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岁西藏老兵的回忆:让五星红旗在祖国边防高高飘扬

 雪域老兵吧 2021-01-14

总第165期:点击上方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申竹林 现年88岁,50年进藏,在藏工作近30年,参加昌都战役、平叛改革、守卫边防、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中任昌都军分区加强营(10多个连队)政委党委书记,参加瓦弄作战。

让五星红旗在祖国边防高高飘扬

申竹林

19501442126团进藏部队,参加昌都战役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1951年奉命向察隅边防挺进,务必在101日到达察隅边防。

察隅位于西藏东南部,这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盛产大米,被称为西藏江南。与印度、缅甸接攘、边境线长约500公里。因长期未设防,当地群众经常受到越境印军搔扰,搞得民不聊生。

部队于51822日从桑昂曲宗(今察隅县)察瓦龙出发,翻越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祖秀拉、择马拉、牛拉、日秀拉四座雪山,到达竹瓦根。这里距察隅100多公里,因50年大地震通往察隅的道路全部毁坏无法通行,为了趕时间,高建兴团长亲自带领先遣人员和三连一个排(我是三连政治指导员)前往。后续部队边修路边前进。经过艰苦拔涉于1951101日,挺进到西藏察隅边防实际控制线以北的沙马村。

这里处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和印军的哨所相峙。部队到达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把五星红旗插在祖国的边防前哨上。大家找来一根长杆,把五星红旗挂在上面,由一名战士掌旗,战士们脱去行军时衣着,穿上整齐的服装,列队走着整齐的步伐,向哨位走去,到达位置后,大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司号员吹起“迎宾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前哨冉冉升起,迎风飘展,映红了天空和周围的山川森林。这面红旗的升起,显示了国威,显示了军威,宣告这里已获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在此设防。结束了这里有边无防、和帝国主义入侵的历史。指战员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个个流出幸福的泪花。这面红旗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在这祖国的边陲,我们能亲手第一次升起它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沙马前哨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拼搏,在山坡上修起了四合院的营房,干战从帐篷搬进营房了。大家看到飘扬在边防上空的五星红旗,总感到矮了一点不够气派,若能搞一根10多米高的旗杆,竖在四合院的中间,早晚升、降旗,奏着迎宾曲,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那多么威武雄壮啊!可是在这交通不便的边防,既无钢管、水泥,要制成一根很高的旗杆确实不容易。“人是活的,哪能叫尿憋死”。这是边防战士的一句平常语,但它说明了边防战士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决心。战士们提议,营房的后山上是原始森林地带,10多米高的树有的是,何不就地取材? 

沙马前哨部队的负责同志,接受了这个意见,立即召集几个土木匠研究决定:旗杆的高度为15米,由2—3截木料连接,连接口为1米,中间打眼,用木闩串起固定,然后用罐头箱上的铁皮箍紧,再用粗铁丝捆牢;在旗杆的最顶部凿孔安上滑轮,把电话线穿过滑轮拉到地面,便于升降旗。旗杆的底座用两根长3米的粗木头组合成架子。埋进地里1.5米,露地面1.5米。露地面的架子中间,打一个圆孔,圆孔上下方各打一个方孔,旗杆的底部与底座架子一样,也打3个孔。尔后,将旗杆抬到底座架子上固定在圆轴上,待旗杆竖起后,再用方轴把旗杆固定在底架上。这个方案,经大家讨论认可后,便开始实施了。

翌日,由土木匠带一个班上山伐树。森林中树木虽很多,但能作旗杆的树难寻,因做旗杆的树长度要在6米以上,直径不能超过20公分而且要笔直。有的地方树材都合适,就是放不下来,因树林过密有的树砍倒了却卡在别的树上拉不下来,有的树砍下倒在地上摔断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选到6棵树。把树抬出森林又是个难题。六七米长的木料,在茂密的林区很不好运作,运料时只能直走,不能转弯走,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大半天,累得骨头散了架。

木料运回来后,几个土木匠加班加点地干了3天,终于将15米长(高)的旗杆制造成功了,摆在四合院的院坝上。10多米的旗杆,怎样能竖起来又是难题。人多办法多,这个一条措施,那个一个点子,不一会办法就出来啦!一致同意用4根约5米长的小木材用铁丝捆成2个“叉”字形的架子;集中前哨部队干战的背包带拧成410多米长的绳子;尔后捆在旗杆三分之二的地方,前后各两根,前两根绳子的作用是把旗杆拉起,后两根的作用是定位,不让旗杆向前冲发生意外。竖旗杆的工具准备就续后,便集中前哨部队干、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个班负责抬木叉顶旗杆;一个班负责拉绳缆,其余人员站在旗杆下面肩扛手推,把杆子往上顶。由前哨部队领导亲自指挥。

9时许,竖旗杆的干战按分工要求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这时,部队领导喊着:现在准备竖杆,大家注意安全,听从指挥,开始……

大家“嘿”的一声,旗杆就离开地面二三米,抬木叉的战士用力一节一节将旗杆往上顶,拉绳的战士用力把旗杆往上拽,由于计划周到,半个小时便把旗杆竖起来了。大家高兴地喊着:“我们成功罗!”“这才像根旗杆嘛”。 

正在大家高兴之时,拉绳的同志便叫着:“捆在旗杆上的绳子拉不下来……”看来简单,旗杆顶部太细,人爬上去怕闪断,大有杆毁人伤之虞,搭架子又费事费时,怎么办?大家正发愁时,9班战士孙培珠站出来向领导报告:“我上去解。在家里,我爬树最得行,爬十米八米的树不成问题”。哨所的干部研究后,同意小孙爬上旗杆解绳索,但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一是用绳索捆在旗杆的4米、6米处,四周的人把绳索拉紧,不让旗杆摇摆;二是要求小孙身上拴上多根保险带,上一节就拴一次保险带。小孙爬树的身手不凡,一蹿两蹿就爬到旗杆四五米了。小孙越往上爬,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圆,心跳速度加快,呼吸屏息,双手捏紧。可小孙不慌不忙,稳健地往上爬。爬到最顶上的绳索时,双腿交叉盘在杆上,麻利地解开绳索,又迅速地滑到第二道绳索上,如法炮制。当小孙滑回地面时,大家才长长地嘘出了一口气。这下小孙却得了个“孙(狲)行者”的美名。

欢迎关注:格桑花开

西藏最大的原创文学平台

 

高高的旗杆,屹立在边防四合院军营的中央,意义重大。每日太阳出来的时候,边防前哨的官兵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司号员吹奏迎宾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地升起。让她永远飘扬在祖国边疆的上空,高高飘扬…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请点赞支持!谢谢!

本公众号长期征稿,须微信平台首发。投稿邮箱:745568083@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