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参与修建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西藏昌都邦达军用机场

 雪域老兵吧 2021-01-14

第159期:点击上方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申竹林 现年88岁,50年进藏,在藏工作近30年,参加昌都战役、平叛改革、守卫边防、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中任昌都军分区加强营(10多个连队)政委党委书记,参加瓦弄作战。

忆修建西藏昌都邦达军用机场

申竹林

成都距昌都1300多公里,过去坐汽车走川藏公路,要翻越雀儿山、折多山等六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路况好的情况下,小车最快需三天多。大车一般需七天,还要早出晚宿。夏天雨季有时会遇上泥石流、垮方。冬季雪封山,道路积雪、结冰,路滑非常难走。有时还会当“山大王”,几十辆上百辆的车,堵在山上,少者10多小时,多者一、两天。在山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饥渴不说,寒冷难忍。还是司机有办法,他把积雪刨开,挖些沙土,和上些汽油点燃。用洗脸盆盛上雪化成水烧开,让大家喝上口热开水,虽然味道不好,能喝上这样的水也不容易。喝上几口顿时觉得混身暖暖烘烘的。等道班工人把雪推开,才能翻过山来。到昌都后每人脸上都要脱一层皮。有时还会发生冻伤、雪盲。后来虽然条件有所改善,由坐敞篷车改为坐轿子车,道路情况也大大改善。仍然还需几天时间。

 为改善昌都与成都,昌都与拉萨的交通状况,国家决定将邦达军用机场改为民用。1992年对机场进行部份改建,以适应大型飞机的起降,加宽了仃机坪,修建了候机楼及住房。19954月顺利通航。通航后,从成都到邦达飞机只需一个多小时,从机场到昌都90多公里只需一个多小时,成都到昌都由几天时间,缩短到几小时,是多么的方便。人们要少吃多少苦头。但修建邦达机场的艰苦却显为人知。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取得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防,防御侵略。中央确定在西藏修建两个军用机场,即日喀则和平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日喀则机场由工程兵305团修建,于1970年全面建成。邦达军用机场定为“8081工程”。修建任务由成都军区直属工程兵305团和内卫7团担任。并成立了8081工程修建指挥部。

邦达机场位于西藏昌都八宿县、夏雅区益庆乡,距昌都市区90多公里。距八宿县城100多公里。距左贡县城80公里。海拔4334米。比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机场4058米还高。跑道因高原缺氧汽油爆发力较差,原设计跑道长度为7000米,后改为6000米,现使用的跑道为5500米,仅次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跑道长度。宽200米,包括跑道、滑行道、仃机坪等。这里是冬季牧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被人们称为“七沟八梁一面坡”。草场、沙地间有。予计:机场需填土方400多万立方米。打混凝土10多万平方米。需水泥10多万吨,仅块石、碎石就需15万多立方米,10多万立方米沙子。在这样的地形、地质上修建机场,施工难度之大使人难以现象。

1972年,我被调到成都军区直属工兵305团,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参加修建邦达机场。这个团有三个建筑营12个建筑连,一个机械营、还有汽车连、加工连、修理连、安装队、井通连等共4000多人。有各种机械100多台,各种车辆100多台。曾参加修建日喀则和平机场,是一支有丰富的修建机场经验的部队。

部队进驻后,正是冬季,到处是积雪,河流结冻滴水成冰。说句笑话在这里厕所如不及处理,粪便冻积起来可以戳到屁股。粪便可以直接装车拉,一点也不会把车弄脏。夜晚零下30多度。就是夏天,晚上在外面看电影也要穿上棉衣。高寒缺氧,风沙也大。真正是“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祆”。内陆部队每两年发一套棉衣(每套棉衣只二斤),这里是每年一套,每套棉衣重四斤,毛皮鞋每年一双。在这样的环境下,部队的住房、取暖、吃饭都是大问题。住房虽有棉帐棚,但睡在里面,早起起床,晚上睡觉呼吸的热气,会在被头上会结一层冰,鞋子放在地下会被冻住拿不起来。取暖需消毫大量木柴。团几十台汽车到离驻地100多公里的洛隆去拉木柴,也只能供应做饭用柴。无法全部供应部队取暖,战士们只好利用休息时间,在牧场上捡些干牛粪来取暖。后来发动大家想办法,把由原来火炉取暖,改成火墙,在室外烧,这样烧一次室内温度可达约20度,最少可以保持45小时。又可以和干牛粪混烧,还可用干草皮烧着保温,既节省了烧柴,又改变了室内烟薰火燎的状况。保持了室内卫生和安全。

