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商用车存在质量问题?听听用户怎么说

 商用汽车 2021-01-14

在我国,商用车大概只占整个汽车市场的1/7,可相关从业者并不少,近几年随着人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对车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消费者,一些商用车用户借助《商用汽车》杂志平台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用户质疑国产车装配质量

聊起国内卡车的质量问题,多数驾驶员向记者表达的看法基本一致:“随着国内卡车企业走高端化路线,国产车的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好用性价比又高”“国产车水平的确大有长进,但装配工艺太差,小毛病多,30多万元买个纯国产车不如多加点钱买个合资车”“国内企业和沃尔沃卡车、曼恩等企业合作,只是提高了关键总成技术,像一些连接件、密封件由于装配不合理,经常出现问题”,等等。这些驾驶员的言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国产卡车的现状,还不能草率下定论,但必须承认,大部分驾驶员对国产车的装配工艺持怀疑态度。

“这辆车是我4年前购买的,刚买回来3个月就出现了车桥漏油,导致主减速齿轮严重磨损。车辆到服务站维修时发现是安装人员违规操作,在没有完全密封好的情况下直接用螺栓紧固,导致润滑油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从封口处一点点流失。”一辆欧曼ETX重卡车主苦笑着说,虽然后来厂家态度端正,勇于承担责任,给免费更换了车桥,但这次事故还是给他留下较差的印象。另一位广汽日野重卡车主张师傅也告诉记者:“我这辆卡车是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在国内完成组装,已经跑了80万km,除了正常保养外连一个螺栓都没有紧过。要说车辆唯一一次更换零部件也只是垫片磨损,经维修人员断定,那是车辆在国内组装时垫片没有正确安装造成的。” 

分析原因,多数车主认为:国产车装配质量差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装配精度不够。众所周知,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虽然通过合作方式能够从国外快速学习先进技术,但车辆在装配阶段仍欠缺经验。并且,国外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模具精度更高,行业内推行的“2 mm工程”是一项促进汽车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工程;反观国内,单一零部件或许能够做到,但数百个零部件装配在一起就难以保障精度。其二便是技术工人水平不高。目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招聘员工主要是通过社会招聘和学校招聘,社会招聘来的技工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化;学生通过企业系统培训熟悉车辆构造,对各个生产环节质量把控也非常了解,但年轻人心浮气躁容易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难以保证装配质量。

卡车出厂标配轮胎惹争议

解放JH6重卡车主王师傅生气地告诉记者:“买车的时候,销售人员明确告诉我原车标配轮胎足够跑10万km,1年不需要更换。可实际使用中,跑了2个月约1.5万km轮胎的花纹便被磨平,甚至还有个别轮胎漏气。”和王师傅有相同经历的还有中国重汽T7重卡车主耿师傅和欧曼GTL车主刘师傅等,其实在以往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车主中,90%以上的车主都对原车出厂标配轮胎表示不满。

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卡车行业竞争主要依靠价格战,每一代产品升级后,商家为了体现新车的亮点,会增加一些额外辅助的设备,例如GPS导航系统、定速巡航系统等,对个体用户来说这些辅助设备并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但是,添加这些设备生产成本会随之增加,为了保持价格上的优势,经销商便绞尽脑汁在一些标配的零部件上面削减成本。以一辆6×4驱动形式的牵引车为例,出厂时需要配备10条轮胎,如果采用双钱、三角、玲珑等国内品牌的产品,大概需要成本1万元;如果采用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品牌,成本将会增加2倍。然而用户在购车时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再加上本身对于轮胎关注度不够,那么新车出厂标配轮胎多是国内二线品牌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自然要大打折扣。


听了记者的解释,虽然多数车主认可记者的说法,但他们仍表示:“如果车辆出厂标配轮胎的使用寿命不能满足10 万km,为何销售人员还要如此宣传,可见他们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欺诈行为。”

