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10 作者:叶子  我真正接触晋剧鸣琴腔是在1978年,因为那一年孝义请来晋中青年剧团的戏,在东风剧院一连演了十天,我就看了十天。当时我姐是东风剧院的会计,负责卖票,得天独厚,所以我能天天坐在孝义东风剧院1排1号近距离观看欣赏张鸣琴、侯玉兰这两位孝义籍晋剧表演艺术家的明星大戏。《下河东》《十五贯》《芦花》也是从那年开始喜欢上的传统戏剧。
 张鸣琴的鸣琴腔和侯玉兰的嗨嗨嗨那戏唱得真是叫绝,东风剧院场场爆满,掌声此起彼伏。好多戏迷为了能买到张鸣琴大师的戏票,半夜就在剧院大门外开始排队等待了。即使是站票,那也是一抢而空。买不到站票的,坐在剧院外边听戏的也是人山人海呀! 她做工自然,招式贴切,刻化精细,神、情、言、色皆有分寸。在唱腔上,吸收丁派神韵,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遒劲于喷口,端庄于行腔,清晰于咬字,通达于腔势,唱人物、唱感觉,重音色、重声韵,具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纯朴节律和氤氲万象的自然美,被誉为丁派须生中的“鸣琴腔”。远近闻名的拿手戏有《十五贯》、《芦花》、《下河东》等。在中南海演出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解放后崛起的一代明星,大抵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艺德馨香,这是最令人难忘的。 张鸣琴,女,晋剧须生。山西孝义大垣村人,是孝义桥南杨禄光的爱人。原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曾任晋中晋剧团演员、团长。晋剧界认为张鸣琴是继丁果仙之后少有的晋剧好须生之一。 人才培养:张鸣琴十分关心晋剧的发展,为晋剧培养出了不少的接班人,都已闯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其弟子也在山西晋剧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是弟子也同是女儿的杨红丽(小鸣琴)获中国戏曲“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另外几位徒弟有:国家一级演员、杏花奖获得者侯刚英(榆次区晋剧团);第21届上海白玉兰奖、杏花奖获得者荣爱梅(山西省晋剧院二团);徒弟王改玲(晋中小鸣琴晋剧团)。同时,张鸣琴开办有鸣琴艺术学校,从娃娃抓起,为晋剧事业再创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惊闻张鸣琴先生仙逝好难过,鸣琴之绝唱,晋剧之损失。孝义人民感念您,三晋大地痛惜您!愿大师一路走好!




若喜欢,请推荐给你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