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母戊鼎”和“司母辛鼎”背后的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商王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贤人,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他是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其在位五十九年中,频繁对外征伐,先后征服了西北、东南的少数民族部族,极大地扩大了商朝的版图,史称他统治的时期为“武丁中兴”

武丁之所以能够中兴商朝,和他的小时候成长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话说他的爷爷商王祖丁有四个儿子(商朝前期的继承法多以兄终弟及为主):长子阳甲(在位7年),次子盘庚(在位59年),三子小辛(在位21年),四子小乙(在位21年)。而武丁是四子小乙的儿子,王位要是按照这么轮下去的话,他父亲小乙生前都不一定轮得到(必须得寿命够长才行),更不要说是武丁理论上他的三个伯父的儿子应该更有继承权)。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被父亲小乙送到外面和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若干年后他的父亲小乙终于熬到了王位,武丁又意外地直接继承了父亲小乙的王位,这才有了后面商朝的“武丁中兴”!

武丁有三个儿子:长子祖己(孝己),次子祖庚,三子祖甲,其中长子祖己便是他和大名鼎鼎的商王后妇好(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谥号为辛”,后人尊称她为“母辛”)的儿子。而且这个祖己是一名孝子,很有孝名,所以又被称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又是嫡长子,是王位继承的不二人选。但是由于他的母亲妇好(享年才33岁早逝,而新立的王后不太喜欢他(这个新王后极有可能是弟弟祖庚或祖甲的母亲妇妌(jìng),谥号为“戊”,后人尊称她为“母戊”),毕竟世界上每个母亲都是自私的,她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然会处处在武丁面前排挤祖己,后来武丁果然把祖己流放到外地。

实际上武丁流放他的目的有两个:

1、为了锻炼他,让他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多多了解民间的疾苦,以便能更好的继承大统。

2、暂时避开他和新王后的矛盾,有意保护他的安全。

但是祖己没有理解父王的良苦用心,认为自己是无端被排挤,受不了如此打击,不久就忧愤而终,只能说是太可惜了。

武丁驾崩后,王位由祖庚(祖庚即位十年左右病死,后祖甲继位)继承。继位后的商王(祖庚或祖甲)后来为其母戊制作了著名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并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而祖己由于死的早没有继承王位,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年代,导致了妇好墓里出土的“司母辛鼎”(重138公斤左右,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形制相对比较小。“司母辛鼎”被发掘出来后,现存于殷墟博物馆,也被列为其“镇馆之宝”。

众所周知,小学历史课本上的明明标注的是司母戊鼎”,为啥现在变成了后母戊鼎呢?据考证,司母戊三个字标注于鼎腹内,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其意为祭祀自己的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后来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后”的意思是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此理解后母戊三字的本意应该是献给敬爱的母戊”,这一理解在后来出土的“司母辛鼎”得到证实,毕竟东西埋在妇好墓里面,是人死后享用的东西,就应该没有“祭祀”的意思(“司母辛”应理解为“献给敬爱的母辛”),所以司母戊鼎后来就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

实际上,由于“司母戊鼎”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最大,影响最广,后人对它的名称相对较谨慎,以至于后来严谨的学者们及时把他的名字改为“后母戊鼎”,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这场改名风波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司母辛鼎”实际上也应该叫“后母辛鼎”,但不知为何目前殷墟博物馆一直沿用原来的名字,这里头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