这里气压低,水烧至60—70度就开了,饭根本煮不熟,面条煮出来一锅糊糊,只能吃面“圪达”。200多人的连队是无法吃的。后来上级配发了大高压锅,才解决了吃熟饭的问题。有时因使用不当,时有高压锅爆炸伤人的事发生。吃的菜都是脱水白菜、菠菜、干豆角之类的蔬菜,如能吃上顿青菜,就算是打牙祭了。平时只能吃些肉罐头、腊肉等,只有冬季从内陆运来冻猪肉,才吃上几顿新鲜肉。新鲜菜夏季可以从昌都采购少量大白菜、土豆、萝卜等,也只能解决临时的问题,不能从根本解决。为解决部队的吃菜问题,夏季曾试图在这里试种些小青菜,并由12连作试验。战士们刨开草皮开出一小块地来,由于沙多,又从其它地方拉来一些土,下种后第二天由于夜里风大吹起厚厚的一层沙土,盖在菜地里,把种子深深埋在下面,无法生长。大家想法用草皮把四周围起来,以防风沙。在战士们的精心浇管下,小苗终于出土了,大家非常高兴。没料到这里夏季几乎每天下午要下一场小冰雹,虽然时间不长,刚出土嫩弱的小牙,被打个尽光。同时夜间气温太低,根本生长不起来,试验失败了。后来我与昌都军分区联系,分区首长非常支持,同意把分区部队在昌都附近的加卡和左贡县开的几十亩地,支援团里种菜。团里派出两个排来专门种菜,从草原上拉来牛羊粪,又抽出抽水机灌溉。蔬菜的长势很好,收成好可以供应部队冬季每天吃一顿新鲜菜,基本上解决了部队吃菜问题。

 部队要长期在这里施工,住房是个大问题,必须解决。从当地牧民的住房调查情况看,他们的住房大都采用半地下式,周围垒着厚厚的几层草皮,在屋架上面再盖上草皮,草皮上再盖上牦牛毛毡,这样既防风雪,又比较暖和。根椐这一情况,部队在修住房时,也采取打土墙,上面先盖一层油毡防水,再盖一层土,土上面盖一层竹席,竹席上压一层草皮和石头。以防被风吹跑。在打土墙时,却出现了问题,这里是牧区上面一层厚厚的草皮,下面是沙土和小沙卵石,基本没有粘性打不成土墙。不得不从几公里远的地方运土来打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团共修建几万平方米一千多间住房。一个个四合院式的宿舍修起来了。食堂、车库、仓库、修理车间等也修起来了,还修建了能容纳千多人的小礼堂,冬季部队可以在这里轮流看电影,免受寒冷之苦。部队的住房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取代了帐棚,虽然不是很好,但比帐棚暖和多了。同时还为8081修建指挥部,修建了万多平米的宿舍、会议室、卫生所、仓库、礼堂等。   

修机场 时部队所住的临时房

一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平整机场跑道的战斗打响了。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全团几个连队2000多人、几十台汽车、机械、百多台手推车。兄弟部队内卫七团几百人。一齐走向工地。部队经过动员士气高涨,信心十足,决心打好这一仗。

机场跑道的地基,填方要求十分严格,密实度要求在90 % 以上,不能有任何杂质掺入,甚至连一个烟头、一个火柴棒都要捡出来。每层的填土不能超过20公分,经大吨位的压路机反复多次碾压后,经检测合格后才能填铺第二层。这里是草原,有厚厚的一层草皮和黑沙土。必需先将草皮起走,对草皮下面黑土进行处理,露出沙卵石后才能填土。草在这里不知生长了多少年,根底纵横交错,非常难挖,机械用不上,只能人工用圆锹先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手推车运到跑道两边。由于草皮中夹杂着一些黑土、牛粪沫之类,被风一吹工地上是尘土飞扬,人们脸上身上都是黑的,连眼晴里流出的泪水也是黑的。脸上汗水流的一道一道的,都成了花脸。这里天气变化无常,上午晴空万里,紫外线特别强,加之高山缺氧,氧气只有内陆的60 %,人们特别容易感到疲劳,推一趟车连气也喘不过来。几个月下来干、战们一个个变得黑黝黝的,有的血色素也伸高了。团副参谋长侯成富同志,血色素增至20多克,脸都成了紫红色的了。只好下山医治。但到了内陆由于氧气充足,又有新鲜蔬菜等营养充分,未采取什么治疗,很快恢复了健康。由于长期处于缺氧、营养不良的情况下,除了血色素增高外,最明显的是人们手上的指甲下陷,吃维生素也不解决问题,如果到了内陆不用多长时间,自已就恢复了原状。由于缺氧有时会发生心脏病。197356日,三营12连战士刘成文,当天施工回驻地到晚上睡觉时都很正常,因在班里年令最小只有18岁,大家对他都很照顾,睡觉时班长还将自己的大衣给他盖上。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不见他的动静,大家认为星期天,小鬼想多睡一会儿,谁知掀开被子一看,不知什么时间已经死亡。经过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加工连炊事员在用架子车运劈柴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像这样的情况下死亡的干战已有数名。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就有一阵大风,大多时间是雨夹雪和冰雹。一时间天昏地暗,大风吹起的沙土,使得人睁不开眼睛,冰雹虽小打在脸上、头上很痛。在这毫无遮挡的工地上,躲无处躲,藏无处藏。向营区跑等你还没有跑到营区,风雨己经仃了。因此,团里给每人发一付墨镜(防紫外线),一顶草帽(防晒、防雹)。但草帽一定要保护好,不用时要用土或石头压住,不然大风一来会给你刮得无影无踪。

