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呃逆(打嗝、膈肌痉挛)】

 昊晟堂 2021-01-14

呃逆

呃逆是以饮食、情志、受凉、正虚以及痰饮、瘀血等为病因,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为病机,临床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证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中膈肌痉挛、胃扩张、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以及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呃逆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诊断依据

1、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次症:胸脘膈间不适,嘈杂灼热,腹胀嗳气,口中有异样感觉等胃肠道症状和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

3、起病突然,多有饮食、情志、受凉等诱发因素。

4、胃肠X线钡餐检查、腹部B超检查有助于确诊。

鉴别要点

1、干呕有呕恶声而无物吐出或呕吐少许黏液者,称为干呕,与呃逆一证不难鉴别。

2、嗳气嗳气多因饱食或情志因素,致胃中浊气上逆,由口中排出的一种病证。其声较长,嗳气后,胃中有舒适感,病势较为缓慢。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轻重:在快速吞咽干燥食物、被动吸入大量冷空气或受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发生短暂性呃逆,一般病情较轻,无需治疗,通过饮热水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自行消失。若呃逆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则病情较重。某些重病患者后期出现呃逆不止,饮食不进,脉微欲绝,此乃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应高度重视。

(2)辨虚实寒热:呃逆初期,呃声响亮有力,持续发作,脉弦滑者,属实;呃声断续、低长,气怯乏力,脉弱者,属虚;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适,遇寒呃重,得热呃轻,苔白滑者,属寒;呃声高亢有力,胃脘灼热,口臭烦渴,便秘溲赤,苔黄者,属热。

2、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治疗原则,并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施以相应的治法,如属胃寒者,温中祛寒;胃火上逆者,清降泄热;脾胃虚寒者,温补脾胃;胃阴不足者,养胃生津;因于情志者,疏肝解郁;因于痰饮者,降逆化痰;瘀血阻滞者,活血化瘀;饮食停滞者,消食导滞。

3、分证论治

(1)实证

a.胃中寒冷

【证候】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呃增,得热呃减,胸膈、胃脘不适,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食少纳差,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祛寒,降逆止呃。

【方药】以丁香散为主方加减化裁。丁香6g,柿蒂10g,高良姜6g,炙甘草6g,吴茱萸3g,肉桂3g,陈皮6g,厚朴6g。

b.胃火上逆

【证候】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饮冷,腹满便秘,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为主方。竹叶12g,生石膏30g(先煎),柿蒂10g,竹茹6g,法半夏9g,沙参12g,麦冬12g,生甘草6g。腹满便秘者,可加生大黄6g或与小承气汤合方。

c.饮食停滞

【证候】呃声壮实有力,嗳气腐臭,吞酸嘈杂,脘腹胀满或痛,大便或秘或溏,苔腻,脉滑。

【治法】消导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神曲15g,枳实12g,大黄9g,茯苓15g,黄芩6g,黄连3g,焦山楂15g,莱菔子15g,白术9g,泽泻6g。

d.气机郁滞

【证候】呃逆连声,持续发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肠鸣矢气,大便不调,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止呃。

【方药】五磨饮子为主方。代赭石30g(先煎),旋覆花9g(包煎),乌药6g,沉香3g,木香9g,槟榔12g,枳壳9g,郁金12g,川楝子9g。

e.痰饮内阻

【证候】呃逆连声,持续发作,常因饮冷而发或加重,脘闷不舒,痰多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苔白滑,脉滑。

【治法】和胃化痰,降逆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茯苓15g,桂枝9g,白术9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

f.瘀血阻滞

【证候】呃逆日久,胸腹疼痛如刺,口渴不欲饮水,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药】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桃仁12g,红花9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黄12g,当归9g,柴胡5g,枳壳9g,桔梗6g,牛膝12g,甘草3g。

(2)虚证

a.脾胃虚寒

【证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炮姜9g,党参12g,白术12g,刀豆子9g,丁香6g,炙甘草6g,吴茱萸6g,柿蒂9g。呃逆不止者,可加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兼肾阳虚者,加附子15g(先煎),肉桂9g。

b.胃阴不足

【证候】呃声急促而不得续,烦躁不安,咽干口燥,食欲不振,或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降逆止呃。

【方药】益胃汤化裁。北沙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5g,石斛12g,玉竹6g,柿蒂9g,竹茹6g,枇杷叶9g,冰糖3g,生甘草6g。

4、针灸疗法

(1)实证取穴:以膈俞、内关为主穴。寒证隔姜灸中脘穴;热证泻内庭穴;痰证泻行间、丰隆穴;瘀证泻期门穴。

(2)虚证取穴:取胃俞、足三里(用补法),膻中(艾卷雀啄灸)、内关(平补平泻)为主穴。阴虚者,加三阴交(补法);虚寒者,加关元穴(隔姜灸)。

5、拔罐疗法

主穴:取膈俞、脾俞、肝俞、胆俞、中脘、膻中等穴。先在背部俞穴拔罐4到6个,然后再在腹部腧穴拔罐,留罐15到20分钟。

6、外治法

胃寒证,取吴茱萸、丁香、沉香各20g,研末,加蜂蜜、姜汁各20ml,调匀后备用。取药膏适量,敷神厥穴,每日1次;

胃热证,以朱砂、芒硝适量研末,用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敷神厥穴,每日1次;

虚寒证,取艾叶、硫黄、乳香各等份研末,加白酒适量,煮沸,吸热气,并以生姜擦胸;

久病呃逆,取蜂蜜、姜汁适量和匀,擦背。

7、中成药

胃寒证,选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到4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胃热证,选用三黄片,每次4到6片,每日2次,凉开水送服;

食滞证,可酌选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每次6到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虚寒证,选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阴虚证,用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8、单方验方

(1)柿蒂9g,水煎代茶饮。

(2)枇杷叶30g,去毛,加水适量,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