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部落学校——从一张旧照片说起

 天下孝义人 2021-01-14

        偶尔翻旧照片,看到了这一张,思绪立即回到了40年前: 这是我们老家----孝义县下堡镇部落七年制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合影,时间是1975年11月。


        部落是个小山村。

        当年,部落像村名一样落后,却没有村名那样古老。部落学校原来是五年制小学校,1970年改制戴帽为七年制学校。生源来自四个自然村:部落村,邀庄,安家岭,槐树园。

        从照片上方隐隐约约看到的几眼窑洞便是我们学校样子。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办学校也只能简单从事,有几孔窑洞做教室,学校就办成了。教室的黑板都是水泥质地,涂了黑色,便可以使用了。粉笔也是附近学校五·七工厂的学工产品,黑板难用,粉笔难使,板书难写,学生看板书只能连猜带蒙。高年级学生有简易课桌,低年级学生都用水泥书桌,自带小板凳上课。

        照片前排正中间,是村革命委员会派到学校的贫下中农代表----王荫槐。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学校的老师都被冠以“臭老九”,必须由贫下中农代表来管理学校。

        王荫槐是个好人,在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姓魏的部落村,他家是少有的几户外姓之一。因为他的善良,或许因为他是外姓人家之一,他做人很本分,也特别尊重学校老师,从来没有为难过我们这些“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尽管他和我们的父辈同龄,由于他的辈分小,我们按村里人的习惯,称呼他“老二哥”。老二哥二胡拉的很好,又爱唱晋剧,年轻时登台演过戏,所以他常常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起排练“歌颂文化大革命,歌颂学大寨”的小节目。

        照片前排左一人是学校做饭的老魏,我们和村里人一样称呼他“老五大叔”。老五大叔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伍返乡后青春不在,过了娶妻生子的大好年华,家又贫寒,只能和守寡的四嫂领了结婚证。抚养四嫂的儿子,他的侄子长大成人。大队照顾他是复退军人,学校做饭的美差就由他来承担。

        前排左第三人是我们教师中的长者——任大孝老师。任老师当年可能近五十岁了。他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据说解放前他是在教会学校读完高中的(铭义中学,即现在的汾阳中学)。1975年冬,学校基本不上什么课。就是偶尔上课,语文课上,批林批孔;数学课基本是学农课,比如由老师领学生仗量粪堆的大小……大部分时间学校组织师生排练文艺节目。任老师多才多艺,编小节目,排练,乐器,他都在行。那时候我们学校由他编导的小节目在联校汇演常常得到好评。,

        前排右三是校长魏兴福老师。和任大孝老师一样,魏老师也是公办教师。因为他是部落本村人,所以老老小小都称呼他老师,没有人称呼校长的。他同样也代课,同样和村民一样每天挑着水桶来到学校,下学后挑一担水一步一步爬坡回家。

        当年的农村学校,上面不给拨发教学经费,学校的一切开支都靠勤工俭学。部落学校的勤工俭学是每年秋天捡核桃,就是捡社员打过核桃后遗留在树上的,或者坡上,地里草丛中遗失的。六、七年级的学生每人一天能捡一百多个,会爬树的学生可能捡到三百来个。所有的核桃卖给供销合作社,一年收入七、八百元,作为办学经费,每项开支由校长定夺。兴福校长是贫困人家出身,勤俭持家的美德也在学校体现。

        剩下我们年轻的十人中,有三个是六六届的高三毕业生,有二个是六三届的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个是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只有刘秀珍老师(后排右二)是当年兑镇师范毕业,女教师中唯一的公办教师。

        部落学校的所有的男教师都能拿得起乐器,都能拉一手好听的二胡。在当时的七年制学校中,像这样师资力量强大的学校,可以说在孝义是屈指可数的。然而,我们在那个年代却没有用武之地,大好年华都消耗在没完没了的大批判,没完没了的学大寨运动中。曾记得,1976年秋天,第四小队所有从地里拉到村里打麦场上的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等,都由我带着三年级的十几个孩子去皮,脱粒,入库……学校的那几孔新窑洞用的磚砄,也是我们老师带学生装磚窑,出磚窑烧制出来的。修窑洞时搬磗、挑水,挑土都靠师生亲力亲为。

        好在1976年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我们学校也走上正规。1978年县教育局举办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下堡联校录取四人,我们部落学校就占了三名。(在此,我感谢华国峰拯救了我们老三届回乡知识青年)。

        那几年校长换成武国贵老师。他学识渊博,在数学方面思维特別敏捷。我们的六、七年级师资力量名声在外,不少学生慕名而来。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杜村乡梁家庄村的魏爱仙来此求学,并且考入兑镇中学,后来又考上四川大学。

到1981年秋,我随军离开学校时,我们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为村里培养了不少人才。

        部落学校在1981年秋摘掉了七年制的帽子,又恢复成五年制小学校了。

        此时,我们中不少人调离部落学校,成为乡、县级初中,高中骨干教师或小学,联挍校长。

        四十多年过去了,部落学校发生了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几起几落的变化,但我相信,我们为部落学校沤心沥血的付出会永远载入部落村的史册。

这张照片是在学校院内拍摄的,时间可能是1980年左右(前排左二为本人)

部落村现藐:三层小白楼是现在的小学校,本世纪初曾辉煌一时。估计现在人去楼空,没有几个学生了。


部落村的烽火台,是县级保护文物

作者简介:

        刘玉涛,1966年汾阳高中毕业。1968年至1978年当民办教师。1978年10月通过考试被孝义教育局录取为公办教师。曾于孝义县下堡镇部落学校任教,后随军于石家庄市获鹿城关镇中学任教。1987年初调回孝义新城初中任英语教师,2002年退休。现在随儿子一家长居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