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白记忆里的青春岁月(四)

 天下孝义人 2021-01-14

作者:史津生

建窑洞

知青们刚到村里时,全部分散居住在民房里,从南头到北头距离很远,集体生活非常不便。

1974年春,在县里和大队的安排下开始动工自建房屋。由大队雇请了几位河南籍泥工师傅,剩下的就由知青全部承担。下栅是安排本县知青的第一个知青点,下栅知青点的工作做好,对今后本县知青点的安排建设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从县、公社到大队都很重视。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对每位知青给500元的安置费和一些计划建材指标,集体插队的由财政拨付所在大队掌握使用,单独插队的本人领取自行安排。

选址在村里离戏台不远的地方,一排十几间的连体传统式拱型窑洞,坐西朝东独间结构。知青们有的挑水,有的筛灰,有的和泥,还有的搬砖。当时那种情境,像一幅充满阳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画面,鼓舞人心。晚上收工个个都是泥一身,水一身。墙体砌高后,要搭木架,圆滚滚的木架既窄又滑,师傅们习惯了,可知青们站在上面都害怕,还要在上面作业。那时候也不懂高处作业要有安全措施,只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运送灰浆的还稍好一点。运砖的可就遭罪了,上面用的砖由下面的人搬到木架下,一块块的往上抛,那砖浸过了水,两手端着一块块抛上作业架。抛一会儿十个手指肚就会渗血,两手那个惨劲,但没有一个知青为此抱怨或请假休息。在泥工师傅和全体知青的共同努力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工程圆满竣工。其中大队(相当现在的村两委)使用三间、带队老师一间、存放农具的库房一间,其余作为宿舍安排知青。

//////////

浇地
北方十年九旱,加之对地表径流水的蓄积方法不科学,对水土保持的功能认识不够。导致下大雨时生水患,几天不下雨又发生旱情。
所以用井水灌浇农田就是我们的经常性农活。春种前要浇水,春天麦苗返青后要浇水。夏天种植果蔬,麦子拔节期,夏种,秋种前得浇水,冬天还有冬浇。浇地基本上是男生的活,偶有女生参与也是白天。浇地的活倒不是很累,一把铁揪,晚上顶多再拿一个手电筒,有时拿手电筒还不方便干活。那个年代没有深井,大概30米左右的浅表层水井。干旱季节水量减少,水管直径也不大的链条式动力提水,因此效率很底,昼夜不停也浇不了几亩地。浇完一拢用揪先扒开要浇的下一拢,再用土堵住浇完的。其间如有高低不平处要扒高垫底,尽可能所有地方都有水流到。因为是漫灌,水量不大,所以不出活。晚上有时会弄的满身泥水,那情景是:遥看天牛织女星,不觉寒意袭身来。

//////////

挖砖
手工制砖方言叫挖砖。当时有不少生产队有这一副业。记不清创业队是哪一年的夏天开始的。利用别的生产队废弃不用的砖窑和场地,自己动手整理修复后就开始干活了。干之前没有师傅指导,完全是一边干,一边自己模索,积累经验。记得还有建中、宗才、文娟、金风,还有谁记不清了。两人一组,一男一女。我和文娟一组。
开始挖砖的前一天到砖场用平车人工把土运到操作坑旁边。滩平沟成盆状加水浸泡。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就是无用之材。次日黎明前4点左右天不亮就得去窖上翻泥,多次翻动让泥充分搅扮均匀。男知青跳入腰深的土坑里,双手接泥用力甩进木制的模具里。
甩泥是个经验活,甩好砖坯才能棱角饱满,土坯密实,然后用小木扳刮平模具表面,交给女知青平瑞扣抽模具。一模两坯也很沉的,扣抽模具前还要撤些干土,防止粘结。到上午10点前要把浸泡过后的泥全部干完才能收工吃饭。到下午4点左右到窖上拉土加水浸泡,还要把上午扣到场内的土坯砖立起来晾晒。如此反复。有时中午有雷阵雨,就得马上到场遮盖草垫防雨。土坯晾干后背土坯入窑烧制,烧制土坯需请专门师傅,过程中还要多次往窑顶浇水,大概是降温吧。砖烧好后土坯砖就变成青砖可以使用了。砖烧好还要全部背出来码好。所以参与往窑外背砖的男知青背部都被烫伤脱皮过。不过挖砖时间不长,大概一月左右,烧制了一到两窖砖。不知什么原因停止了。


哭泣的古迹

甘洒心血育花蕾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