商用车常用配件真假难辨

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车主颇为头疼的就是购买配件。“唉,一个月要更换一次机油和三滤,太麻烦了。并且最烦人的就是现在去汽配城购买配件,真货多但假货也有,真真假假分不清楚。”一位从业10多年的解放J6重卡车主回忆说,他曾经在河南被一家维修店欺骗了,不小心使用了劣质机油。“当时店主使劲向我推销新品牌的机油, 而且价钱合理,我觉得和平时常用机油价格差不多便同意了。结果我开了没多长时间,发动机出现了工作不畅的问题,后来到服务站检查,维修人员打开油底壳,发现机油已经变得又黑又稠,人家一看便知道我加装了劣质机油。”

和机油一样,市场上所销售的假滤芯也不在少数。据车主介绍,假冒伪劣的空气滤芯为了节约成本,基本都是用天然纤维或者混合纤维作为过滤材料,其过滤性相较于正品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正品空气滤芯的过滤性能要高出假货7倍以上,使用寿命也要高出2倍左右。有些车主对滤芯不重视,往往贪图便宜购买伪劣产品,导致大量尘埃进入发动机,使发动机严重受损。

除了机油和滤芯外,目前车主最拿不准的便是车用尿素溶液。一位宇通客车车主表示:“我这辆车能够达到国Ⅳ排放标准,但必须及时加装车用尿素溶液。现在市面上的车用尿素溶液价格大概为40~70元/桶(20 kg),身边朋友用过40元的,有人说好,也有人说坏,弄得我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为了确保车辆安全运营,我一般都在加油站或者服务站购买,价格是65元/桶(20 kg)。”

随着驾驶员群体年轻化以及电商的兴起,从网上购买配件的人正逐渐增加,但买者众,去官网验货的人却很少。因此,针对鱼龙混杂配件市场,记者只能奉劝卡车驾驶员在做车辆保养时,尽量到专卖店购买所需要的东西,不要贪图小便宜或是图方便就近取材;即使不小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一定要及时更换,以避免对车辆造成更大的损害。

天然气车辆后期故障多

随着国家对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天然气动力开始受到用户青睐,越来越多天然气车辆被投放到长途客运领域。在北京赵公口长途客运站内记者见到了一批天然气客车,据调度人员介绍,这些客车约有20辆,全部属于沧运集团。

当记者问起天然气客车的使用感受时,该车驾驶员王师傅无奈地回答: “别提了,悔得肠子都青了。现在柴油价格只有5.28元/L,天然气价格则为3元/m3,从北京到任丘全程480 km,经过综合比较,每天的运营成本相差无几。要知道天然气客车购置成本几乎是柴油车的2倍,公司本希望利用油气差价追回多余的成本,可依照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实在太‘天真’了。” 

和王师傅同病相怜的还有经营沧州—北京线路的李师傅,他告诉记者,该车搭载的潍柴天然气发动机故障频发,且维修成本较高。“我这车运营了3年,维修高达20多次,更换一个传感器就需要500元,连一个气压表也需要200元,并且这些配件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如此一来,与普通柴油车相比,天然气客车的后期维护成本太高了。”李师傅还十分生气地说,有一次到北京后车辆突发气路不畅的故障,发动机无法启动,由于北京地区服务站的技术人员无法修理,最后只能等任丘服务站技术人员过来维修,耽误了运营计划。“天然气车辆购置成本较高也就算了,如果后期使用成本也高,还无法保证正常运营,就太令人失望了。” 

天然气客车作为我国对汽车工业节能减排一种解决方案,出现问题理应受到整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不能推广了产品便没了后续服务,这只会令那些主动支持国家节能减排的用户寒心。记者认为,未来整车企业应该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保证用户正常运营;发动机企业则需要完善天然气发动机技术,为整车提供更为可靠的产品;政府也应该督促行业建立一条健康的产业链,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往期精彩内容,点击即可浏览

 全挂式公交车和半挂式公交车你见过吗?

 骗补调查结果有望公布 部分电动客车补贴或腰斩

 看沃尔沃2017款卡车动力系统做了那些优化

 上汽大通将携V80燃料电池车亮相北京车展

 [视频]车辆碰撞效果最真实的强大模拟软件

行业史诗级巨作《商用汽车图文集成》火爆预定中!

&行业史诗级巨作《商用汽车图文集成》

《商用汽车图文集成》详细介绍请点击链接:行业史诗级巨作——《商用汽车图文集成》即将出版发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