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人忆 | 花生情结

 五台人 2021-01-15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花生情结

——童年纪事之三十九

文/老农民

        从小读书有个不成器的毛病,只要是烧脑,便一掠而过,甚至不惜连翻三四页,跳到感兴趣的地方继续读下去,所以,常常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几天,正读一本书,叫《梦境人生——荣格传》。它属于周有光老先生主编的《现代文明人格》丛书中的一种,黄秀丽著。对于这种书,真是隔行如隔山,实在有些读不进去的味道,原因当然是太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了,好些词语还需临时在百度搜索,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读。不过看完之后,多少还是有点感觉,由不得就自然想到了"花生情结"这个词语。这其中其实还有个故事,这故事说起来还真有点久远了……

        老实讲,这故事发生时,自己究竟是几岁,现在自己也闹不清楚了。看那照片上样子大概也就四五岁吧(见照片,右起第一人为大伯父,怀中抱着堂哥,第二人为二伯父,第三人为父亲,怀中抱着我,接下来为母亲)。那时,父亲在五台县一区(县城周围)工作,我和母亲跟着也临时住在台城。父亲叫来了哥哥们及侄儿准备照个相,作为留念,事实上也是哥们现存唯一的合照。

(留念合照)

        在前往照像馆的过程中,我这个馋嘴突然提出要吃花生。那时还是五十年代初,外地的花生常常有卖。我好像对它也是一见钟情,时不时总想买点吃吃,因此这个小小的念头,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变成了难以克制的欲望留存在脑里。不过,这一次不知什么原因,花生没吃成,反而还挨了一顿骂。挨揍了没,实在有些记不得了(小时候挨骂挨揍那是家常便饭)。带着一副恼悻悻的样子便留了这个影。本来就生得难看,带着不良情绪去照相,那当然更是惹人生烦,招人讨厌。你看绷个脸,好像谁短他二百钱似的,撅个嘴,完全可以拴个小毛驴儿。后来,每看到这张照片,父母总会把这故事重述一次,由此,花生这种东西,印象越来越深刻,总时不时或在脑中或在梦中总要披装打扮呈现一番……

        后来,住回老家,老家从未见种过花生,有那么多年,总不见这花生的踪影。上了中学,突然有学许地山先生所写《落花生》,据我所知,先生的笔名就叫“落华生"(古代华与花通),本人就是一个踏踏实实,不务虚名的人。当然《落》文就是通过对花生的描述,赞扬它那种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尽管那时吃不上花生,但课文的内容却牢牢地铭刻在脑海。潜移默化对花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觉得花生像人一样,人有人格,花生也一定有“花格",当然以物拟人,对花生更是心向往之。不过,此后几十年再从未见到过花生的面。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想法——吃个花生,从此便生生成了藏在角角落落的潜意识。

        等我到了忻州,已是八十年代,各种货物已开始流通,这才重睹花生的“芳容”,所以每当回家过年时,带什么不带什么,总要想办法带点带壳花生和花生米回去。过年了,正月里请戚人,炒花生米是必备的一盘,满满当当。先是撒白沙糖,后来撒点盐,再后来什么都不掺搅,只是素素的一盘,吃起来更香更有味。

        这之后,花生就了饭桌上的常客,一顿少了它,就好缺点什么似的,总觉得有缺憾。醋泡的、水煮的、五香的、酥脆的、酒鬼的、麻辣的、带壳的……可以说吃了一个遍,可从未有过厌烦,顿顿有点想它,也总时时估料着买点回来解解馋。

        这个爱吃点花生的潜意识,正如荣格先生认为的那样:潜意识有一个特点,它要你做的事情,倘若你不理会,它就一次一次告诉你,直到你照做为止。潜意识从不说谎,它传达的都是这个人最深处的渴望。

        这样说来,一个“情结"的形成,大体的路径是这样的:刚开始只是为了生存生活而接触到一些事和物,在经历这些事与物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小小的念头,而这些个念头也真是无所谓的,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多次的反复不自觉的就成了一种欲望,这欲望有时强烈有时寡淡。这欲望获得支持或者挫败,就会深深嵌入意识底层成为潜意识,时不时漂到脑际强烈表现自己。我想这个花生情结的形成大体是这样的。

        我是个没心没肺没头没脑之人,我深怕思谋来思谋去烧坏了脑子,成了老年痴呆,因此只想到这个地步,还不知道对不对,希望就教于方家。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