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基本方(附加减) [组成...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01-14
胃痛基本方(附加减)
[组成] 生白芍, 炙甘草,川楝子, 延胡索。
[功效主治]通滞止痛。用于胃脘痛。
[方解] 胃院痛可因致病因素不同,有寒凝、气滞、热郁、湿阻、气虚、血瘀等多种见证,诱发因素亦较为复杂。临床上以上述诸证兼夹者为多见。病机特点往往是寒热虚实,诸证错杂,气滞血瘀,合而致病,使中焦枢机不利,胃气失于通降,滞而为痛,故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疼痛。疼痛为标,滞而失于通降为本, .即所谓痛则必滞,滞甚痛愈重。治疗当以通滞止痛为先。于师选用芍药甘草汤,方中白芍柔肝缓肝,炙甘草甘缓调中,二药相伍,缓急止痛。因肝以气为用,柔缓则肝用自调而中气调畅,所谓“治肝即可安胃也”。方中合金铃子散,理气散瘀,行滞止痛。两方合用共奏缓急安胃,行滞止痛之功。再结合辨证,在该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加减]
1.气虚胃脘隐痛, 喜按,进食少量则痛缓,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加太子参、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砂仁、广陈皮、黄芪等。
2.阳虚胃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泛逆清水,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加黄芪建中汤:痛甚者,可加良附丸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若伴腹痛泄泻,加理中汤:若阴寒内盛,脘腹痛剧,呕不能食,痛不可近,手足逆冷,脉象沉伏,加大建中汤;寒甚者可酌加制附子、肉桂等。
3.阴虚胃痛如灼,嘈杂似饥,形瘦食少,口燥便干,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酌加甘寒之品,稍加益气、调气之药,如北沙参、石斛、麦冬、乌梅、生地、玉竹、太子参、山药、佛手、玫瑰花等。
4.气滞凡痛发于情志不畅,忧郁恼怒之后,症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牵及两胁,嗳气,脉弦者,宜选加郁金、香附、青皮、佛手、木香、陈皮、柴胡等,并注意配伍柔肝酸泄之木瓜、当归等;若气郁化火,痛势急迫,嘈杂反酸,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香附、枳壳、黄连、青皮、蒲公英、黄芩,并稍佐吴茱萸。
5.食滞痞胀而痛,拒按,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者,加槟榔、炒三仙、莱菔子、枳实、鸡内金;如素体脾胃虚弱,复加食滞者,当消补兼施,选加香砂枳术丸。
6.湿滞腕痛痞闷,恶心泛逆,呕吐涎沫,身重倦怠,舌苔白滑,脉濡者,宜加半夏、陈皮、茯苓、白蔻仁、藿香、苍术、砂仁等,亦可加平胃散。
7.血瘀多为素有胃痛宿疾,症见脘痛如刀割,或如针刺,部位固定,夜间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合入丹参饮,或失笑散,或加血竭,如兼有出血者,可加三七、白及、茜草、云南白药等活血止血之品。另外,如兼有外感表证,症见恶寒,身热,头身疼痛者,合香苏饮并加生姜以疏表;吐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胃虚有热,呃逆呕吐,舌苔薄黄,脉虚数者,加橘皮竹茹汤,并酌加枇杷叶、生姜、清半夏等。
[方源]孙健民,马丽亚。 于慎中治疗 胃脘痛经验、山西中医, 1994, 10(3): 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