事物的追求与实际落差间的一种生命状态的描述。

小提琴是我很喜欢的乐器,但由于小时候没条件学习成了一种内心的遗憾,这份愿望保持在心底每次看到琴总是会勾起一份回忆。长大后我学了艺术可以说找到了另一种对生活,生命表达的方式,这种延续使人产生的热情可以和小时候的愿望做对比。人们内心达不到的愿望总是很完美的,就像提琴的形态,几百年前留存下的大师的琴今人几乎无法超越,它是完美的象征,现代手工艺的日益更新与技术的俱进做出的小提琴,它的音色与琴本身与前人做出琴的完美程度让今人很难超越,就像人们内心对完美愿望的渴望是很难超越的。

《小提琴系列一》

我利用假期在国内找到了制琴师,在多次的恳请下,终于愿意和我尝试制作一把琴,由于普通的制琴工艺有二十多道工序,一般的工具练习都至少半年,所以师傅是很难在没基础的前提下带“徒弟”的,所以我把“尝试”做琴作为课题提出来必须征得做琴师的同意。他带我试验几乎每两天上新课,我自己在前一天学得的知识及怎么制琴的工序的训练下每天无间断地进行制作,最终在假期结束时做出了琴的一个大概的样貌,也使我体会到了制作一把琴是多么地不容易。我把制作过程拍成视频,可以看出整个制作的复杂工艺,它象征着人们对完美事物的一种追求,制作的工序的复杂来不得半点马虎。

《小提琴系列二》

我在一面墙上钉了幅大的画布,上面是用古典技法画的一幅斯特拉第瓦里的小提琴。画面的技法也象征着古典画技法的严谨,我把每天画这幅画刮下来的颜料放到另一堵墙上,开始是杂乱无章的,在我那幅大画画完之后堆在另堵墙上的颜料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秩序“,我再慢慢”加工“它,它也似乎有了自己的框架及调和的颜色。在”做成“那把小提琴后我又在木工间找到一些料,我根据它们各自的形状做出类似”小提琴“的样貌,它们看上去都有点像小提琴,每个又都不一样......

《小提琴系列三》

我找到音乐学院拉小提琴的专业琴师,让他们拉最能体现自己水平的古典音乐,又找到一个演奏古典音乐及有些现代音乐穿插的琴手,他的擅长是听完一段音乐自己能改编出自己的曲子,最后我作为不会小提琴演奏的人,拉出的琴弓的声音。我把这些拍成视频,和制作小提琴的视频在不同位置放映。这也体现出人们对完美事物追求的艰辛,以及,如果不那么做,结合自己的特点,它出来的声音,形色是另外的,它就”不完美“了吗?还是可以结合自身,做出符合自己当下形态,声音,及色彩的”作品“像那位演奏古典音乐都参合自己重新编排音乐的琴师一样......

《窗外一》装置

《窗外二》装置

《窗外三》装置

《行为水墨》2017

《水墨现场》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