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前哨班的日子

 冬歌文苑 2022-12-21 发布于北京

前哨班的日子

在我戍边守防的岁月里,刻印着一段驻守前哨班的日子。那是边防的边防,前哨的前哨,是我军旅生涯最难忘、最自豪的一段记忆。

30年前,我在素有“西陲第一哨”之称的斯姆哈纳边防连当兵。这里是祖国西极,位于新疆乌恰县吉根乡境内,是每天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与首都北京相距5000多公里,有3个小时的时差。

斯姆哈纳,柯尔克孜语意为“堆放铁丝的地方”。过去前往苏联拉运铁丝,因在此堆放而得名。从地名让人不难想像,这片山山水水的昔日,一定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我当兵的时候,前哨班不在今天77号界碑旁“西陲第一哨”哨楼的位置,而是位于连队的六号哨。六号哨距离连队大约3公里,从连队前哨门出发,经前哨桥,沿一条约1公里蜿蜒崎岖的山路,到达山顶,再一马平川向西2公里,路之尽头,在山崖处有一排平房,就是连队的六号哨。六号哨再向前是克孜勒苏河河谷,隔河相望,大概直线距离1公里,就是吉方哨所。

为便于隐蔽伪装,六号哨倚山崖而建,半地上半地下,一排平房从左至右依次是观察室、宿舍、厨房和库房。我们前哨班的官兵吃住都在这里。

前哨班由6人组成。有班长、副班长,有老兵新兵,新老结合,以老带新。6名战士通常分为两组,班长和副班长各带一组,每组3人。每天早上,其中一组3名战士徒步下到连队,参加连队操课、学习等日常工作,晚饭后回到前哨。两组战士每天轮换,交替进行。

留守前哨班的3名战士,主要担负对边境线和吉方哨所的观察任务。观察室架设着一台高倍望远镜,可上下、左右移动,可调焦距,目标始终对着吉方哨所及附近地域,吉方哨所的一举一动全在我视线之内。

因为边防观察要分析记录,重大情况要及时报告,需要很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战友们常常推荐我担任观察员,观察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自然,我也不负众望,尽职尽责。从左至右,由远及近,像雷达一样实施不间断的扫描,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遗漏任何风吹草动。以至于对方哨所什么时间训练,多少人参加训练,训练什么内容,什么时间换哨,哨所有无人员增减,甚至于对方军人上厕所、拉煤块、倒垃圾都在我观察记录范围之内,一丝一毫从不放过。从日常琐事中寻找规律,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一般中寻找特殊。

边防无小事,事事连政策。前哨班地处祖国最前沿,更要谨慎处置边境事务。记得91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天色昏暗,我坐在望远镜前准备结束一天的观察。突然,边境线铁丝网附近一个身影闪现在我的镜头,瞬间,引起我的警觉。我迅速调整焦距,严密注视并立即报告。班长是超期服役即将提干的军事尖子,熟悉防区的老边防,他沉着勇敢,迅速带班里一名战友手持冲锋枪前往以探究竟。我一边观察一边通过单机将情况上报连队。很快,班长将嫌疑人押解到前哨班,经审问得知,是我方牧民利用天色昏暗盗窃国界铁丝网。当晚,我和班长将他押到连队,第二天交给当地派出所处理,避免了一场涉外事件的发生。

那时候,前哨班条件艰苦,没水没电。生活用水是连队用水车送到前哨班,贮存到水窖里,一般每月上送一次,所以节约用水的意识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边防战士的心中。前哨班没电,到了晚上,用煤油马灯照明,全班战士围坐在微弱的灯光里。有人弹吉他,有人看书,有人写家信,也有人一声不吭静静地坐在那里,或是思念远方的亲人。

真正的学习做饭是从前哨班那个时候开始的。白天,前哨班只有3名战士,北方战士多,都喜欢面食,所以,这些新疆特色的拉面、汤面、炒面就成了前哨班的家常便饭。一般而言,3名战士也有分工,新兵负责提水、架炉子、摘菜洗菜一些基础性打杂类工作,二年度兵负责边防观察,老兵才有资格掌勺。那时候,看着班长拉面,除了羡慕就是敬佩,只觉得班长就是班长,无所不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我也当上了班长,成为新兵眼里那个无所不能的人。部队的确是个大熔炉,百炼成钢。

前哨班虽然艰苦,但我们苦中有乐。想家了,寂寞了,或者遇到高兴事了,都会对着大山,对着戈壁,对着源源不断、日夜流淌的克孜勒苏河放声歌唱。唱那首最能表达自己心声的《小白杨》,边防战士不正是长在哨所的小白杨吗?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朱希宏,河南商水人,南疆军区边防军人,现自主择业。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