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故事22:苏洵大骂王安石为奸臣,苏轼却认为太过分了

 沉映香 2021-01-15

王安石是北宋政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不仅在当时,一些知名人物对他厌恶至极,甚至在以后,都有人将北宋的灭亡归在他的头上。

而说起三苏父子和王安石之间的激烈文斗,堪称宋朝文人相争的典型事例。

这一场文斗首先是苏洵和王安石的交锋。刚到京师之时,苏洵在欧阳修的引荐下向仁宗皇帝上了一道书,认为“法不足以制天下”,同时“赋敛之不轻,民之不聊生”,而财政拮据是“费出之无节”造成的。

此文一出,名震京师,唯独王安石不以为然。因为王安石早在《上仁宗皇帝书》时,就曾指出天下“患在不知法度”,“患在治财无道耳”。两个人的政见完全不同,自此形同路人。

有一次,欧阳修在家里请人吃饭,苏洵和王安石都曾受到过欧阳修的举荐,所以也应邀赴宴。没想到这两个人在吃饭时竟然无视对方的存在,全程零交流。

等到宴会结束,人都走光了,苏洵问欧阳修:“刚才囚首丧面者何人?”欧阳修说:“那是王安石啊,你不闻他的大名吗?”苏洵说:“我看此人若得志立朝,异时必乱天下,明主亦为其诳惑。欧公为何与他交友?”

不仅苏洵和王安石针锋相对,等到苏轼和苏辙考中进士后,也卷入其中,让矛盾进一步升级。

苏轼在制科考试时,曾献上策论二十五篇,其中就有很多与王安石不同的观点。王安石就曾对人说,苏轼的制策“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

特别是苏辙,年轻气盛,策论时一顿狂喷,得罪了一大圈人,差点被治罪,幸亏仁宗皇帝脾气好,任他为商州军事推官。而王安石作为知制浩,甚至不肯为他撰词,弄得苏辙意兴索然,干脆不去了。

等到仁宗皇帝逝世,英宗皇帝继位,王安石的声誉日隆,眼看着就要被委以重任,苏洵深为不安。

公元1063年的冬天,王安石母亲逝世,京城里士大夫纷纷往吊,这也是人之常情。唯独苏洵没去,不仅没去,还私下里写了一篇文章《辨奸论》,将王安石骂了个狗血琳头: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客观来说,这篇文章确实写得有些过分,连苏轼和苏辙都看不下去,劝告父亲玩笑不要开太大了。

为何苏轼和苏辙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微妙的变化吗?我想这与他们个人思想的转变有关。

王安石在调任京师之前,曾在地方为官十数年,可谓对宋朝的弊政知之甚详,故而提出的变法主张即使不是完美的,也是颇有见地的。

苏洵则不然,他从未负责过具体的行政事务,不知民情,针对国家形势的判断自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地方。

而此时的苏轼已在地方任职两年,深入了解民情,他自己就曾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可以说,苏轼已经从一个保守派变为温和的改革派,苏辙在他的影响下也持相同政见。

因为这篇文章的出现,使得王安石和三苏之间的矛盾加剧,等到王安石执政时,就极力压制苏轼和苏辙。

其实呢,苏轼并不是一个保守派,只是由于不赞成激进做法,又因为成见太深,导致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对抗状态,直到王安石晚年两人才冰释前嫌。

当然,这都是后话,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苏洵的人品有多么坏,一切只源于政见不同,和世俗意义上的利益之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至于说那篇文章嘛,也是典型的文人习气,想当年骆宾王骂武则天那才叫一个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