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14篇  辽代的捺钵营地行宫社区

 寂寞红山 2021-01-15
第1014篇 <wbr> <wbr>辽代的捺钵营地行宫社区X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辽代玛瑙挂饰。
何谓“捺钵”?《辽史·营卫志)有载:契丹皇帝“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云:“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撩钵。”这就是说,契丹皇帝一年四季,不同季节到不同的地点驻跸,每处都有他临时居住的行宫(或称行营),这每一处捺钵地行宫,也是一种法定的行政社区。这种撩钵地行宫行政社区,不同于前面述及的辽内契丹四部族移动社区和斡鲁朵(宫卫)移动社区,捺钵地行宫社区内有些设施是不移动的,不同的捺钵地有不同的捺钵行宫社区设施,如一些固定的“宫殿”建筑等。皇帝每至一处捺钵地行宫行政社区暂居,辽内契丹四部族移动行政社区和斡鲁朵(宫卫)移动行政社区也同时到达,形成三社区同地相环的局面:处于“核心”部位的是契丹皇帝居住和办公的行宫行政社区,“核心”之外环绕的是斡鲁朵(宫卫)移动行政社区,民户起扈从护卫和服务作用,最外围一圈是辽内契丹四部族移动行政社区,民户从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生产活动。
辽代契丹皇帝四时捺钵地行宫社区的地点,前期多不确定,主要原因是受内外战 事的影响。比如春捺钵社区,景宗与圣宗前期(辽、宋停战之前),地点多在靠近辽、宋边境的南京道漷(huǒ)阴县(今北京通州境内)的延芳淀及西京道的鸳鸯泺(今河北张北附近的安固淖儿)。夏捺钵社区,圣宗之前见诸史料的,有辽太祖的“室韦北陉”,在上京道北部室韦部族活动区域内,辽太宗的“沿柳湖”和“频跸淀”,亦在上京道地界内;辽穆宗的“玉山”,在上京道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辽景宗的“燕子城”、“冰井”等等: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后,迎来了百余年的和平安宁时期,所以,从圣宗中期以后,契丹皇帝的四时捺钵地行宫社区才有了比较固定的地点,那就是:春捺钵行宫社区多在长春州的鸭子河地区(今吉林前郭境内),夏捺钵行宫社区多选在吐儿山(又名永安山,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秋撩钵行宫社区在上京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一带的山林中,冬撩钵行宫社区在永州东南的广平淀(又名白马淀、耦丝淀,大约在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通辽市开鲁县交界的西辽河下游)。
有资料表明,辽代契丹皇帝四时撩钵地行宫社区中的建筑,已并非完全是临时搭建的毡帐,尤其是自圣宗朝之后,四时撩钵地基本固定,在很多撩钵地社区内,已修建起了不少固定或半固定式“宫殿”建筑。如沈括于辽道宗大康元年(1075)出使契丹辽国,他在永安山契丹皇帝夏撩钵行宫晋见了道宗皇帝,并对永安山夏捺钵行宫社区的建筑在其《熙宁使虏图抄》中有所描述:“单于(指辽谨宗)庭(行宫)依犊儿山(吐儿山,即永安山)之麓,广荐之中,毡庐数十,无垣墙沟表,至暮,则使人坐草,(褒)庐击柝……单于庭,有屋,单于之朝寝、萧后之朝(寝)凡三。其余皆毡庐,不过数十,悉东向。庭以松干表其前,一人持牌立松干之间,曰閤(ɡé 小门)门,其东相向六七帐曰中书、枢密院、客省,卫东,毡庐一,旁驻毡车六,前植纛,曰太庙,皆草莽之中。”而广平淀冬捺钵行宫社区的固定式建筑,又比永安山夏撩钵行宫社区的固定式建筑多不少,并且还有了华丽的装饰,这大概也与季节不同气候变化有关。《辽史·营卫志》载:“冬撩钵: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自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曰寿宁殿,皆本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槅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帐,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拨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