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故事61:西来一封乡书问归期,勾起苏轼离人心上愁

 沉映香 2021-01-15

1074年三月的某一天,尚在润州出差的苏轼,忽然收到了从四川眉山寄来的一封家书,是老家的堂兄所写。

收到家书后,苏轼才蓦然想起离开家乡已经有六年之久,期间连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凝望着苍茫夜色,他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那里的人一定变了。儿时的老师还健在吗?故乡的老朋友还记得我吗?短松冈上的王弗是否更加孤单?想到这些,他填了一首词: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此时此刻,外面下起了春雨,将一切都洗得清新明丽,却洗不去我内心的忧愁。北固山前三面环水,弧形的江面好像碧玉梳子,轻轻梳洗着眼前的山峰,让我想起了妻子梳妆打扮的情景。

一纸乡书从远方而来,堂兄问我何日是归期,我却不知该如何作答。且罢,且罢,借着春光再拼一醉吧,就让春风吹去我的泪痕。

写完这首词后,在思乡之情的勾引下,苏轼又想起了远在济南的苏辙,不仅家乡难得一归,就是同在外面漂泊的弟弟数年也未得一聚。于是,他给弟弟也寄去了一首词。

一连几天,苏轼都沉浸在一种强烈的孤独中,自从去年十一月离开杭州,已经四月未归,三个儿子的学业还好吗?园中的春笋比人还高了吧。

艺术家对于孤独是极其敏感的,但他们也应该感谢这孤独,正是在孤独中,他们创作的灵感才会源源不绝,才会酝酿出一首首美丽的诗词。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表面上是代人寄远,实际上却是写的苏轼自己。去年离开杭州时,飞雪犹如杨花漫天飞舞,如今却是杨花似飞雪缭绕,通过这种奇特的对比,“犹不见还家”的感慨更显凄凉。

深夜之时,对酒浇愁,身边无人陪伴,只好邀明月共醉,春风透过窗纱趁隙而来,仿佛是在怜悯我。春风的温情就像是月光可怜双燕,柔柔的斜照着画梁,给了离人莫大的安慰。

在苏轼看来,雪花、杨花、春风、月光都是通灵的,随着人的心境映射着喜怒哀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