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一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揭密《伤逝》的创作秘密

 星期五文艺 2021-01-16
星期五言:193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日子,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让人心伤的一天。各界人士自发为先生送行,人数达五千多人,队伍绵延十几公里。
先生是笔者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对象,因此读了三年他的书籍,包括其朋友、亲人的回忆录。对于他,有太多的话想写下来,虽然已经过了10月19日半月有余,可是,总要写下点什么,表示一种缅怀。

文:大土豆

编辑:栗南瓜

图片:网络

鲁迅的去世对当时的文艺界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1936年10月19日,当时毫不知情的郁达夫听闻鲁迅逝世的消息之后,写下了下面的话,这可能代表了当时很多青年内心的感受: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当时很多人写了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很多人重读他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分析他的一部小说,依次追忆。
我们知道,鲁迅一生给许广平女士写过许多的情书,可是他这一生只写过一部爱情小说便是《伤逝》。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与其他的小说非常不同,并且小说写的唯美伤感,含糊不清。究竟是为什么他要这样写?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写下了这样一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我想从这部特殊的爱情小说入手,来谈一谈鲁迅先生的故事。

一、《彷徨》中的独孤者: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先生这部独特的小说《伤逝》选自小说集《彷徨》。我们知道,鲁迅的小说集都是他亲自一个个有目的编辑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部小说集《彷徨》。关于这部集子,鲁迅先生曾经题过一首词,如下: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首诗的意境很孤独,也很决绝。就像是上战场的所有战友都倒下或者倒戈了,只有他一个人拿着长矛厮杀,十分悲壮。他为什么这么写呢?小说集的成书年代是1924年到1925年。而这首诗写于1933年,鲁迅要把《彷徨》集赠送给日本友人的时候题字上去的。

那这首诗中提到的1924年,究竟在文学界什么境况呢?
大家如果对五四思潮有所了解,今年正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那个时代是激越的矛盾的时代,很多思想很有趣,甚至现在很多领域的学者都无法达到那种高度。回来说当时什么境况,当时五四运动那帮核心成员开始解散了,几年前他们在文化界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可是到了1924年鲁迅和胡适、徐志摩甚至弟弟周作人都分裂了。鲁迅曾经写过,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就像是一个散兵游勇那样还孤独和彷徨。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选自《自选集》自序》
这个集子的小说几乎都有一种阴郁、悲凉感,其中一篇《祝福》大家学过的祥林嫂的故事。而今天要说的这部小说《伤逝》,就是来自这部集子。

二、孤独绝望中的鲁迅,为什么要一部爱情小说?

那鲁迅为什么要创作《伤逝》呢?我们首先得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那是一个易卜生都可以成为国民偶像的年代。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如果你不知道易卜生就像现在你不知道三小只一样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易卜生当时一个话剧引入中国立即起了轰动,就是玩偶之家。讲的是女主Nora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要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出走。她一句名言,我首先是一个人。当时很多女青年都引用这句话。

有了这样的社会思潮,文艺作品就不断涌现,就像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这个日记放在现代也是大胆开放的。甚至也会上热搜。莎菲女士离家出走寻找爱情,空虚寂寞冷,有人追她又不爱。偶然她遇到一个华侨公子哥,对他一见钟情。于是想方设法诱惑了他。可是这个人也是情场老手,富二代公子哥,家里有妻子还在外面鬼混,而莎菲女士征服了公子哥后,她再一次陷入了一种痛苦,灵与肉的痛苦。她一把推开了公子哥,思考着未来的路。莎菲是极端的案例,但是五四时期大学里弥漫的男女平等以及女性解放和女生追逐爱情的思潮就是如此。当时卢隐的《海滨故人》冰心、凌叔华等都写着这样的女性故事。

▲《玩偶之家》剧照

可是,鲁迅不这么想。“从来如此,便对么?大家都如此便对么。”(选自《狂人日记》)
他在1923年到12月26日走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表了《娜拉走后会怎样》: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他说,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无路可走的死掉。他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他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这也是他写《伤逝》时,所持有对于爱情的基本态度。
那么鲁迅的生活爱情观是如何的呢?他在给许广平写的回信中提到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这是他一贯的生活观,也是他对待梦想和现实的方式。更是他对爱情的基础的方式。所以大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妨借鉴鲁迅的思考。

三、复调的叙事艺术:涓生就是鲁迅本人吗?

《伤逝》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读者要警惕的是,涓生的叙述是代表着作者鲁迅吗?或者涓生的叙事就是真实的吗?涓生的回忆是不是他刻意美化自己?

鲁迅先生一直对东欧的作品情有独钟,他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和东欧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中,“复调”叙事艺术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就是作者、小说叙述者的双重叙事。
首先我们看“涓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用三个词来概括涓生“文艺”、“孤僻”、“清贫”。

电影《伤逝》剧照

“文艺”在于他读易卜生、读泰戈尔、读家庭制度、读民主自由,墙上贴着雪莱的半身像。“清贫”的是在会馆租着低价的房子,在局里做着一份不稳定的抄写的工作。“孤独”的是本来朋友就不多,自从和子君在一起后,疑心别人嫉妒他,干脆再也不来往了。之后就一个人和子君过着小日子,直到有一天,生活都成了问题……
其次,我们看涓生的叙事。小说的写作方法是主观叙事,是涓生的角度来叙事。两个人的爱情,却只有一个人的回忆,可靠吗?鲁迅先生在写作的时候,故意用了大量模糊的词语。似乎这是涓生记不清了,实则提醒我们,这是“涓生”的回忆。一个人在写忏悔书的时候,会不会美化自己?

另外小说一个疑点便是,子君的父亲为什么忽然来接她?这个故事有一个最大的遗漏,就是当涓生告诉子君,他不爱她了之后,涓生就再也没有子君的反应。而是写了许多自己为了生存下去的努力。之后突然之间,子君的父亲来了,接走她了。涓生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交代任何事情,这是一个典型的叙述者美化自己的方式。
这样的疑点重重的主人公的讲述,让我们不禁想到,这是鲁迅做为作者故意布下的局。

电影《伤逝》剧照

有了上述的分析,关于鲁迅与涓生的关系,很多人猜测,我姑且放在上面供大家来思考。一个是时代背景说,当然这是主流看法,我也赞成这个占很大一部分。一个与许广平的爱情说。当时许广平已经走进了鲁迅的生活两个人正在从师生发展为恋人,他或许会思考他们如果在一起的话,许广平会怎么呢。许广平可不是子君。她是广州第一家族的后代,她的爷爷是慈禧的干儿子,封疆大吏。她的家族近代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还有一说就是周作人猜测和自己有关,这部小说是哀悼他们的兄弟情。最后就是有人说这个就是鲁迅的私生活,鲁迅只好自己出场辟谣了。

在1926年12月月29日致韦素园信中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

一个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是复杂的,也是研究文学作品最难的,因为有可能一瞬间的心理矛盾引发他的创作,也可能是复杂的情绪交织一起引发的激情。总之,在各种因素促成下,鲁迅于1925年10月开始创作《伤逝》。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鲁迅 : 一个北漂中年的希望与绝望
 如此晦涩抽象的一本书,竟然是鲁迅写的!
 这可能是鲁迅情感史上最痛苦的一天……
 一蓑烟雨任平生:乐天派苏东坡记事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