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故事26:三年任期届满,回到京师却成了一个闲官

 沉映香 2021-01-15

为了防止官员在一地任职过久,产生腐败或专权行为,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换届,任满后需回京述职,然后再安排其它的差遣。

从1061年的十二月十四日到任,到1064年十二月十七日罢职,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掐头去尾刚好三年整。

罢职后,朝廷随即授予苏轼一个从五品的官职——殿中丞,是宋朝监察系统殿院的属官,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给别的官员挑刺。从级别上看,苏轼升官了。

这是宋朝官制的特色,一些暂时没有正经事的官员先安排到监察系统,名曰观政,实际上就是过渡的,方便你领薪水。

既然罢职,就得马上回京,这一年的春节,苏轼又是在路上度过的。一路上游山玩水,赋诗题字自不待言。

1065年的早春二月,苏轼正式抵达京师。屁股还没坐热,朝廷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官职——判登闻鼓院。

自唐朝时起,为了方便臣民喊冤或者进献奇珍异宝等乱七八糟的事,在宫门外树立一面大鼓,名曰登闻鼓,只要你敲了这面鼓,登闻鼓院就会直接呈报给皇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信访制度,而苏轼就是信访局长。其实,这也是个闲差。

宋朝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叫馆阁学士,也叫翰林学士,比如什么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机构,等级比进士还高。

这些翰林学士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官员,但随时有可能被授予官职,因此是当时年轻士子最为眼红的地方。

成为馆阁学士,第一步是有人推荐你,第二步是要参加考试。

像苏轼这种天下闻名的大才子,自然不愁没人推荐,而且是抢着推荐,这一回让吕公著抢了先。

不出所料,苏轼又顺利过关。

此时的皇帝是英宗,他早在还是藩王时,就听闻苏轼的大名,于是想任命苏轼为知制诰。这是一个极有前途的职位,皇帝的首席秘书兼笔杆子,很多宰相都做过知制诰。

然而,当英宗和宰相韩琦商量时,韩琦却持反对意见:“苏轼虽然是大才,但现在一下子担任如此要职,恐怕人心不服,还是另选他职吧。”

英宗又提议:“那就让他修起居注吧。”韩琦还是反对:“记注和知制诰同样重要,也不能这么仓促的授予他。”

最后,苏轼被分配到史馆。

其实,分配到史馆也是相当不错的,那里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有历代大书法家的真迹,更重要的是还能经常见到司马光,此时的他正在准备修撰《资治通鉴》。

现在,苏轼的工作是这样的:每日里在史馆读书、整理史料,有人敲登闻鼓了,就去接待下,听说某个官员不太称职,就去参他一本。

如此美差,如果是我,干一辈子都愿意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