大填方工作全部起动了。我们团里几个干部每天背着草帽、水壶到各营的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劳动、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指挥全盘工作。工地上热闹非凡,到处机器轰鸣,几十台翻斗车来往运土填方,大吨位的压路机在来回的碾压,最繁忙的是手推车,战士们推着手推车来回如梭的奔跑着,从高坡处取土,运至低处填方,装满土的手推车高速向下行驶,行进速度是相当快的,也是很危险的。车前面装满土,因下坡人只能在后面撑着,形成前重后轻,一不注意压不住车会翘起来,人一下被翘起来摔在车上,这样摔伤的不是少数。有时由于道路不平车子的抖动励害,如果撑不住一松手,车子会凭惯性急速向下滑,人们躲闪不及会被撞伤。由于高原缺氧一般走都会使人觉着喘不过气来。跟着车子高速跑,推一趟个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嘘嘘。时常有人晕倒。后来采取轮换的办法。两人一组,推一趟就换人。可以得到适当休息。战士们又想法在手推车上装上了手拉刹车,下坡时可以减低手推车在行进中的速度,这样保证了安全,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在这样环境条件下,部队仍保持80%的出工率,每天人均3立方的填方,3平方米的草皮的进度进行。仅一个月,就挖土方35450立方米,填土方34485立方是,挖草皮21000平米,加处理黑土共达10多万立方米。随着填土面积的增大,投入兵力的增加效率还会提高。       

部队除担任机场跑道填方任务外,有四分之一的人员还担负着修路、炸石、碎石、修储油罐,为部队几千人准备烧柴及冬季取暖用柴及蔬菜生产。都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尤其碎石场,要为后期机场跑道打混凝土所需用的10多万立方米碎石作准备。先要炸山采石,然后用碎石机打碎成合乎规格的小石块。操作风钻、碎石机碎石,工地沙尘飞扬,个个都成了白人,使人出不出气来,有时因缺氧晕倒,但同志不叫苦不叫累仍坚持工作。

在全团干部、战士的努力下,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提前一年完成了机场跑道的填平施工任务。昔日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如今呈显出一条宽阔平坦的土跑道。

机场跑道

混凝土浇筑这是一项技术性强,艰苦复杂的任务。混凝土浇筑开始了,首先几十台车把10  万吨水泥、10多万立方碎石、10 万立方沙子不仃的运到工地。几十台搅拌机不仃的转动搅拌,战士们有条不紊的严格按比例向搅拌机里倾到着水泥、碎石、沙子。翻斗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一车一车运送到跑道上。这里的同志要把混凝土刨平、震荡、拉毛。水泥浆溅得混身满脸都是,眼睛里流出的泪水也是水泥。这项工作是要连续的进行,中间是不能仃工,如仃工时间较长,就要报废。因此采取三班倒。在高原上,混凝土的养护也是一项很关键的工作,不能忽视。白天气温高要防水泥收缩过快开裂,需要浇水保持一定湿度。晚上气温低,又要防冻需要用草帘、麻袋遮盖保温才能保证质量。经过一年多时间混凝土的浇筑顺利完成了机场跑道。

1976年历时五年,提前一年完成了整个机场跑道、滑行道、仃机坪、储油罐、道路、住房全部工程。节约了大批经费。经反复试飞成功。经验收合格,至此邦达机场胜利建成!

 遗憾的是我因病,回内陆治病,未能参加工程的后期工作,享受试飞成功的喜悦。仅以此文来表示对参加修建邦达机场的战友们的敬意。对为修建邦达机场牺牲烈士的哀思!

19987月于成都

(原刊于《西藏党史资料》2000年第2期)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请点留下手印!

本公众号长期征稿,须微信平台首发。投稿邮箱:745568083@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