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太监为了劝谏慈禧甘愿赴死,光绪皇帝为他痛哭流涕,绝食数日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清军入关以后,各项制度都仿效明朝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这其中就包括皇宫中的太监制度,只不过鉴于明朝屡屡出现太监干政的现象,顺治皇帝在宫内立下十三道铁牌(分别立于十三个衙门)写道:“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意思就是说严禁太监干政,触犯者将会被凌迟处死,这比朱元璋建立明朝时立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还要高出一个档次,毕竟凌迟处死可不是闹着玩的。

得益于这一条规定,终清一代,基本上杜绝了太监干政的现象,偶尔有干政者,最终也都没有得到好下场,顺治时期的吴良辅、清末的小德张恃宠日骄,违背祖制后来都被处死了,即便是极其低调、八年玲珑的李莲英最后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考古人员发现李莲英墓里只有一个人头)。

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清朝时期太监公然干政的故事,只不过他的初衷是忧国忧民、一心赴死,所以不但没有留下骂名,反而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烈士,他的名字叫做寇连材。

寇连材是北京昌平人,曾经读过几年书,还生养了三个小孩,本来一心想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他在二十三岁那年突然遭遇了家庭变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维持生计,他无奈地选择了进宫当了一名太监,并很快凭借做事谨慎细心讨得了慈禧的欢心,有幸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起初,他被慈禧太后特意安排到光绪皇帝那里,名义上是侍奉皇帝,实际上是为了随时随地监视光绪的言行。一段时间以后,从小就富有正义感的寇连材被光绪皇帝的那些维新变法、救国图强的思想所感染,所以他不但不去向慈禧太后报告光绪皇帝的动态,却反而去向光绪皇帝报告慈禧太后的种种劣迹。不仅如此,他还偶尔在慈禧太后高兴的时候暗中劝谏几句,虽然每次都受到呵斥,但他也并不因此而放弃。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慈禧太后不顾国民的反对,下令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忧国忧民的寇连材此时又坐不住了,他决定要正面劝谏慈禧太后,希望她能够多一点考虑国计民生方面的事情。一天,慈禧太后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哭声吵醒,原来是侍奉在一旁的寇连材痛哭不止,慈禧太后很不高兴地问他好好地哭什么,寇连材趁机说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想法,结果换来的却是一顿臭骂,还被赶了出去。

深知太监干政后果的寇连材发现这样劝谏不行,于是毅然决定死谏。他请了几天假回到老家和亲戚朋友们一一诀别以后,回到宫里就写了一封奏折交给慈禧太后。奏折内容主要是劝谏慈禧的十条建议:一是请太后归政于皇帝,二是请太后不要软禁光绪,三是请太后不要挪用海军军费,四是请太后赎回已经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慈禧太后看了以后大怒,但她一开始并不相信这只是一个太监所为,认为此事必定是受人指使,经过拷问,寇连材一口咬定无人指使,并且还能一字不差地口述出奏折上的内容,这才打消了慈禧太后的疑虑。虽然无人指使,但寇连材作为一个太监,竟然像一个大臣一样写奏折干涉政治,明显是触犯了禁忌,他也很快就被慈禧太后以“内监有言事者斩”为由处以死刑。

行刑那天,寇连材镇定自若,慷慨赴死,围观的群众无不感慨其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精神。寇连材死后,光绪皇帝痛哭流涕,绝食数日,梁启超特意为他写了一本《烈宦寇连材传》,称其为“义烈宦官”,人们还纷纷在各地修建寇公祠,每逢他的祭辰都前来祭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