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村赛社

 未懂书馆 2021-01-14

长治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保存了许多悠久的民俗事象与活动,流传久远的贾村赛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留存至今的内容最丰富、形态最完整、历史意蕴最明晰的社火活动,贾村赛社被誉为“华北民间第一社火”,可以说,贾村赛社是长治民间社火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缩影。

非遗档案

名称:民间社火

类别:民俗

级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杜同海

传承地:潞城市贾村

1
一座村庄的民俗坐标

4月18日春意正浓,记者走进潞城市翟店镇贾村,像蓦然进入了一段故事,村中古老的庙宇勾勒出一部宏大的图绘,历史似乎在这里轰然回响。

(资料图)

贾村的贾,是一个多音字,除读jia之外,还读gu,即商贾、经商的意思。据说贾村一带在元、明时期就呈现出商业兴盛、百姓生活富庶和谐的景象,因此,流传有“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的民谚。贾村原有古庙14座,最大的古庙是碧霞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由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感念这是碧霞元君和土地神的恩赐,遂定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四在贾村敬奉碧霞元君,并恭请四邻神仙到碧霞宫,村里搭台唱戏,酬谢神灵,举办迎神赛社活动。

(资料图)

民间赛社,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的神灵崇拜。“赛”言报谢,“社”原指土地之神,赛社的本意是报谢土地神灵对人类生存所需的恩赐,与农业文明的兴起有关。上党地区历来崇尚迎神赛社,以明清至民国初年最为鼎盛,尤以潞城等地较多。

赛社是民间社火的一种,而贾村赛社无论从形式到内容更为丰富,因而它是长治民间社火的缩影,是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民间活动。

贾村赛社大体保存着宋元时的特征。首先是映现着农耕社会“春祈秋报”的古俗古风,赛社中驱傩性的表演原始古朴,今已罕见。其次是保留着模仿唐宋帝王寿诞的礼仪活动,与古籍文献资料中的记载相互映照。再次是保存着宋元伎乐表演的特色和明代乐户制度的形态。

(资料图)

贾村民间赛社,是上党地区赛社遗存的典型,更是研究中国赛社文化和乐户历史的“活化石”。在2006年8月举办的“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对贾村赛社做出如此评价:“潞城贾村的赛社活动将宗教、祭礼、娱乐和民间戏曲艺术完美地融合,可以说是华北民间第一社火。”

千百年来,长治的先民们坚守故土的文化之魂,作歌铉响,用独特的民间艺术洞穿时空的隧道,温暖着几千年来的春天,至今仍跳跃着强烈的生命律动。

2
一本古籍的乡愁诉说

贾村赛社表演丰富生动,一枝独秀,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追溯根由是其传承完整,尽可能地保留了古代赛社风骨,体现了上党赛社的原始风韵。说到这一点,自然与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明万历二年的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资料图)

据载,这一珍贵文物类似上党赛社和乐户演奏的总导演本,它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了赛社的祭祀礼仪、乐户演奏等丰富的内容和井然的秩序,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中还有此前闻所未闻的队戏、哑剧、院本和杂戏等等,被誉为“二十世纪末学术界的重大发现”,它揭开了上党赛社的深层底蕴,轰动海内外,震惊戏曲界。

这些珍贵的史料,成为“复活”迎神赛社重要的原始依据。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迎神赛社的过程就像一个流动的表演群体。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演出气氛高潮迭起。表演者和观看者相互追逐,整个村镇有多大,戏台就有多大。

(资料图)

史料记载了当地农村赛社礼仪和规矩,其中的大量戏曲剧目,展示了晋东南农村古代赛社戏曲演出的节次安排,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揭示了戏剧与祭祀文化的关系。同时,史料见证了晋东南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佐证了上党地区是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演唱体系重要的发源地和演出地。

(资料图)

贾村的迎神赛社文化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人类史、文化学、宗教学、民俗学、古代乐舞研究、古代戏曲史、剧种形态学以及中国伶人史等学科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2006年6月,贾村赛社以民间社火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表示:“上党赛社以其完整和丰富著称海内外,极大地提升了长治市的知名度,为魅力长治增添了文化魅力。”

如今,新时代的迎神赛社活动更加突出了娱乐功能,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是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一种向往,更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文化价值体现。

3
一位老人的传承记忆

在潞城,说起贾村赛社无人不知,而说起与贾村赛社有关的人物,今年已80岁的杜同海更是家喻户晓。

说起贾村赛社,杜同海老人便会滔滔不绝,看得出,他为挖掘、整理和恢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感情。当初开始整理、恢复赛社活动,杜同海只是凭着一个朴素的理念,就是不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在今人手中失传,所以从1981年起,老杜就开始了对民间赛社的系统恢复。由于贾村赛社从1944年中断,几十年来,当年参加办赛的一批老艺人相继去世,老杜克服重重困难,和一些学术机构或研究者一起从民间搜集、收购到一些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为了不让古俗遗失,上世纪90年代,杜同海和村中几位老人共同出资将破败的庙宇进行了修缮,并于1997年组织了二月二“仿古大赛”恢复活动。

(资料图)

“我记得修庙时出了一万元,那个年代村里‘万元户’很少的,不是我家多有钱,就是热爱。”杜同海回忆说,多年来,他一直自筹经费四处奔波,呼吁人们关注上党赛社。2006年举办的“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外众多民间文化研究者的关注,让他们领略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如今,杜同海老人吸取了上党地区民间文化的精华,对迎神赛社活动以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了筛选和深化,使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更加完美。据不完全统计,30余年来,杜同海老人收集的赛社资料上至明万历,下至民国年间,各种图谱、曲谱、脸谱、道具、音像资料等不计其数。2011年,在75岁高龄时,他又著书立说,编辑出版了百余万字的《上党赛社》著作,对赛社活动中传统戏剧、曲牌等进行了整理总结。

(资料图)

鉴于杜同海对贾村赛社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他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贾村被评为“民间文化保护先进村”。

“历史总要延续,我的任务就是要把长治民间社火文化挖掘出来,弘扬它、传承它,不能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在历史的遗忘中。”杜同海就这样守护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嗅到了远古的气息,让今人与前人心灵相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