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找到《水形》里的“红黄蓝”再吐槽也不迟!

 星期五文艺 2021-01-16

此“红黄蓝”非比我们首都那个“红黄蓝”,它指《水形物语》里的几大色彩:绿色、红色、蓝色、黄色以及黑白色…

为什么要找这些颜色,很简单,我认为找到这些颜色也就找到了故事的真正反角以及假想敌了,从而导演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估计有人要差异了:难道故事的大敌不就是那个给美国政府打工的,丢俩手指头的“理查德”吗。一正一邪,这不明摆着的事吗!

当然电影故事没这么简单,果真如此,估计《美人鱼》也能拿奥斯卡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找找故事里的那些颜色吧,其实说“找”有点夸张,那些颜色不都摆在那了吗!

「故事中的绿色」

说“绿色”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毫不为过,它占据的镜头和画面比例绝对超过任何一个角色的戏份了:从身上穿的,到街上亮的,再到嘴里吃的,墙上刷的…绿色在剧中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

▲注意角色身后的蓝屏、绿线;手里拿的绿糖;身上穿的黑白衣服

▲注意角色的同性恋身份,他试图亲近这个男孩儿,伴随着那个“绿色”的有毒的光

▲注意那个在剧中反复出现的绿色蛋糕(题外话:这场戏是在向“希区柯克”致敬吗?)

其用意何为?这当然不是导演或美工师的颜色洁癖了。要知道,“绿色”在影视乃至现实生活中对人的心理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无数导演也恰恰是在向观众灌输意识时使用了“颜色”这一绝招。

我们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绿色”出现在宏观大面积的自然界中,比如说森林、草原、足球场,当然那会给人一种清新舒爽的感觉,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剧照

可如果它在微观的器具或食品上出现,那效果就截然相反了:没错,我们第一反应往往会想到“有毒”这一概念。很不巧,《水形物语》里的绿色恰恰都出现在后者,那些灯光、服饰、墙壁、食物以及人鱼身上。

不光《水形》,太多电影都用到了“绿色有毒”这一概念。从《异形》到《变相怪杰》再到《生化危机》…

▲《异形》剧照

▲《变相怪杰》剧照

回到《水形物语》上,伴随“绿色”的出现不难发现两点规律:

其一是绿色在片中的载体都是那些西方国家战后的非自然的产物(多是物质商品),如蛋糕啦、霓虹灯啦、管道墙壁油漆啦等等;

其二,有毒的东西不止我们所认为的正面角色在承受,包括那个“人鱼”,包括“理查德”上尉吃的绿糖,开的轿车都是绿色的,都起到了“有毒”的效果。

由此看来,找到故事中真正的反角和敌人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故事中的红色」

红色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和比例都不算多,但一旦出现,那一定是最抢眼的!

先来说主角艾丽莎,仔细的观众一定发现了她服饰上的转变:电影的前半程她都是穿着偏绿色的衣服,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工作中,而到了影片下半部分,竟然穿上了红外套、红帽子、红高跟鞋...

▲注:整部戏艾丽莎的衣着在从绿色向红色过度

自然,红色往往象征着热情、激烈甚至带有攻击性,这点在那个“理查德老婆”的身上也有体现。

当然,除此之外,红色也有危险性,多伴随“流血”与“牺牲”,这在导演“托罗”的另一部电影《潘神的迷宫》中异曲同工。

当然,红色打电影史彩色片开始后就被大导演们乐此不疲的使用着,看看那些经典画面便知: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剧照

如此看来,如果把那些“绿色”当成《水形物语》中一大反角的话,那“红色”毋庸置疑是另一大主角了!

「故事中的黄色」

黄色让人感到暖意,它在电影中通常起到两种作用:1、希望;2、情欲。

很可惜,我们国内院线版的《水形物语》删去了其一半的作用(自然是床戏和裸戏)。

关于“黄色”的第一个作用:希望

它通常伴随着窗外的阳光出现。我们在此只说一点,它在剧中不光体现在艾丽莎与人鱼之间,也体现在“反角”理查德以及他的家人身上,即便这个希望是物质的、欲望的、有点肮脏的。

关于“黄色”的第二个作用:情欲

而那些被删掉了的床戏呢,可别小看了这些肉体上的黄色,我认为它对整部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了电影中人物行为的一种原动力,用导演的原话:

“我们的女主角也有自己性方面的需求,这是非常独特的!”。

没错,情欲是激励人物做出决定的原因之一;是剧中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载体;也是导演向观众植入美好希望的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蓝色与灰色」

注意,电影中的蓝色很容易跟绿色混淆,尤其是清洁工们身上穿的制服,以及海水的颜色。自然,蓝色是忧郁的、浪漫的、优柔寡断甚至冰冷的。

我想这一点在那位艾丽莎的养父吉尔斯(也是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身上体现的再好不过了。

注意,吉尔斯穿的那套“灰色”衣服便是其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最好体现。

电影中段,吉尔斯开着“蓝色面包车”去营救人鱼,也预示着其最终把人鱼送入大海的浪漫情节得以释放。如此看来,悟出吉尔斯这个人物在电影中所处的“颜色地位”后,其角色魅力别有一番滋味。

当然,其他的那些角色也异曲同工,如那个黑人清洁工。

「故事中的黑白色」

“黑白色”的应用在这部电影中再巧妙不过了:最重要的一出戏便是它通过“老黑白片”的形式帮助男女主角(艾丽莎和人鱼)完成了不可能的理想。

什么理想:人兽相恋的理想,底层人、边缘人被社会接受的理想,残缺人能够说话的理想...

这段看似只能在《爱乐之城》、《出水芙蓉》之类喜剧电影中才能出现的歌舞段落与《水形物语》整体阴暗、忧伤的色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仿佛这段戏根本不属于这部电影似的。

至于这种反差的效果与作用,我相信每个观众各有其解,务须多说。

另外还有两个人物需注意,那就是“理查德上尉”和“霍夫斯泰特博士”:

这俩人的穿着好有意思!首先俩人衣着都是黑白相间;其次一个是黑西服套白衬衫,一个是白大褂套黑西服。

我们再来看两个人的身份:一个是类似美国中情局的角色兼一家之主,一个是苏联间谍加科学家。

我们都知道了,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后的美苏冷战。自然,我们可以把“黑白”解释成政治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双方...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黑白”也代表着两个角色各自的双重身份。也正是这种双重身份,让观众感受到了两位角色的内心矛盾,让两个角色鲜活起来。

纵观《水形》,自然我把他划在好莱坞商业片体系下,论编剧手法,它并没有导演那部《潘神的迷宫》更独立与极致。

然而,这种套路只是相对于故事的文学性而言,毕竟电影艺术讲故事的手段不止情节线一个(还有镜头语言、色彩、蒙太奇等等手法)。比如说“理查德”家庭生活与“艾丽莎”家庭生活的对比反差;比如说艾丽莎家中所看电视频道(实政节目与娱乐节目)间的反差对比等等。

▲注:导演反复强调了理查德的背后家庭生活,与艾丽莎家庭产生反差

《水形物语》不仅在颜色处理上隐藏了许多故事,其台词、镜头、打光以及人物造型等电影语言无不各司其职地发挥着叙述故事、表达情感、阐述观点的作用。我想这也便是其能摘得奥斯卡的原因之一吧!

再者,即便情节老套,千百年来的童话故事不都是用着同一个套路吗!从《葫芦兄弟》到《龙子太郎》再到《灰姑娘》...

电影也是,一百年来从没跳出那个荧幕的“方框”,可这又何妨,因为电影在方框里的空间早已扩展到不可思议之大了!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